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红与火箭——依赖于西方的苏联工业体系

​唇上的口红的背后,需要的是强大的精细化工产业和制药业的支撑,而这些工业本身则是提供军用高品级润滑剂,火箭、导弹所需的高能固体燃料和弹药中的火炸药的重要基础。

自始至终,苏联都没能建立起一套可以自发进步的“造血”机制来发展其制造业,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西方的技术引进就像病毒一般,慢慢的摧毁了苏联工业的造血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最终毁掉了整个国家的工业体系。

原标题: 贸易战往事 | 苏联对西方的技术依赖

来源:微信公众号:  瑾瑜微言   作者: TianyuSABRE

故事发生的地方是我们曾经的邻居,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赢得冷战胜利,不仅快速将世界推向了单极化,也让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成为当今世界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而苏联留给我们的记忆也远远不是各个城市里的国营企业,少年宫和筒子楼,而是方方面面的经验教训。

汽车

检验一个工业国技术水平成色的最佳标准

记得小时候(上世纪90年代),在我居住的城市大街小巷里时常可见拉达,伏尔加,波罗乃兹这样的苏联及其东欧卫星国生产的汽车。与同期进口的日本的皇冠,公爵或者国内合资车桑塔纳,捷达相比,这些来自东欧的车总是显得外观过时,破旧不堪。唯一的优点就是价格便宜且可以易货贸易获得,不需要消耗宝贵的外汇。作为一种由2万多个零部件,配套体系几乎涉及到全部制造业门类,并有多项先进技术的庞大产业,汽车工业的水平可以说是检验一个工业国技术水平成色的最佳标准。而这些比同期世界先进水平整整落后三代的东欧破车,也证明了苏联工业竞争力之薄弱。

500

但是,就是这样的拉达车,在它刚刚诞生的年代里可不是什么破车,而是世界先进汽车制造技术的代名词。因为那时候是1966年。当时的苏联政府为了扩大内需,同时快速提升国内汽车制造技术水平,决定引进西方全套技术生产体系在苏联国内建造最先进的汽车生产线,但是选择哪个西方国家则成了难题。苏联工业部门经过详细考察,最终选择了意大利菲亚特汽车公司的菲亚特124型轿车作为技术引进来源,同时向菲亚特公司以5.5%的贷款利率建设新的伏尔加汽车制造厂。

为了建立这个汽车制造厂,苏联人甚至在伏尔加河畔专门建设了一座城市来容纳它!这座城市被以意大利共产党员陶里亚蒂命名,通过艰苦的谈判和长期的苦心建设,被命名为“日古丽”的苏联版菲亚特124汽车开始驶出生产线进入苏联的大街小巷。而它的出口版则被命名为“拉达”,并且配上了著名的“帆船”商标。

500

苏联人也没有对菲亚特124的技术全盘照搬,而是根据本国国情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进。比如苏联的春秋季道路状况极其恶劣,冬季又非常寒冷且降雪很多,于是苏联技术人员将原厂菲亚特124的轮距缩短,底盘升高,加固了悬挂,将碟刹改为毂刹,并且重点改进了汽车发动机的低温性能。据说参与援建的意大利工程师看到苏联进行的这些改进项目后忍不住吐槽:“你们难道不能好好的修一修路吗?折腾车干什么!”

平心而论,“日古丽”或者“拉达”是一款非常不错的车,不但在当时成为了苏联的国民汽车,而且还出口到了西欧国家,为苏联换来了宝贵的外汇。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最后一辆“拉达”汽车下线的年份是2012年,也就是说,从1966到2012,这46年的时间里,苏联/俄罗斯几乎没有对汽车从外观到三大件的技术做出任何技术改进和升级换代。这似乎说明了一点:苏联人具备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能力,也具备利用这些技术开发成熟产品抢占市场的能力,但却唯独不具备进行技术迭代升级进行自主创新的能力。

民用的汽车工业如此,那么在事关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军事工业领域,苏联又做的如何呢?

