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中的草根人物(10)薛包

原文:
第五十二卷汉纪第四十二
初,汝南薛包,少有至行,父娶后妻而憎包,分出之。包日夜号泣,不能去,至被驱扑,不得已,庐于舍外,旦入洒扫。父怒,又逐之,乃庐于里门,晨昏不废。积岁余,父母惭而还之。及父母亡,弟子求分财异居;包不能止,乃中分其财,奴婢引其老者,曰:“与我共事久,若不能使也。”田庐取其荒顿者,曰:“吾少时所治,意所恋也。”器物取朽败者,曰:“我素所服食,身口所安也。”弟子数破其产,辄复赈给。帝闻其名,令公车特徵,至,拜侍中。包以死自乞,有诏赐告归,加礼如毛义。
东汉时期,汝南有个叫薛包的人,打小就很懂事,敬老爱幼,勤俭持家,重活累活抢着干,邻里百舍谁见谁夸。
可不知咋回事,就是这样一个哪哪都好的乖孩子,偏偏不受家长待见,尤其是父亲娶了继母以后,更是把他当成了眼中钉肉中刺,非要赶出家门自己单过不可。
薛包干活有本事,对这事一点招都没有,就会哭,一把鼻涕一把泪哭了半天,不但不管用,反而把亲爹后妈惹怒了,连推带踹硬给赶了出来。
薛包离了家却没有远,紧挨着宅院搭了个草棚子,每天一大早单等父母家门一开,立马进门,啥活都干,一直干到太阳落山,再回到草棚里栖身。
薛包的亲爹后娘反而更怒了,七手八脚拆了草棚,叫薛包滚远点。
薛包没办法,只好跑到村寨的门洞旁搭起一个草棚栖身,仍然还是每天一大早单等父母家门一开,立马进去,啥活都干,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到了这份上,亲爹后娘就算是铁石般心肠,也被感动,也被融化,可能再加上社会舆论的压力,终于改变初衷,同意薛包回家。
过了几年,亲爹后娘都死了,兄弟和侄子们都要求分了家产各过各的,薛包苦劝半天没人理,只好同意。
分家产时,薛包样样跟别人不一样:奴仆要年纪老的,说是跟他时间长了,别人管不了;田地要荒芜贫瘠的,房屋要老旧破败的,说是他从小在这里干活过日子,有感情了;家俱什物要陈旧破烂的,说是他打小使用,看着心里安稳。总之,啥啥都要差的。
兄弟侄子们财产分的多,东西拿的多,日子过得却不咋滴,甚至有的破了产,日子过不下去,每次都是靠着薛包的资助,才度过了难关。
汉安帝听说了薛包的事迹,专门派出公车,把他接到长安,担任侍中的高级官员,没想到薛包不识抬举不知好歹,就是不愿意留在长安,更不愿意当这个官。
汉安帝虽然天是老大,他是老二,可遇到这么一位软硬不吃的犟种,也是束手无策没了办法,只好一声叹息,下令让他回家,享受与毛义同样的待遇。
大家都知道《二十四孝》,尽管薛包并未名列其中,但他不但孝,而且慈,不但友,而且恭,不但愿意吃亏,而且喜欢助人,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无所不及的全能型道德模范,似乎比书里的任何一位孝子,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