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主动“瘦身”的纪录片,成了欢乐源泉
近年来,纪录片以亮眼的表现,成为新的审美风向。如,腾讯视频推出的微纪录片《早餐中国》凭借小巧的体量、垂直的内容、诙谐幽默的画风圈了 一众的粉丝。
值得一提的是,从《舌尖上的中国》到《人间世》,再到如今的《早餐中国》,《人间世》,原本“高冷”的纪录片 题材进一步延展、画风或诙谐或深度、搭乘多样化的放送平台……,中国纪录片的“黄金时代”或许正徐徐到来。
题材更多样,万物皆可记录
2012年,由陈晓卿执导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登陆央视,一举登顶当年的纪录片评分排行榜。用具体人物故事,讲述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舌尖上的中国》让纪录片有人文的温暖之外沾染了更多的烟火气。
同时,水墨画的质感和高分解的拍摄技巧、灵动的配乐和解说,打破了观众对于纪录片的刻板印象。随后,一系列“舌尖系”的纪录片犹如雨后春笋般,一茬接着一茬。如:《我在故宫修文物》《本草中国》《了不起的村落》等等。
这样的转变也受到了市场的肯定。去年,腾讯视频联合陈晓卿,以《舌尖上的中国》原班人马打造出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豆瓣评分9.1,累计播放量近10亿。
可以说,亮眼的成绩也给了纪录片生态圈极大的信心。2019年,累计上线及备播的纪录片多达八十余部,徽商、宵夜、电音、潮牌…….各种题材百花齐放,纪录片走向“万物皆可纪录 ”的新阶段。
除了喜闻乐见的美食之外,两个关乎民生的纪录片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第二季《人间世》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展示了医生、病人在生死、专业之间的抉择,过于真实的矛盾和挣扎戳中无数观众的刀,甚至有人说:“《人间世》如同一把刀,划开每一个中国人的皮肤。”
而东方卫视的《巡逻现场·前传》,则聚焦各式各样的巡逻现场,真实再现一线民警在“岁月静好”背后的“负重前行”。一线民警现场识别吸毒犯、处理紧急安全事故的“现场”在片中得以展现。
即便是传统的美食类纪录片也呈现出了新变化,美食纪录片不约而同的进行了细分、纵深。腾讯视频《早餐中国》以各地的“早餐文化”为发起点,糅合早餐、故事、情怀三大元素,暖心又暖胃。如果说,早餐代表着一个城市的人文韵味;那么,夜宵则展示了这个地方的活力与节奏。与之相似的还有被称为“舌尖上的自然”的《万物滋养2》。
定位为城市美食纪录片的《宵夜江湖》,将镜头聚焦在华灯初上的城市,用隐藏在角落中的美食为引,勾画出现代都市追梦众生相。疲惫与狂欢相映、安静与喧闹交织,不得不说,《宵夜江湖》和此前B站封神的纪录片《人生一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由B站独家制作的历史类纪录片《历史那些事》,赶在2018年尾巴播出上线。鬼畜的野史选题和风趣的叙事语言,使该片在播出后迅速占领各大社交平台。知乎、豆瓣、B站弹幕的热议和引流效应使其在今年年初,迎来数据和流量的又一次小高潮。
在2019年,该片总监制金铁木还将联手企鹅影视,推出大型文化纪录片《战国风云录》。将真实的历史事件以剧情化的方式打开,形成历史与年轻一代的对话。同时,《天下徽商》、《佳节》都将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认同。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开始关注亚文化领域。
《潮city》选取亚洲七大潮流之都,编织起热血澎湃的城市青年图鉴,呈现全球不同城市年轻人思维的交流与碰撞;即将上线的《触电》还原电子音乐在国内市场的生存生态,借助同题材综艺《即刻电音》为叙事逻辑,探索纪录片与其他传媒形式的合作。
总的来说,纪录片的题材扩张势不可挡,“万物皆可纪录”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演变成各式各样精彩的内容。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何种题材,这些纪录片几乎都落脚到“情怀”二字之上,在与寻找与观众共情点的基础上大做文章。
镜头语言年轻、时尚 !万物皆可潮流
除了题材的火速扩张,纪录片的镜头语言也变得越来越时尚幽默。
综艺节目对特效花字的应用炉火纯青,花花绿绿的屏幕也成了节目内容输出的重要支撑点。在以往,对于这样的趋势,纪录片一直是不为所动的。干净的画面和悠闲的剪辑节奏,使其显示出“油盐不进”的高冷。