武器

在危急时刻,厂里的工人和技术人员甚至直接开着刚刚完成制造的坦克冲上前线战斗。

500

作为冷战的两极,苏联和美国的关系却并不是常人想象的那样不共戴天,恰恰相反,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的五年计划,再到二战的“租借法案”,苏联从美国引进的工业产品,技术,资本不计其数。

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国家工程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制造厂就是完全由美国的拖拉机制造厂整体迁移而来,共有80多家美国公司参与了这项工程,该厂的拖拉机生产约占全苏拖拉机的一半,此外,美国还援建了苏联的哈尔科夫拖拉机制造厂和车里雅宾斯克车辆厂。

500

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这些工厂均转而生产战争所需的坦克和装甲车辆,其中哈尔科夫拖拉机厂被整体迁移至乌拉尔山区的下塔吉尔,至今仍然是俄罗斯坦克工业的核心地带。而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制造厂此时已被更名为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制造厂,在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该厂在敌人的炮火中坚持生产,在危急时刻,厂里的工人和技术人员甚至直接开着刚刚完成制造的坦克冲上前线战斗,有力的打击了法西斯分子。

这些美国人的资金技术援建的工厂对苏联打赢卫国战争功不可没。此外随着租借法案的落实,美国还为苏联送来了大量卡车,以使苏联国内的工厂可以腾出产能专心生产坦克与装甲车辆。著名的“喀秋莎”火箭炮被苏联人装在了美制斯图贝克US-6卡车上之后获得了极强的通过性和机动力,可谓如虎添翼。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德战场,苏军一方无论是天空中的战斗机,地面的坦克和各色车辆,海上的船舶,还是每一名红军战士背包里的大面包和午餐肉,都与美国及西方国家的援助息息相关。而此时引进的大量西方技术也为苏联的科技与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飞跃。依靠西方技术建立的强盛的工业体系及挟战胜国之威所获得的战争红利,不仅帮助苏联打赢了卫国战争,也为苏联人进入太空时代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如果离开了从美国进口的数控机床,就无法生产洲际导弹和运载火箭制导装置所需的核心元件:陀螺仪和加速度计。当时有一个苏联笑话:苏联发射的宇宙飞船,使用了德国的火箭,美国的工厂,捷克斯洛伐克的机床,法国的铝和俄国的狗。

随着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爆发和石油危机的到来,整个西方世界都陷入了深重的经济危机之中。而作为石油出口国的苏联却借此趁机获得了大量的石油美元,有了充足外汇储备之后,苏联又开始大量购买西方的化工,冶金,机床和电子工业设备以支撑起国内产业的发展。

而借助“拉达”家用汽车项目和“卡玛兹”卡车项目,苏联获得了先进的西方汽车工业技术及与之配套的制造技术体系,也进一步提升了苏联的军事工业水平。通过对现有技术的充分挖潜,苏联人总能做到小锅炖大鱼。1976年,一位苏联飞行员驾驶当时苏联最先进的米格-25型战斗机叛逃至日本北海道的函馆机场,引发世界震惊。

500

美国空军及航空工业技术人员们详细检查了这架米格-25,发现飞机使用的技术非常简陋,无论是机身材料还是电子设备都比西方同类产品落后1—2代,但是这架飞机达到了3倍音速的最大飞行速度和很高的飞行性能。足见苏联飞机设计师们为之付出了怎样的心血!而这个叛逃的苏联飞行员后来在美国中情局策动下移居美国时也闹下了笑话。

他对美国超市里商品品类之丰富印象深刻,一次他和中情局特工抱怨“美国制造的肉罐头味道怎么这么淡”,特工觉得很纳闷,去了他家一看才知道原来他错把狗罐头和猫罐头买回了家。而在当时的苏联压根没有“宠物食品”这样的概念。为了备战而生的苏联工业体系在商品品类上严重缺乏,甚至影响到了普通人的认知。

设备

数控加工中心对于现代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500

1987年5月27日晚上,东京警视厅突袭了位于东京芝浦的东芝公司总部,将机床事业部部长谷村弘明和铸造部部长林隆二等多人逮捕,罪名是向敌对国家出口关键技术管制物资。随后,东芝公司的两名高管被勒令辞职。自此,一起震惊世界的技术走私案浮出水面。这就是著名的“东芝事件”。

