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赚钱的时候,去做了一件最不赚钱的事,他却一点没后悔!

500

你一定会经常看到网上一些段子,大抵在自嘲一件事——搞音乐,赚不到钱

必须要认清的一个现实是:

在经济大幅下滑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大部分选择了音乐行业的人,就像在泰坦尼克号上选了座位,简直“自寻死路”

500

图源网络

为了积极“自救”,有人扔掉吉他,报了培训班,考公上岸;有人从贝斯手转行做程序员,路过琴行和排练室时总免不了一阵唏嘘......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放下面包、奔赴理想的故事,已经遥远的像个传说。

500

搞音乐挣钱吗?

 ——不搞爵士不搞soul只弹唱某音神曲也许能挣到点钱,代价是离热爱越来越远。

搞音乐费钱吗?

 ——一节课的学费就大几百上千,乐器、效果器的更迭换代更让人难以支撑。

搞音乐有未来吗?

——别人我不知道,但我挣来的钱绝对够后半生衣食无忧的了,只要能在这周日之前断气......

 

500

在现实面前,挣钱、生活、家庭似乎都能很轻易的排在音乐前面。

音乐,是否已经变成了人们权衡利弊后最先舍弃的东西?

——面对这个问题,黄健怡老师做出了与众不同的选择:

当年上海一套房才几千块,他搞音乐一个月就挣了上万,却在事业如日中天时放弃一切出国深造,成了中国首位爵士钢琴硕士。

如今,二十年过去了,他过得怎么样?对于曾经“冲动”的选择,他后悔了吗?

500

练琴?99%的人觉得痛苦

上世纪七十年代,黄健怡老师出生在一个被音乐环绕的家庭。

早年,奶奶在教会学校念书,从小就被逼着学了钢琴。正因如此,黄老师的家里才出现了钢琴这一样“奢饰品”。

而这台“祖传”钢琴也承载了这个大家庭的音乐梦想:

父亲三兄弟都被奶奶安排学了钢琴,然而大伯学了一礼拜就放弃了,二伯坚持了几个月也以失败告终,只有黄老师的父亲一直学到了高中毕业,师从上音附小的校长,还差点进了专业院校。

500

可能是受到父亲的影响,黄老师也是从小就学了古典钢琴并一路坚持了下去。

然而,就和全国99%的琴童一样,黄老师小时候也“恨”透了练琴,毕竟孩子不懂练习的意义,把学琴视为天下第一痛苦之事。尤其是一个月反复练习同一首练习曲时,那简直是煎熬。

夏天,伙伴喝着冰饮爬树掏鸟蛋时,他要在家练琴;冬天,孩子们出去打雪仗在湖面溜冰,他还要在家里练琴。

实在难以忍受这种枯燥的生活,黄老师学会了“摸鱼”,平时严厉的爸爸一出差,他就光明正大地疯玩、不练琴。

久而久之,连他的钢琴老师都摸清了一个规律——黄健怡回课的表现不好,八成是他爸这周又出差去了。

500

上了初中,黄老师疯狂地爱上了欧美流行乐,R&B、 Blues等风格也是来者不拒,经常一边听着磁带,一边在想为啥这么好听,深深迷恋着。

可那时他一个月的生活费就只有30元,而一张原版磁带售价就要11块,黄老师就开始缩衣节食,正餐也只喝一碗冬瓜汤,“抠抠搜搜”地省下来钱买磁带。

用冬瓜汤换音乐审美,他觉得很值:“从小吃的东西吸收到你的胃,等你长大了还是会怀念这个味道。听觉亦如此,小时候听的东西给你带来的影响是超乎想象的。”

500

迷上了听歌,黄老师痛恨练琴的“症状”才逐渐有所好转。

而真正让他爱上练琴的契机,始于高二时的一场钢琴比赛。

在此之前,他成绩不好一直很抗拒比赛,钢琴老师却对他说:“这么多学生,其实我最看好的就是你。”

这种“鼓励激将法”给了黄老师莫大的安慰和勇气,他开始每天花八个小时疯狂地练琴,半夜都会偷跑到歌舞剧院的排练室练上通宵。

很快,他就在江苏省的地区赛里披荆斩棘,拿下了第一名,实现了“弯道超车”。

此后,黄老师痴迷于练琴和古典音乐,那时他在南艺附中上学,闲暇时间里就和作曲系的朋友一起研究音乐背后的逻辑

——这些音乐究竟怎么写出来的?用了什么样的和声曲式?框架是如何搭建的?

