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股票本质和管理原则以及高科技企业扶持的一个观点

有一天看了如下一篇博主文章,然后问炒股的老婆对方说的是否和她理解的一致,老婆说是的。

500

 

按照这篇文章理解,我觉得可以回答之前我思考的一个问题:股票的本质作用是什么?股票就是用来融资的,你看好企业你就投钱买股票,后期享受分红。

 

这样的话会引发一个新的问题:按这个思路,如果不炒作的话,高科技类企业的股票绝大部分都没有价值。简单地说,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高科技行业,按照市场规模,老大占50%,老二占30%,老三占10%,剩下的份额由小公司瓜分。这种情况下前二企业上市的动机感觉并不足,老三有点风险,其他小企业应该让风险投资去关注。如果这市场不够成熟,还处于混战,那就风险太大了,我感觉如果不炒作的话只能是公司的粉丝为公司加油下注还差不多,不是对行业了解很深的人是不敢购买这种公司的股票的。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因素会导致高科技企业盈利艰难,无法分红:商业模式。以AI为例,大家都知道要投入,都说国外的公司投入很多,国内公司投入少所以落伍,总跟随美国。但很实际的问题是:谁来掏钱养研发团队?AI四小龙(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云从科技、依图科技)一直未盈利。芯片公司也类似,这两年托美国制裁的福,有一些芯片公司盈利活下来了,难道美国不制裁我们就不知道这是很重要的高科技公司么?芯片很多年一直是进口额第一的产品品类。

 

当然另外有一种公司属于本来可以盈利的,非得亏损以求市场份额:互联网企业。对于运营模式类创新的互联网企业,像京东美团等,对于管理运营模式、系统优化的投入可以认为是基础设施的投入,这些基础设施的投入巨大但是没有立刻反映在服务价格上,本质上是风险投资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对民众的补贴,老实说我挺乐见其成的。这种投资行为应该给与鼓励。

 

按照股票是为了分红这个逻辑,即便是分了不同级别的市场,主板、科创板、创业板,科技公司的融资依然艰难,我理解企业经营风险只会由于科技含量上升而变高,因为科技公司运营难度和成本相对而言会比较高一点,就好像软件公司经营比铝铸件工厂的经营操心得多一样,不说别的,就说员工的招聘难易程度就不是一个级别,我们经常招一个人需要几个月。

 

我们考察一个高科技行业,

1. 一开始是初创探索,很多公司看好前景但找不到盈利方式或者近期内的市场空间不足以支撑公司盈利。像AI

2. 后来是有比较明确的市场盈利机会,但是此时盈利的形势明朗后,很多公司也进入这个行业,竞争对手很多,大家需要拼杀出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智能电动车有点类似现在的情况

3. 再往后就是格局相对稳定,上面说的行业前三占据90%的份额。

 

请问,抛开专门的投资机构,即便是一般的金融机构比如银行,去给高科技行业的企业放纯信用贷款的时候,哪个阶段放贷款会风险比较小一点呢?之所以强调纯信用贷款,是因为对于股票市场的个人投资者而言,他没法得到的企业的抵押物和任何担保,本质上就类似信用贷款,只不过信用贷款不还会被记入征信,但是股票亏损只能自认倒霉。就这样,个人投资者对企业的资料采集比不过银行,也无法上门调查,从理性的纯数学角度考虑,可以问一个问题:如果银行都不给企业贷款,为什么我要给企业投资?

一般的银行肯定会说:我是有国家要求兜底存款保本的,不能做高风险业务。

 

所以,个人炒股的时候,首先评估一下自己对风险的偏好,如果不大希望大亏也不指望大赚,那就只买市场份额稳定盈利稳定的股票。可能公司没法爆发式增长以提升股价,但是股价和分红稳定。如果希望激进一点,先问自己一下:银行都不放贷款,我为什么要买他的股票呢?凭我对这个行业或者这家公司比银行更了解么?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有资格说我比银行更了解情况,我敢投资。实际上,公司股东也经常是硬着头皮在坚持好吧。

 

经济学经常把人当做理性人分析,在这种情况下,股票市场除了把机制设计为刺激人的赌性以让大家参与外,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大家参与企业的股票融资?问题是

1.激发全民的赌性是件好事么?