长期以来,苏联海军的核潜艇都以噪声巨大著称,不但影响潜艇的隐蔽性,难以实现战役战术目的,而且也严重影响潜艇本身的寿命和艇员生活环境。但是要改善这一现状,可以使用先进的七叶大侧斜螺旋桨,然而这种螺旋桨的制造工艺极其复杂,必须使用先进的五轴联动数控加工中心才可以完成桨叶型面的精铣加工。于是搞到这样的设备就成为当务之急。

1976年,苏联情报机构与意大利的达涅利公司秘密谈判,试图以采购无缝钢管轧制设备为名采购满足潜艇螺旋桨加工要求的五轴数控机床,但很快被西方发现其中有诈,当时,数控加工中心属于被《巴黎统筹委员会》管制出口的关键技术装备,这笔买卖流产。

1979年,苏联情报机构又开始与日本接触,很快就获得了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4台MBP-110S大型转台式九轴五联动数控加工中心。这些数控设备被秘密运往苏联,经由日本技术专家调试很快生产出了合格的潜艇螺旋桨。

美国人对此一无所知,直至装备了先进螺旋桨的苏联核潜艇凭借其优异的安静性能轻易突破了美国海军航母铜墙铁壁一般的防线时美国人才感到五雷轰顶,在随后的调查中,向苏联出口五联动数控加工中心的日本东芝公司、挪威康士堡公司及卷入其中的很多西方公司均因为违背巴统规定而受到严厉的制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被迫向美国发出公开道歉,东芝公司则被美国政府开出了1亿美元的巨额罚单。

数控加工中心对于现代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在此不必赘述,东芝事件也并非个案,美国情报部门的资料显示1979—1980年,苏联情报部门计划从西方窃取超过3500种技术资料,为什么苏联人不惜动用情报机构去窃取先进国外机床,而不是自行研制呢?

原因也很简单:苏联的技术能力并不足以研制出先进的数控加工机床。而过分强调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苏联工业体系也没有给机床产业提供出应有的发展空间。显而易见,苏联人期望自己能够集中突破军事工业的短板,继而在冷战中弯道超车,战胜工业能力远远超过自身的西方国家。

然而,这是一个落后的认知,且不说机床这种可以被直接拿来制造武器装备的生产装备了,人类的制造业体系发展至今,还有哪一种工业门类与军事工业,与国防安全无关呢?是化妆品吗?漂亮女生脸上的面膜,唇上的口红和擦在皮肤上的防晒霜的背后,需要的是强大的精细化工产业和制药业的支撑,而这些工业本身则是提供军用高品级润滑剂,火箭、导弹所需的高能固体燃料和弹药中的火炸药的重要基础;是纺织工业吗?二战时期美国妇女自觉不穿丝袜的原因是啥?还不是因为生产丝袜的原料尼龙是重要的军用物资,要节约出来造降落伞造武器嘛;汽车,飞机,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等工业自不必说,都是可以直接转化为军事用途的企业。

500

时代发展至今,智能手机,5G通信,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随便哪一项应用到军事中,都足以引发新军事革命的爆发。2015年,习主席首次提出“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十九大报告中“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强化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实,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就是对新时期新形势的最有力应对。

在那个圣诞节之后,苏联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它的解体带来的影响仍然持续着。纵观整个苏联工业体系发展史,苏联一直处在一个利用西方世界经济危机周期来廉价引进西方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自身工业体系,在把这批技术吃干抹净彻底消化吸收后又寄希望于下一轮的西方先进技术引进,最后变得越来越依赖西方技术引进的死循环之中。

自始至终,苏联都没能建立起一套可以自发进步的“造血”机制来发展其制造业,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西方的技术引进就像病毒一般,慢慢的摧毁了苏联工业的造血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最终毁掉了整个国家的工业体系。

500500

今天我们面临的形势,远比当年苏联更严峻,随着美国对我们的制裁日益加深,中国工业界也必然被强大的压力下被迫走上自力更生,自主研发的艰难长征。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变局和挑战。在依赖西方技术引进方面,苏联殷鉴不远,教训沉重,我们唯有奋勇前行。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17
最热 最早 最新

  • 意思是苏联没有能力完成全面工业体系的升级。
  • 遥远的桥 组织编号是个除不尽的质数。
    我觉得老毛子做过的事情,不能一概和体制挂钩,有民族性的问题(而且比重还很大),有理论僵化的问题。

