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的单双层壳

台湾的“海鲲”号下水了,什么时候形成战斗力还不知道。好像还没有海试?

“海鲲”号是单层壳,但不是纯粹的单层壳,应该说是单双层混合壳体,这其实是常规。不存在纯单层壳,只有不同程度的单双层混合壳体。双层壳倒是有“纯而又纯”的。

单双层壳的优劣争论已久,“海鲲”号重新勾起这个争论。解放军的潜艇都是双层壳的。

潜艇在水下要承受水压力,耐压壳体是最基本的关键技术。对于容器来说,最有利的耐压形状是球形,但球形的内部不便利用,阻力很大。退而求其次,就是带半球端的圆柱体。这正是潜艇艇体的基本形状。

但出于水动力和动力机械的要求,艇艏需要成卵形,艇艉需要成尖锐锥体。好在艇艏可以在耐压圆筒的半球前端外套一个卵形罩,艇艉则套一个锥形罩。这已经是混合壳体了,但基本艇体还是圆柱体的单层壳。这就是美国核动力攻击潜艇的基本构型:较长的圆柱艇体加非耐压的首尾修形。

非耐压的外罩内外有某种水压联通构造,也就是说,非耐压罩与耐压壳体之间是“浸水”的,这部分舱体内的设备和容积(比如压载水舱)“不怕”浸在海水里。

双层壳也有带半球端的内层圆柱体耐压艇体,但在外面完整地罩上非耐压外壳。好处是耐压壳不需要考虑水动力设计,非耐压壳按照水动力要求设计。

苏联潜艇走双层壳路线,所以外形比美国潜艇更加流线,因为非耐压壳的形状自由得多。相比之下,美国潜艇连指挥塔围壳底部圆滑倒角都抠抠索索,因为单层壳很难因为水动力要求而做成复杂曲面外形,单层壳局部外罩非耐压整流罩的技术不难,难的是与单层壳体的圆滑衔接,否则就弄巧成拙了。围壳底部倒角还只是加局部的非耐压外罩,要像俄罗斯“阿库拉”级那样水滴形艇体,更是要了亲命了,不过那也和双层壳体差不多了。

双层壳的好处是外形容易满足水动力要求,内外层壳体之间的空间帮助吸收鱼雷攻击的能量,有利于隔离内部动力机械的噪声,还便于布置压载水舱、燃油舱、辅助设备舱等不怕浸水的舱室、设备,把耐压壳体内的空间用于宝贵的动力设备、指挥控制、人员住舱和武器弹药。

在设计上,外层壳专注水动力要求,内层壳专注耐压要求。在制造上,耐压壳体的制造比较单纯,双层壳的制造复杂性其实在于外层结构在制造上的“繁”而不是“难”。

双层壳的坏处是:在给定的耐压壳体内容积的情况下,艇体外廓增大,排水量增大,阻力增大,动力要求提高,水动力噪声增大,常规动力的话水下续航力降低。

最后的妥协是:为了限制吨位无度增加,同级(但吨位仍然更大)的双层壳潜艇的耐压壳体内容积比单层壳潜艇要小。

单层壳的特点正好相反。一般单层壳潜艇的耐压壳体直径比同级双层壳潜艇更大,艇内有用容积更大,但对钢板和焊接的要求更高,而且大量辅助舱室占用耐压壳体内的宝贵容积。

另一个视角:双层壳好比穿两层衣服,外衣主外(比如好看),内衣主内(比如保暖),难度分散;单层壳好比穿一层衣服,内外通吃,难度集中,实际上要求更高。

欧洲潜艇大多采用混合壳体。除了艇艏和艇艉的水动力外罩,在中段主要艇体部分,下半艇体为单层壳,上半艇体套上梯形截面的非耐压外罩,形成独特的“耸肩”截面。这比较好地结合了单双层壳的特点,既把辅助舱室安排到内外壳之间,又避免过度增加艇体截面积。为了结构简化,艇艏卵形整流罩也常常省略,而是直接暴露半球形耐压壳体的前端,所以常常看起来“愣头愣脑”的。

500

瑞典“哥特兰”级,可以清楚地看到半球形艇艏和艇体的“耸肩”

500

德国214型在建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单层壳,实际上也有内肋环,吃掉一点内部容积,一方面加强和有利于受力,一方面便于安装内壁板,毕竟不能“毛坯房”。“耸肩”还没有安装

500

“耸肩”已经安装,等待下水

500

俄罗斯“基洛”级在建造中,可以看到带肋环的内艇体和后半已经包覆的外艇体,板材厚薄差别清晰可见

500

俄罗斯“基洛”级也有“耸肩”

500

“阿穆尔”级则向西方趋同,也是混合壳体,标志是“耸肩”和耐压艇体之间的长条形流水孔

“海鲲”号就是这样的混合壳体设计。

“基洛”级和039级其实也是向混合壳体靠拢的双层壳,同样有上半艇体的“耸肩”,但下半艇体还是双层,只是薄间距的双层。

俄罗斯常规潜艇已经在混合壳体化了,“拉达”级和“阿穆尔”级就是这样。下一代中国常规潜艇可能也会走混合壳体的路线。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