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消灭国军五大主力,为何东野伤亡比中野和华野少得多?
NO.2231 - 东野华野中野
作者:朱可夫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是敲响国民党反动统治走向覆灭的“最强多米诺骨牌”。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部队损失超过150万人,解放全中国指日可待。
但是,如果仔细研究两场战役的作战过程就会发现,解放军各个野战军的伤亡差距很大。同样是消灭国军的五大主力,四野(东北野战军)的伤亡较小,整个辽沈战役(包括歼灭国民党部队新一军和新六军的辽西战役),东北野战军伤亡69000多人。
淮海战役期间,二野和三野的伤亡就比四野大得多。解放军阵亡接近3万人,受伤接近10万人。虽然说两大野战军的联合作战大获全胜,但淮海战役的惨烈程度要超过辽沈战役。
粟裕
那同样是消灭国军五大主力的作战,为何四野的伤亡要比二野和三野少得多呢?
先看辽沈战役。第一,新38师的离开在客观上削弱了新一军的战斗力。
在东北地区长期和解放军作战的队伍是新一军和新六军,这两支国民党部队的实力并不弱,其前身都是中国驻印军,重创日军第18师团。尤其是新编第38师,在印度接收大批美式装备后重返缅甸作战,以劣势兵力和日军第18师团反复激战,取得了胡康河谷战役、孟拱河谷战役等一系列辉煌胜利。
新一军
新编第38师的战术素养很优秀,比如缅甸北部有个“李家寨”,当时新编第38师112团的营长李克己带领一行官兵和兵力占优势的日军反复激战40多天,奠定了于邦大捷击毙日军1000多人的辉煌胜利。在当时的国军当中,新38师的作战能力名列前茅,国内抗日战场也就18军、74军能和其相提并论。
然而,抗日战争结束后,在内战当中的新编38师和解放军激战互有胜负。到了1948年,新38师已经脱离新一军的建制,编入新成立的新七军,导致新一军战斗力下滑。等到四平解放,长春被围,新38师在突围无望的情况下于1948年10月19日向解放军投诚。这支抗日劲旅就这样有些戏剧性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新38师脱离新一军,等于解放军在辽西战场围歼的新一军和新六军是一个并不算完整战斗力的新一军和新六军。
黑山阻击战中的东北野战军
第二,新一军和新六军攻坚黑山的失败,以及解放军奇袭廖耀湘总部的成功加速了廖耀湘兵团的彻底覆灭。
在辽沈战役开始后,国民党廖耀湘兵团集中强大兵力,猛烈进攻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驻守的黑山阵地。廖耀湘投入新6军的207师、169师等部队轮番进攻。10月25日,廖耀湘更是集中新6军的所有重炮向第10纵队的阵地猛烈开火,发射炮弹上万发。但是,在第10纵队的顽强抵抗之下,廖耀湘兵团未能前进一步,伤亡8000多人。
黑山攻坚战的失败,让廖耀湘兵团陷入到进退维谷的尴尬局面里。再加上东北野战军第6中队在厉家窝棚地区的阻击战大获全胜,直接推倒了廖耀湘兵团走向覆灭的最后多米诺骨牌。面对解放军的包围,廖耀湘继续组织兵力抵抗。
东野炮兵部队
但是,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的7师21团3营竟然摸到了廖耀湘兵团司令部所在地,直接打掉了国民党的指挥中枢。当时,第3纵队7师21团3营在黎明行军的时候来到了胡家窝棚,发现村里停靠着很多的美式卡车、大炮和吉普车,解放军判断这里应该是碰到了国民党部队的主力,随即展开强攻。解放军在激战中缴获了18门155毫米榴弹炮,但夺取了榴弹炮的3营8连2排遭到了国民党军2个营的疯狂反扑。2排奋力激战,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3营的作战敲掉了新6军、新3军和廖耀湘兵团的指挥系统。10月26日晚上,林彪下达了总攻命令,第1纵队和第10纵队沿着黑山和胡家窝棚,第2纵队和第5纵队从无梁殿到半拉门,第3纵队和第6纵队向厉家窝棚,第7、第8和第9纵队从姜家屯一带向廖耀湘兵团展开最后总攻,廖耀湘兵团左右突围,军长师长一片混乱。国民党部队纷纷举起手向解放军投降。10月27日这天,解放军抓住的俘虏就有20000人之多。