    市场经济这个阶段苏联没有经历过,而老毛子在搞小钱钱这个事儿上,好象就一直不上道儿。
  • 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横空出世,到繁荣昌盛,再到黯然落幕,实在有太多的经验教训留给世人。它出生时,世界还是帝国主义横行霸道的至暗时刻,它落幕后,曾经的强敌早已灰飞烟灭,它虽然没能完成人类的解放事业,但是解放事业的接班人已经茁壮成长了。
  • 全部楼层
    嘦憇靤
    你把列宁的原意理解错了,列宁可不是说的“在帝国主义薄弱环节可以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而是无产阶级可以在在帝国主义薄弱环节夺取政权,夺取政权之后利用无产阶级执政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从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创造有利条件。听说过新民主主义没?
    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高度发达可以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条件吗?不可以,凡是匆匆忙忙跳过发达资本主义环节的最后都不得不最后补课。
  • 落雕都督 众爱卿,下班了!
    全部楼层
    嘦憇靤
    你把列宁的原意理解错了,列宁可不是说的“在帝国主义薄弱环节可以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而是无产阶级可以在在帝国主义薄弱环节夺取政权,夺取政权之后利用无产阶级执政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从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创造有利条件。听说过新民主主义没?
    为从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创造什么有利条件?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列宁的做法事实上打断了全球化的进程,不可能为“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创造有利条件”,所以列宁的成功之处是在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建立了独立自主的俄罗斯民族国家,而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是不能在一国之内建成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共把我们当前所处的阶段定义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因。
  • 全部楼层
    落雕都督
    这说明在具体实践上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思路失败了,,,

    重工业是制造生产工具的,应当优先,但要保持合适的比例,这个比例占国民经济是多少,在计划经济下是拿不准的,容易搞成无限投资收不回成本,最后崩盘。

    具体实践上失败的不是重工业优先,而是列宁的理论:在帝国主义薄弱环节可以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事实证明,在帝国主义薄弱环节可以建立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而要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回到马克思的路线上,要为资本主义总危机创造必要的前提: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

    上面这句话用今天的通俗易懂的概念来解释就是:全球化!

    苏联及其建立的社会主义阵营实质上是“开辟出一个可以被称为“防火墙”或者“隔离带”的区域——在那里,可以采用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和分配方式。但是,这种“脱钩”式发展的主要功能,却在于防止资本主义危机的蔓延,防止资本主义核心区将生产过剩和流动性过剩的代价四处转嫁——特别是转嫁到本区域人民的头上。

    但是,从马克思的理论看去,对于四处流窜的资本病毒而言,一切“防火墙”的效果总是有限的,“局部隔离”当然可以限制资本主义扩张的程度,可以限制危机的裂度,但正是这种局部限制,反而使得资本无节制的扩张成为有规律、有限度的扩张,即它使得过剩和危机成为有规律、有限度的,从而延续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扩张,而且,它还为资本主义的最终扩张,预留了“处女地”。

    换句话说——正是由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存在,资本主义的“总危机”的到来,方才被一再推迟了。

    在马克思看来,“总危机”的到来,取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真正全球化――即“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在这种全球资本主义生产中,方才能够产生出一个有能力生产世界绝大部分产品的无产阶级,他们的生产能力和交换能力,最终成为旧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所不能包纳的了――只有这样的无产阶级,才能使既有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外壳被“挤破”成为不可避免,而到了这个时候,变革的前提才算真正开始具备。 


    历史发展已经证明了马克思是正确的:“第三世界”不可能“挤入”资本主义体系的核心,第二世界也不行。同时,资本主义也不会为外在于它的一个社会体系所击溃,恰恰相反――所有的“隔离带”,最终均变成了资本主义扩张的“处女地”。

    新世界只能在旧世界的母体上破壳,而不可能在资本主义体系“外部”,另行建造起来。 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这也就是说,它是以“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为前提的。因此,邓小平才这样说:改革开放,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最终胜利,“自我封闭起来”,搞不了社会主义——他的话是完全正确的,不过其中的深意,却只有在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才能被真正理解。

    我们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但也许更为重要的却是:“只有中国才能救社会主义”,只有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能真正发展社会主义――而这就是说,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推动实现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方式,为社会主义制造了根本前提。

