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是真有点危险了

今年4月,特斯拉公布了第一季度财报,数据可以用惨淡来形容。

第一季度销售量为38.7万辆,比去年同期下降8.5%,而且也是自2022第三季度以来,销量首次跌破40万关口。

早在1月的时候,特斯拉曾表示不太看好2024年的销售预期。

这么看的话,有点一语成谶。

华尔街分析师认为,在全球新能源汽车竞争白热化的阶段,特斯拉的主力车型仍旧是雷打不动的Model 3和Y,大家有点审美疲劳了。

产品更新的速度跟不上,会导致消费群体的流失。在这种情况下,特斯拉急需一款新车来救市。

新一代紧凑车Rdemood成本低,代表着售价更低,但是还没有进入量产阶段。

寄予厚望的赛博皮卡Cybertruck订单接了不少,超过200万辆,只是没办法按时交货,因为产能提不上来。

500

由于工艺复杂,特斯拉一年最多交付10万辆。

如果产能还是迟迟上不来的话,按目前的进度,预计差不多要20年,才能完成现有订单的交付。

很多人要想快速拿到Cybertruck,就只能通过线下拍卖的方式,花数倍高价获得。

这波养肥了不少黄牛。

按照马斯克的原话,他们用Cybertruck挖了自己的坟墓。

主力车型产能过剩,爆款车型产能不够,特斯拉陷入了矛盾的产能危机里。

产能危机,对特斯拉来说,是个遥远而不陌生的名词。

在2018年,如今风光无限的特斯拉,就曾陷入巨大危机之中。

外有金融炒手持续做空,特斯拉破纪录成为被做空最多的车企。

对内,特斯拉则一直因为延误交货深受诟病。

量产投入过大,产量却匹配不上,导致严重亏损。在最困难的时候,特斯拉的现金甚至只够支撑一个月。

后来,特斯拉终于找到了救命稻草。

2018年7月,特斯拉宣布正式在上海建厂。

500

2020年1月,新厂房落成不到半年,国产Model3就完成交付。1年后,Model Y随之上市。

除了高效的产业链,让特斯拉更惊喜的是,造车成本大幅降低了。

按单位产能的支出来计算,在上海生产的Model3,成本比美国工厂生产的同等车型要降低65%,价格上无疑更有竞争力。

这意味着,成就特斯拉创造神话的两大车型,终于可以实现大规模量产。

在当时,马斯克与上海政府签署了「对赌协议」。

上海以超低贷款利息和地价帮助特斯拉建厂,条件是从2023年起,特斯拉每年的纳税额不低于22.3亿,还要达到附带的投资额度,否则将收回土地。

20多亿纳税额,对现在的特斯拉而言,根本不算事。

为什么上海要给予如此优厚的待遇?

目前比较主流的说法是,除了创造税收,我国也想通过引进特斯拉这条鲶鱼,来改善国内电车行业骗保的乱象,同时也希望以特斯拉的先进产业链,来带动中国车企的成长。

这说法有一定道理,但需要辩证看待,毕竟新能源车骗补那是老话题了。

在新能源发展早期,政策补贴还是比较容易通过的,所以冒出来很多浑水摸鱼的商家。

要么是账面造车,造出来的车不流入市场,左手倒右手,要么只拿出个电池样品就能得到补贴。

后来国家政策经过细化,必须达到某个标准或者产量才给补贴,大规模骗补乱象终于得到有效改善。

对骗补的治理,是在特斯拉进驻上海之前就已经完成了。

500

不过引进特斯拉确实有提高市场活跃度的考虑。

虽然明目张胆的骗补不存在了,但是存在过度依赖补贴的现象。

许多企业造车的重心,不断往车补方面倾斜,导致技术创新陷入了停滞,市场反应十分暗淡。

这时引进实力强悍的竞争对手,活跃一下市场,不是件坏事。

至于产业链方面。

特斯拉有一体式压铸、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以及智能生态链等技术优势,而我国有强大且完善的全产业供应链。

双方可以形成互补,各取所需。

从实际来看,特斯拉更迫切需要中国的产业链。

在中国建厂后,特斯拉不仅迅速扭亏为盈,股价也在不断疯涨,仅仅2020年就上涨了7倍,还让做空特斯拉的华尔街精英们损失惨重。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国的做法含有千金买马骨的意味。

作为纯正的美国企业,在美国本土受到各种限制,深陷泥潭,到了中国以后,反而涅槃重生,绝地反弹。

前后的反差,全球企业有目共睹,这未尝不是一种绝佳的招商宣传广告。

除了鲶鱼效应,有些观点就比较想当然了。

有人认为,如果没有特斯拉,中国电车还要晚10年才能达到如今的水平。

他们的理由是,如果不是特斯拉开放了专利,中国甚至造不出电动车。

这里说的是特斯拉在2014年6月进行的专利共享。

首先说明一点,这个专利共享并非是放弃专利,而是专利豁免。

500

按照特斯拉的说法,他们不会对「善意使用技术的人」发起专利诉讼。

至于怎样才算善意,解释权从来都是归官方所有。

北汽组织了专家团,对特斯拉共享的600多项专利进行详细解析,发现有大部分已经被抵押出去了,归属人并非是特斯拉。

也就是说如果贸然使用这些专利,有侵权的嫌疑。

剩下的专利里面,除去大部分硬件和外观专利,剩下的主要是圆柱电池的相关技术。

可惜国内车企用的都是方壳方案,适用性不高。

有一些博主说,比亚迪使用过135项专利。可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官方数据可以证明有国内车企使用过。

