天安门上两幅标语的由来

@萌音新视界

文章作者是传奇特工熊向晖同志

被认为是新中国政治象征的北京天安门,在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时候格外引人注意。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天安门两侧的大标语,西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东侧是“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天安门两幅标语的由来

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的横幅。毛泽东朗声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当时天安门西侧的标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东侧的标语是:“中央人民政府万岁”。这两幅标语原是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起草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宣言结尾处的两句口号。

50年代初,天安门东侧的标语改为“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西侧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自那时到现在,除曾将原来的繁体字改为简体字外,这两幅标语一直未变。这就值得深思和探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内涵

《辞海》对“万岁”的解释是:“永远存在之意。”“今也用为颂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这样的解释是否正确,需要考虑。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毛泽东在1949年6月30日撰写了《论人民民主专政》。文中首先阐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条真理”:“消灭阶级,消灭国家权力,消灭党,全人类都要走这一条路的,问题只是时间和条件。”

“条件”是什么?毛泽东说:“我们现在的任务是要强化人民的国家机器”,“以此作为条件,使中国有可能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使阶级、国家权力和政党很自然地归于消灭,使人类进到大同境域。”这要多长的“时间”呢?毛泽东没有说,他只“顺便提一下这个人类进步的远景的问题”。据此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内涵,可能更符合毛泽东的原意。

“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底蕴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会议的开幕词中说:“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我们必须和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团结在一起”,“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会是永远胜利的。”

1952年4月30日,周恩来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抗美援朝开始以来)的外交经验,作了题为《我们的外交方针和任务》的报告,周恩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和平的外交政策。”他阐述了“我们在执行和平政策中的一些外交方针”,其中一条方针是:“团结世界人民……以巩固和发展国际的和平力量,扩大新中国的影响。”

中国人民必须团结世界人民。世界人民有没有团结的需要和可能呢?实践的回答是肯定的。

1952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举办的国际会议,有30多个国家(包括美国)共40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取得了巨大成功,生动地证明了: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人民,具有反对侵略、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这是团结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增加相互的了解和友谊,成为当时保卫和平、推动进步的强大力量。

较之《共产党宣言》提出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世界人民大团结”更广泛、更现实、更具时代性。在人类进入大同境域之前的漫长时期,“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是富有生命力的战略号召。

现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的一段,从中可以领悟到“世界人民大团结”的新意:“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中国的前途是同世界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支持被压迫民族和发展中国家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正义斗争,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按照毛泽东的说法,“人类进步的远景”是“大同境域”)

让我们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