    引号加粗内容来自《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作者:韩毓海。
    展开
    你把列宁的原意理解错了,列宁可不是说的“在帝国主义薄弱环节可以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而是无产阶级可以在在帝国主义薄弱环节夺取政权,夺取政权之后利用无产阶级执政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从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创造有利条件。听说过新民主主义没?
  • 全部楼层
    落雕都督
    这说明在具体实践上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思路失败了,,,

    重工业是制造生产工具的,应当优先,但要保持合适的比例,这个比例占国民经济是多少,在计划经济下是拿不准的,容易搞成无限投资收不回成本,最后崩盘。

    具体实践上失败的不是重工业优先,而是列宁的理论:在帝国主义薄弱环节可以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事实证明,在帝国主义薄弱环节可以建立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而要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回到马克思的路线上,要为资本主义总危机创造必要的前提: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

    上面这句话用今天的通俗易懂的概念来解释就是:全球化!

    苏联及其建立的社会主义阵营实质上是“开辟出一个可以被称为“防火墙”或者“隔离带”的区域——在那里,可以采用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和分配方式。但是,这种“脱钩”式发展的主要功能,却在于防止资本主义危机的蔓延,防止资本主义核心区将生产过剩和流动性过剩的代价四处转嫁——特别是转嫁到本区域人民的头上。

    但是,从马克思的理论看去,对于四处流窜的资本病毒而言,一切“防火墙”的效果总是有限的,“局部隔离”当然可以限制资本主义扩张的程度,可以限制危机的裂度,但正是这种局部限制,反而使得资本无节制的扩张成为有规律、有限度的扩张,即它使得过剩和危机成为有规律、有限度的,从而延续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扩张,而且,它还为资本主义的最终扩张,预留了“处女地”。

    换句话说——正是由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存在,资本主义的“总危机”的到来,方才被一再推迟了。

    在马克思看来,“总危机”的到来,取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真正全球化――即“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在这种全球资本主义生产中,方才能够产生出一个有能力生产世界绝大部分产品的无产阶级,他们的生产能力和交换能力,最终成为旧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所不能包纳的了――只有这样的无产阶级,才能使既有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外壳被“挤破”成为不可避免,而到了这个时候,变革的前提才算真正开始具备。 


    历史发展已经证明了马克思是正确的:“第三世界”不可能“挤入”资本主义体系的核心,第二世界也不行。同时,资本主义也不会为外在于它的一个社会体系所击溃,恰恰相反――所有的“隔离带”,最终均变成了资本主义扩张的“处女地”。

    新世界只能在旧世界的母体上破壳,而不可能在资本主义体系“外部”,另行建造起来。 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这也就是说,它是以“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为前提的。因此,邓小平才这样说:改革开放,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最终胜利,“自我封闭起来”,搞不了社会主义——他的话是完全正确的,不过其中的深意,却只有在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才能被真正理解。

    我们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但也许更为重要的却是:“只有中国才能救社会主义”,只有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能真正发展社会主义――而这就是说,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推动实现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方式,为社会主义制造了根本前提。

    引号加粗内容来自《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作者:韩毓海。
    展开
    嘿,我也看过并深受启发。可惜的是,韩教授有些话说的太容易引起别人误解。而实际上,社会主义阵营本身就是资本主义体系因经济危机爆发出现收缩而产生的。它也因资本主义扩张而灭亡。它的出现不是偶然,是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外在表现之一。所以,社会主义阵营决不能封闭僵化。
  • 落雕都督 众爱卿,下班了!
    神木鱼
    此评论已被屏蔽
    这说明在具体实践上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思路失败了,,,

    重工业是制造生产工具的,应当优先,但要保持合适的比例,这个比例占国民经济是多少,在计划经济下是拿不准的,容易搞成无限投资收不回成本,最后崩盘。

    具体实践上失败的不是重工业优先,而是列宁的理论:在帝国主义薄弱环节可以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事实证明,在帝国主义薄弱环节可以建立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而要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回到马克思的路线上,要为资本主义总危机创造必要的前提: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

    上面这句话用今天的通俗易懂的概念来解释就是:全球化!

