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新一线城市普通人家的生活

【本文由“大水风”推荐,来自《三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我绝对想不到有现在的生活水平》评论区,标题为大水风添加】

  • guan_16855297242992
  • 三十年前,甚至四十年前,人们是绝对不会想到免费分配的房子,这种当年被人认为是稀松平常的福利,现在竟成了人们的奢望。
    三十年前,甚至四十年前,人们是绝对不会想到免费的医疗报务,这种当年被人认为是稀松平常的福利,现在竟成了人们的奢望。
    如果有人拿Iphone手机、笔记本电脑、LED大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跟你换当年免费分配的房子,有人会换吗?
    除非有人脑子傻掉了...
    说明人们知道什么便宜什么贵!
    但为什么现今的人们对自己曾失去如此贵重的东西不知珍惜,竟还庆幸自己用失去免费住房免费医疗免费教育换来Iphone手机及全套家电?
    所以结论是什么?
    社会的进步没有使人变聪明,而是让人变傻了!
    那么社会到底进步了吗?
    这个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洗脑进步了!


现在的人真的是以为吃了第三个馒头就可以吃饱了。

我是80年代初出生在现在所谓一个东部新一线城市,父母都是初中毕业的普通职工。

当时这样的身份在哪怕是大中城市也一点不掉队的。

就聊聊你说的免费分房。我出生之后不久父亲在单位第一次分到房。

房子只有9个平方,还没有我女儿现在的卧室大。

没有客厅,没有卫生间,厨房是公用的。

没有自来水,院子里就是一口水井,几家人公用。

对了,因为房子是四合院,可不是你在北京旅游常见的那种四合院。

一共应该是两进,住着十几个户人家。

房间里面是地板,不是现在房子的那种地板,就是那种缝大到老鼠可以上上下下的地板。

这难道就是你愿意拿你现在所有的条件去换的房,你确定?

而且你看到的是当年家家户户都有分福利房,可你知道么,当年一个单位一年也就只有几个指标,多少人为了这几个指标挤破头。你看看邓超演的那个电影,连国家队主教练分个房都不是容易的事儿,你以为那只是故事。

等到我上小学的时候,可能是因为父亲工龄增加和在单位的表现还可以,单位给换了一套新房,一共40平方,一室一厅一厨一卫。

那时候可把我妈乐坏了,用她现在的回忆来说,当时觉得,这辈子能分到这样的房已经此生无憾了。

为什么那么高兴,

因为终于有了独立的厨房,虽然只有不到4平方里面还要放一张餐桌。

终于有了自来水,但是里面只有冷水,不像现在还有热水器这东西。每次洗澡要把家里的暖壶都烧满,还要再烧几壶倒在盆里。那个时候冬天洗澡可是不那么容易的。

终于有了独立的阳台可以晾晒,可是分到的房是西北朝向的冬天晒不到,夏天晒不死。你见过商品房有西北朝向的么。

虽然是这个条件,但是我想想应该比很多赫鲁晓夫楼里的条件好多了。

你确定这就是你要换的生活。

这就是八十年代末就是年代初的新一线城市普通人家的生活。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