但在最近爆火的几部纪录片中,人们开始看到特效、花字的出场。如在《如果国宝会说话》在第二季中,节目组会给马王堆上刻着的龙配上吞云吐雾的动画、旁边的“精灵”也会迷之微笑;又如在《早餐中国》中,花字和动画形象不仅能够作为字幕的补充,也使节目更加诙谐和俏皮。
除此之外,这些纪录片的题材切入和结构设计上也显得十分“戏精”。在《历史那些事》中,制作团队并未选择重大的历史事件来讲述浩瀚的中华文明。而是从美食和逸闻入手,迎合时下年轻人八卦猎奇的心理,将历史讲出新鲜感。比如第一集中“苏东坡的美食日记”、第三集中“离家出走的皇帝”以及后面的《魏晋奇葩》等等。
“吃货”“妻管严”“女装大佬”……再配上真人秀、脱口秀、侦探剧、热门综艺等时下热门有梗的创意中插形式,一正一谐、严谨细致与生动多样相得益彰,让整个作品的观感显得更年轻、更创新。
与真实有趣的史实相映衬的是弹幕区,网友们或吐槽、或抖包袱,或科普……花式评论层出不穷,俨然已经成为年轻网友撒欢的好阵地。
内容“沙雕”,台词设计也相得益彰。从《早餐中国》来看,节目组在台本中融入了不少小心思,网络热梗一个接着一个。比如在首期湖南长沙《肉丝粉》中,店主儿子对一大家的“吐槽”让观众忍俊不禁。又如在福建《客家牛杂汤》中,一顿吃七八份米饭的“减肥哥”被网友成为“减肥鬼才”,称其列出的“减肥三重点”简直给了减肥人士新的人生方向。
片中,摄制组与顾客、老板之间的问答更是笑料满满,观众边看边笑:摄制组真的不是去找打的吗23333333?其实这种轻松、鬼畜的画风并不是纪录片的突然变脸,在之前的美食纪录片中,解说就开始尝试用口语化、诙谐化的语气来营造观众与内动的互动感,使作品显得更加得年轻潮流。
除了沙雕的内容、戏精的台词,要想留住年轻网友的心,纪录片还启用的“中二”的BGM来构成欢乐源泉。摇滚乐、钢琴曲、经典老歌、爵士慢摇、花鼓戏…….各种配乐随意切换。白嫩滑溜的猪大肠配上慵懒抒情的性格男嗓,给观众提供了十足的想象空间。
题材越来越广、形式越来越新,但纪录片并没有因为新元素的加入而变得更加冗长,而是积极“瘦身”,时长大减。从这些新纪录片来看,动辄50分钟、一个小时的纪录片数量已经微乎其微;相反像《早餐中国》《水果传2》这样时长在5分钟、8分钟的“泡面番”影片,数量却越来越多。
这与时下流行的传媒形式不无关系,传播快、受众广的方式,使这些纪录片“一不小心”就成为“网红”,流量口碑双丰收。面对日益碎片化和快节奏的信息流通模式,主动“瘦身”后的纪录片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观众提取到主要信息,形成记忆点,衍生出话题讨论区,形成流量集聚效应。
电视网站自媒体,多平台开花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纪录片好像只是待在CCTV9的大家闺秀,任网络风云变幻她自岿然不动。但最近几年,突然就变成了遍地跑的“野丫头”。不管是CCTV9还是省级卫视,不管是微博、微信、豆瓣等线上平台,还是电影院、户外屏等线下媒介,随处可见纪录片的身影。
从去年开始,东方卫视、湖南卫视等一线省级卫视都为纪录片设立了专门的排播时间。湖南卫视《我的纪录片》系列中的《用心的学徒》,曾拿下多个收视冠军;东方卫视《巡逻现场》系列纪录片更是使一系列一线民警,成为观众心目中可敬可爱的“网红警察叔叔”。而视频方面,优爱腾等也先后入局纪录片领域。
从目前纪录片火热的播出成绩来看,纪录片或将成为重要的竞争领域,而竞争的火热必将带来内容的争鸣。今年年初,电影《四个春天》的上映也给纪录片的播出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对于一部拍摄成本只有1500元的纪录片来说,能有这样的成绩实属难得。同时在遭遇排片困境下,影迷自发启动的放映也给了业内人士更多的信心。从之前的《二十二》到《四个春天》,纪录片进入院线,参加最直观的市场竞争,这也释放出了良好的行业信号:纪录片的内容正在被年轻观众一点点关注和喜爱。
而在微博、知乎、豆瓣等自媒体平台,纪录片也在花式出场。不管是安利还是吐槽,纪录片的出场早已不是某一个人的“孤芳自赏”,而变成了一个群体的“自来水”或者是一波流的“骂战”。
而去年《风味人间》上线时,更是时时被拉出场与《舌尖上的中国》比较,双方的粉丝各抒己见,安利贴、分析贴、对比帖一度占据相关话题广场。这样的现象并不仅仅只是不同作者的比较,更像是纪录片界的 “粉圈文化”,带有鲜明的时下年轻一代网友的风格烙印。
总的来说,纪录片越来越潮已经成为一个极为明显的趋势。但时下,短视频发展的势头也同样迅猛,有的甚至已经打出“微纪录”的旗帜。在这样的情况下,纪录片如何守住自己的优势,进一步进行产品转型,是从业者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作者:舆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