廖耀湘
第三,东北野战军的炮兵在激战中功不可没,辽沈战役开打前,东北野战军已经有主力火炮2370门,火炮数量压倒了国民党军一倍以上。再加上密布东北的铁路网给野战军送来各类炮弹,强大的火力成为东北野战军伤亡小的重要原因。
再看淮海战役。
如果说辽沈战役的辽西围歼战是一场以运动战为主体的“大混战歼灭战”,以至于林彪不下命令,让各个纵队去自己抓俘虏。淮海战役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碰到的局面就属于以攻坚战和阵地阻击战为主构成的作战,再加上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的火力不如东北野战军,第18军、第5军的抵抗意志比新一军和新六军顽强很多,导致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的作战难度提高了不少。
李弥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是碾庄攻坚战,国民党第7兵团利用此前李弥修建的永久和半永久的工事,碾庄外围还有水沟和土墙,解放军攻坚战的难度由此大大提升。华东野战军伤亡28000多人才拿下了碾庄。这还是在华东野战军加强炮兵和坦克之后所碰到的攻坚战状况。
第二阶段,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联手进攻国民党第12兵团,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黄维兵团。当时,中原野战军经过千里跃进大别山,本身就损失很大,还没有更多的兵员补充。中野的部分纵队因为解放区的扩大转为地方军区。
当时,上级给刘邓首长下达歼灭黄维兵团的命令,刘帅这边向军委传达中原野战军的难处:中原野战军除了第11纵队以外,目前只有6个纵队能参战。平均每个纵队的兵力还不到2万人。即便加上各个独立旅和第11纵队,中原野战军能投入的部队也就17万人。
刘伯承
在火力方面,黄维兵团的主力部队第18军是美械军,第85军、第10军和第14军为半美械部队,还有快速纵队的坦克支持。而中原野战军一个纵队也就10多门野战炮,东北野战军的火炮可是对国民党部队构成两倍的绝对优势。
这种差距就造成了,中原野战军进攻黄维兵团的艰苦惨烈。
比如,陈赓部队在南平集和第18军的作战就是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作战的一个经典战例。当时,第18军军长杨伯涛投入所有的榴弹炮和20多辆坦克,把解放军的阵地炸成了一片火海。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缺少重武器,就利用平原阵地正面迎战第18军,损失很大。第18军118师2个团被解放军重创,但第四纵队的侧翼阵地却被18军给突破了。
陈赓
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在战后总结的报告:国民党部队构筑的工事极其严密,每个阵地里都有暗藏的火力点。中原野战军的官兵展开强攻,每个进攻队伍遭到敌军多挺机枪的顽强阻击。国民党部队使用火焰喷射器来阻击中原野战军的进攻。国民党部队有军事连坐法,强迫各部队誓死抵抗。在这种情况下,中原野战军的强攻就变得异常惨烈。
中原野战军久攻不下,谢富治罕见的严厉批评各级首长,要求中原野战军各纵队做好死战决心。中原野战军的作战能力达到了极限。直至华东野战军第7、第13纵队赶来支援,中原野战军的行动才逐渐缓过劲来。
淮海战役的惨烈,从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的伤亡就能找到答案。华野第四纵队战前18704人,第一阶段伤亡5300多人,第二阶段伤亡4056人,总共有2700多名第四纵队官兵在淮海战役前两个阶段的激战中壮烈牺牲。华野其他纵队伤亡更大。可以说,淮海战役解放军的胜利,是两大野战军官兵的血战换来的胜利。这些烈士的功勋,必须被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