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刘欣刷屏?10年前也有一个中国记者“单刀赴会”,舌战法国名嘴们

 来源:新民晚报 

30日,中美女主播的“越洋对话”在各大媒体平台刷屏。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女主播刘欣的表现让人印象深刻。但这并不是第一次有中国记者站到西方舆论场上,发出中国声音。

11年前,长年驻法国的中国记者郑若麟接受法国电视五台国际频道邀约,在一档名为“在空气中”的政论节目中“单刀赴会”、以一敌四,就奥运圣火传递在法受阻,与法国媒体、学界大咖,用法语唇枪舌剑。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还不发达的当时,这场辩论在让一些法国人开始正视中国的同时,也被许多中国留学生记录、翻译,在国内电子论坛一时成为“热帖”。许多中国人第一次认识到,在西方主流媒体说出中国声音,并不是遥不可及。

500

2008年4月7日,奥运圣火经过巴黎受阻,引发舆论哗然。法国《解放报》当天以“解放奥运”作封面大标题,头版刊登一幅将奥运五环变成五个手铐的画面。在随后的一次电视辩论中,郑若麟展示了他收到的一个法国观众制作的漫画,上面也是五个手铐,但铐住的却是“记者无疆界”秘书长梅纳尔、巴黎市长德拉诺埃等人,题目是《和平的敌人:巴黎;2008年4月7日:强盗无疆界组织》。主持人对郑若麟展示这幅漫画提出异议:“这是宣传!”郑若麟马上反驳:“记者无疆界”组织将奥运五环扭曲成五个手铐,这难道就不是宣传吗?主持人哑口无言。

当天晚上,在法国电视五台的辩论节目《巴黎无圣火》上,尽管15分钟节目中只给了郑若麟3分钟的发言机会,他依然机智地揭露了某些被法国媒体刻意忽略的事实。面对主持人的有意打断,他反驳说:“请我来,是请被告来听判决书的吗?”。面对主持人和对方辩论者对中国的不实“围攻”,他质问主持人,同时也提醒法国的受众:在这样的环境中,真话说一遍,谎话说五遍,你能记住哪一个?节目播出后,不少法国观众写来热情洋溢的信以示支持,更有观众打电话到电视台指责“不给中国代表说话的机会”。

500

这样的经历多了,郑若麟意识到作为中国媒体人亮相法国电视台的意义,一直坚持上节目辩论,他也琢磨出了不少“应战”的技巧。

比如,在辩论中,切忌跟着对方的思路走。郑若麟记得,他与法国著名哲学家、法兰西院士阿兰•芬凯尔克罗的一次电台辩论。当时对方指责“中国奥运闭幕式出现56个民族孩子的时候,大多数都是汉族孩子扮演的。”郑若麟沉思一番,很快有了对策。其实当时他早有预案:“我反问他,你有没有看到演出中出现了太空人?他说看见了。我问,你认为他们是真的宇航员吗?他顿时哑口无言!我接着指出,这是一场表演,演出的当然是演员……”就这样一句话,使得莫须有的指责变得愚蠢无比。

再比如,一定要保持风度和礼仪,不要争一时之气。郑若麟表示,在西方媒体刻板印象推动下,中国人在法国人心目中往往是“粗鲁”“狂妄”“野蛮”“不文明”甚至“穷凶极恶的暴发户”的形象。如果再电视节目中落入主持人或法国嘉宾惯用的激将法,脸红脖子粗的“回怼”,效果反而不好。

再比如,中国人必须知道中国国内正在发生的变化。由于西方媒体多年来对中国的片面报道,绝大多数法国人只知道中国在经济上的发展,但对中国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取得的历史性进步知之甚少。在一次辩论中,郑若麟着重介绍了中国今年开始实施的新劳动法。这对很多法国人来说是一个震撼,因为,法国对退休体制的改革20多年来都没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

()理性、平实地讲述中国故事

理性、平实地讲述中国故事,正是郑若麟多年前就开始努力的事业。驻法期间,他常常在街头被人认出,因为对方看过他在电视画面里雄辩的样子。

而成为西方世界里的“中国辩手”,要承受相当特别的压力。因为这些辩论节目看似参与者是平等的,但中方嘉宾往往没有机会公平表达意见。“主持人总能找到一些你准备不到、很难应付的话题;他们还会把中国人安排在节目最后发表意见,在关键问题上打断你的话题,或者干扰你的思路;还会诱导受众对你说的内容产生抵触情绪。”

驻法那些年,郑若麟习惯了“一个人的战斗”,常常作为唯一的中国嘉宾应辩。他参加了几乎所有法国视听节目的辩论会,在多次电视辩论中,郑若麟反复向法国人强调,不要以为法国就是“国际社会”。在奥运圣火那次辩论中,他直接告诉观众,全球抵制北京奥运开幕式的国家至今只有3个,而超过120个国家宣布不抵制开幕式。这些信息,都是法国媒体不报道、法国人不知道的——许多法国人在媒体“洗脑”下都以为北京奥运在“全球”遭到抵制。

他回忆道,涉及中国话题的时候,西方有个政治正确——不符合西方价值观的都是不正确的。近两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包括法国在内,已经习惯于相信,他们的发展模式是惟一的可持续、并能够保证社会公正的模式。直到近年,这一神话开始在西方遭到质疑。中国发展模式的成功,代表着一种新思维的出现,而且事实上已经为相当一部分国家追随和摹仿。中国的高速发展伴随着西方的衰弱,使这几年在欧美的一些政治家被恐惧所纠缠。而一些西方媒体的不客观报道无疑放大了这些恐惧。

郑若麟说,只要法国民众了解了真实的中国,他们是可以被改变的。他就经常因为在辩论后收到普通法国人的电子邮件而感动不已。他清晰地记得,有次参加完法国有线电视四台的“晨间新闻”节目刚回到家,就收到了网友雅克·贝拉格发来的电子邮件:“我想告诉你,若麟先生,‘晨间新闻’记者以及大多数法国媒体的看法并不是大多数法国人的意见……现在在法国时髦的正是贬低中国人民,我认为这是有组织的,而且酝酿已久。但请你相信,大多数法国人并不支持这种行为,相反,我们祝愿你们把奥运会举办成功。这个世界并不十全十美,但我们拒绝由一小撮所谓的‘知识分子’来代替我们思想……”

500

如今,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更加发达,表达意见的渠道更加多,而敢于在西方主流媒体上发声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郑若麟,再也不是孤军奋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