2.设计这个赌局的人能做到公平照顾各方利益么?不但要照顾企业的利益,更要照顾投资者的利益,他们才是参与赌博的人。要像照顾银行的利益一样照顾投资者。

3.能控制赌性不失控不产生其他违法现象而不受监管惩处么?能控制违法成本远高于获利么?

没有更好的方式么?

 

风险投资机构可以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么?——可以解决一部分。风险机构更为专业得多,在同行业需要融资的企业里面,他们会挑选最好的那一批企业投资。我这里没有数据,但我觉得可以简单地按照大学招生比例类比,就是那么多大学生,风险机构只投985毕业的。2023年本科大学生毕业1158万人,985学校毕业没查到数据,估计平均每个学校也就6000~8000左右吧,也就是头部的3%。按照这个数据类比的话,就是风险投资只对行业的头部3%的企业会投资,哪怕考虑有的行业的入行的企业本身不多,放大一点,一般也不会超过 5%。除非这个行业刚被一些专家探索创新出来。

 

那么剩下的企业呢?至少30%的企业是真正值得得到融资的吧。30%的判断很简单,还是拿学生为参考。2023年研究生报考人数474万。应该说敢于参与报考研究生的基本上算是本校本科生中比较好的学生了。按照报考人数和毕业人数比较就是40%多一点,我们保守一点取30%。

 

有人很奇怪为什么拿学生做参考?因为中国绝大部分的行业竞争都很激烈,这也是我们的企业经营殚心竭虑如履薄冰的原因,竞争的激烈程度和高科技的含量无关,只和垄断程度有关。除了武器研发,国家会垄断高科技行业么?哪怕是民用航天,只要资本愿意投入国家也是很高兴的好吧。学生可以看做是一种行业,而且是很规范公正的行业,虽然应试教育被诟病很多,但是高考以及考研应该说是目前所有行业里的最公正的选拔制度了。所以,我认为从宏观统计的角度看,学生成绩的层级划分和企业的行业地位在宏观统计划分很类似,可以用于简单参考估算。

 

这样的话问题来了,风险投资机构解决了头部5%的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股票市场也是给风险投资退出用的,配合风险投资一起解决5%的企业融资。剩下25%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国家在税收方面优惠:

1. 研发成本应该是大头,未盈利的企业,研发费用100%抵扣税费,盈利的企业按照30%抵扣税费。 30%是一个估算值,需要根据全行业盈利情况估算。具体算法此处不讨论。

2. 对于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一般是市场未形成或者初始发育中),设置行业需要解决的技术目标,打造测试环境(注意不是所谓的论文和指标,是实际应用可以被测试验证的测试环境),解决后得到奖金,这个奖金就当做是补贴。这种情况下对科技部或者交通部等相关部门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他们必须深入思考行员的应用前景和率先使用的行业,否则测试环境和测试标准也都无法设计。(讲到这里,我又要吐槽交通部躺平了:为什么没有统筹全国性的智驾测试场地,我看到的智能驾驶试点通知的有关测试的描述是:试点汽车生产企业应当细化完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准入测试与安全评估方案,经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确认后,在省级主管部门和车辆运行所在城市政府部门监督下,开展产品测试与安全评估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技术服务机构对产品测试与安全评估方案、实施、结果等进行评估。试点汽车生产企业应按照监测要求将车辆接入工业和信息化部试点管理系统)。走在企业后面怎么给企业设置能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获取补贴的标准?要用风投的专业标准来要求自己啊

3. 为防止企业虚做成本制造亏损,对与未盈利的企业禁止高消费,尤其是股东限高不允许家属移民等限制措施。

上面两条只是举个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国家政策对高科技企业需要做大力的扶持,这个扶持力度要很大,大到如果企业家有信心能够做到全行业前30%,我就敢开公司开干的程度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