    苏联及其建立的社会主义阵营实质上是“开辟出一个可以被称为“防火墙”或者“隔离带”的区域——在那里,可以采用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和分配方式。但是,这种“脱钩”式发展的主要功能,却在于防止资本主义危机的蔓延,防止资本主义核心区将生产过剩和流动性过剩的代价四处转嫁——特别是转嫁到本区域人民的头上。

    但是,从马克思的理论看去,对于四处流窜的资本病毒而言,一切“防火墙”的效果总是有限的,“局部隔离”当然可以限制资本主义扩张的程度,可以限制危机的裂度,但正是这种局部限制,反而使得资本无节制的扩张成为有规律、有限度的扩张,即它使得过剩和危机成为有规律、有限度的,从而延续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扩张,而且,它还为资本主义的最终扩张,预留了“处女地”。

    换句话说——正是由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存在,资本主义的“总危机”的到来,方才被一再推迟了。

    在马克思看来,“总危机”的到来,取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真正全球化――即“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在这种全球资本主义生产中,方才能够产生出一个有能力生产世界绝大部分产品的无产阶级,他们的生产能力和交换能力,最终成为旧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所不能包纳的了――只有这样的无产阶级,才能使既有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外壳被“挤破”成为不可避免,而到了这个时候,变革的前提才算真正开始具备。 


    历史发展已经证明了马克思是正确的:“第三世界”不可能“挤入”资本主义体系的核心,第二世界也不行。同时,资本主义也不会为外在于它的一个社会体系所击溃,恰恰相反――所有的“隔离带”,最终均变成了资本主义扩张的“处女地”。

    新世界只能在旧世界的母体上破壳,而不可能在资本主义体系“外部”,另行建造起来。 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这也就是说,它是以“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为前提的。因此,邓小平才这样说:改革开放,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最终胜利,“自我封闭起来”,搞不了社会主义——他的话是完全正确的,不过其中的深意,却只有在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才能被真正理解。

    我们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但也许更为重要的却是:“只有中国才能救社会主义”,只有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能真正发展社会主义――而这就是说,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推动实现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方式,为社会主义制造了根本前提。

    引号加粗内容来自《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作者:韩毓海。
    展开
  • 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并非我国处境好于苏联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是“我国工业门类最齐全” 即便部分技术部门暂时落后(比如芯片和航空发动机),但是只要技术方向正确,投资有保障,完整的产业体系迟早会把这些短板填平补齐。回过来,成为世界市场一部分是什么条件呢?是充分条件,正因为进入了世界市场,我国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市场容量,这是苏联不具备的。如此就形成了“必要条件都具备”“充分条件也不缺”的有利局面,所以我们的处境优于苏联。
  • 全部楼层
    TuathaDeDanaan 作者

    中国是全球网络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遭受网络攻击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可以说,我们是深得网络发展之利,也深受网络攻击之害,对网络空间安全的重要性有着切身体会。”
    咱们有啥先进的值得去偷啊
  • 这样的文章连续出来,有点意思。
  • “今天我们面临的形势,远比当年苏联更严峻”
    ——这谁给定的结论?
    我们现在的形势,远远好于苏联好么?
    中国早就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在全世界的眼里,现在的情况就是老二要上位,老大要打压,仅此而已(当然老三怕被误伤,导致谁都不敢太过明显的站队),不管老大老二谁顶不住了世界都会照常运行;
    而苏联因为意识形态问题面对的可是铁幕,是东西方的政治经济的隔绝,从根子上就陷入了“有你无我”的地步,谁顶不住了就会死,跟着的一大堆国家面对的都是生死存亡的严峻局面
  • Starchaser
    现在有互联网更好偷了。

    中国是全球网络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遭受网络攻击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可以说,我们是深得网络发展之利,也深受网络攻击之害,对网络空间安全的重要性有着切身体会。”
  • 中国这点比较好,从战争年代开始一直自己琢磨这突破封锁自己研发,反倒是能随便买的几年里自主研发水平有所下降
  • 现在有互联网更好偷了。
  • 苏联领导人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综合国力遥遥领先西方,却把自己玩死,还不如崇祯,人家毕竟是个烂摊子。
  • 落雕都督 众爱卿,下班了!
    我是沙发!嘿嘿嘿嘿嘿嘿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