最主要一点,企业要想免费使用这些专利,除了要通过「友善」判定,还必须接受附带条件,把自身拥有的专利开放给特斯拉。

至于手上专利超过4万项的比亚迪,会不会拿来与特斯拉共享,这是博弈论的问题,我们回答不了。

当时间来到2021年,特斯拉发现局势变得比2020年更焦灼。

500

本来2020年国内销量,就已经被五菱和比亚迪压了一头。

没想到在2021年祭出Model Y,还使出了降价促销战术后,最终国内销量的排名只上升了一位,不过93.6万辆的全球销量,总算保住世界电车一哥的位置。

然后在下一年,全球销冠也被比亚迪夺走了。

这几年,由于产能得到爆发式增长,生产成本大幅下降,比亚迪主动出击,把口号由「油电同价」喊到「电比油低」。

各大国产车企不甘示弱,纷纷跟进,于是最初由特斯拉掀起的价格大战愈演愈烈。

到了2023年,特斯拉既想降价提销量,又想涨价保利润,所以全年就在降价和涨价之间反复横跳。

特斯拉的涨价其实是想向人们传达一个信息,他们中高端品牌的地位一直没变,并不是只会降价走量的企业。

但问题是,特斯拉这头涨价,那头又降回去了。

这种忽上忽下的价格魔法,把消费者打得晕头转向,有很多人不满被割韭菜,因此经常都会有维权事件发生。

一些二手车交易市场,甚至明确打出不收特斯拉的标语,由于不明确特斯拉下一步的价格动向,他们怕收回来以后会砸在手里。

价格战略上的摇摆不定,直接反映在财务报表上。

整个2023年,特斯拉整体战略一直很明确,主动压缩利润空间,以达到以价换量的效果。

然而根据2023年财报,量没怎么提上来,还把利润给搭了进去。

这价似乎是白降了。

除了中国新能源车崛起带来的巨大压力,在欧美大本营,特斯拉面对的压力也不小。

500

虽然美国出台了通胀削减法案,对本土电动车产业提供高额补贴,但是特斯拉要想拿到这个补贴却不是那么容易。

通削法案有一个大前提,特斯拉的动力电池生产必须要在美国完成,消费者才能获得每辆车7500美元的价格补贴。

于是从23年开始,特斯拉就只能以高昂的成本代价,在美国生产电池。

另外,这两年电动车在欧美越来越卖不动了。

因为欧美地区的充电桩等配套设施一直都很不完善,而且本土电车的价格又异常高昂,所以许多欧美老百姓都被劝退了。

电动车整体遇冷,欧美车企只能暂缓电动化战略,回归燃油车基本盘。

欧盟国家持续了两年的疯狂的补贴潮,也就逐渐平息。

没有了补贴,成本又高了一点,但特斯拉在欧洲的生产只能照旧,总不能也跑去搞燃油车吧。

就算这样,也依然有人不满意,例如极端环保组织。

今年3月,激进环保组织「火山集团」纵火焚烧了特斯拉德国工厂附近的输电塔,导致特斯拉在欧洲唯一的工厂中断电力,被迫停止生产。

500

在内忧外患下,除了保持降价促销,特斯拉还采取了降本增效的手段。

4月中旬,马斯克给全体员工发信息,表示将会裁减超过10%的岗位,人数大约在1.4万人。

接着在5月1日,整个超级充电业务部门就被裁掉了。

所以在这段时间,特斯拉的股价就跟过山车一样。

由于在四月底通过了中国自动驾驶(FSD)的初步测试,在利好刺激下,特斯拉一洗财报不理想的颓势,股价一飞冲天,创下近4年来最大的阶段涨幅。

短短一天后,裁员的消息传来,特斯拉又一夜蒸发了340亿美元。

回归到特斯拉的应对策略。

经历了裁员风波以后,特斯拉把自救重点,放在能否施展大杀器FSD的威力上。

尽管FSD在国内通过了与数据安全有关的关键测试,但在正式落地之前,还要面临三大问题——

怎样取得测绘资质、收集的数据在国内处理还是传回美国,以及能否适应中国地形的问题。

哪怕这些全都通过,还有怎样收费的问题。

选装FSD是要额外收费的,就算价格下降了,一个套餐仍然在8000美元左右。

还有一点,老百姓真的放心把安全交给自动驾驶吗?

500

不得而知。

只能说,特斯拉想依靠FSD带来新的盈利增长点,从而扭转颓势,真的需要时间。

目前特斯拉最需要解决的,是逐渐回落的口碑问题。

毕竟消费者的信心是建立在口碑上的,一旦失去了,想捡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 END ——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