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他和朋友一起四处“搜刮”各种唱片,听遍不同版本的古典乐。

500

研究多了,琢磨透了,他发现尽管古典乐的谱章都是固定的,但不同演奏家的速度、触键、音色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处理上会有细微的不同。

优秀的钢琴家一定是一个擅长“戴着脚链跳舞”的人,在固定的谱子和框架内进行二次创作,发挥出无限的创意和惊喜,感染观众。

这时,黄老师终于大彻大悟,原来音乐并非是纯感性的,而是在一定的积累下找寻规律。

500

如果当年我在上海买房

前面提到过,黄健怡老师曾就读于南艺附中。

和传统家庭不同,黄老师的父母并不阻拦他学艺,反而希望他能凭借学琴的童子功上个艺术院校,拿个文凭。

没想到,曾经练琴偷懒、表现平平的黄健怡,竟一朝之间“觉醒”了艺术血脉,超常发挥考进了国内首屈一指的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

500

父母高兴坏了,黄老师却变得忧心忡忡。

大学四年里,他见识过人外有人,深知“人才”和“天才”之间差着一个巨大的鸿沟,简直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当自己拼了命想做到“优秀”的时候,别人轻轻一抬手,落在黑白键上的就是“极致”。

而他和身边大部分同学,虽然不至于沦落到“毕业即失业”,但距离真正的演奏家,还差了很远。

500

认清了这个事实,黄老师一时间失去了奋斗的目标,走入了一段“迷茫期”

无助、困惑、浑浑噩噩......他和大多数即将面对社会的青年一样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就像一只无头苍蝇,四处碰壁。

等到他毕业时,同班同学大部分选择了留学深造,少部分做了家教,而黄老师则留校做了给管弦系伴奏的艺术指导老师。

虽然工作稳定收入尚可,但他总觉得胸口堵着一团气,躁动不安,有种无以言表的落寞和不甘。

500

直到一次机缘巧合,黄老师身边有个吹长号的同学要组建一个爵士乐队,来问黄老师有没有兴趣加入,这便成了他走上“爵路”的开端。

就这样,从巴比伦啤酒城到乌鲁木齐路美领馆的乔治五世、衡山路的Full House再到希尔顿,这支由上音校友组建而成的爵士乐队,在一起排练、演出、成长,把10首标准曲玩出了花。

500

上海的爵士氛围很浓厚,那时常有新老观众慕名赶来捧场,乐队成员们也都激情澎湃地面对每一场演出。

而黄老师对爵士的理解与热爱,也在一天天的排练和演出中,与日俱增。

他发现,爵士这种曼妙、灵动、注重即兴的音乐风格,与他从小学到大的古典乐,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比于古典乐,爵士的乐手们不必再“戴着脚链跳舞”,而是冲破一切枷锁和桎梏,无拘无束地漫游、跳跃,包容一切,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爵士乐的这些特质令黄老师格外的着迷,于是在经历过迷茫期后,他终于感到胸口有股狂热汹涌而来,便下定决心要倾尽所有,在追寻爵士乐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500

进入千禧年以后,乐队的大家从希尔顿走出来,集体去了林栋甫老师开的House of Blues & Jazz爵士吧。

那段时间,上海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浦东密密麻麻树立起高楼大厦,陆家嘴、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相映生辉,上海经济一跃变“前锋”,上海也成了改革开放初期先富起来的前沿地带。

这个闪着金光的“夜上海”成就了无数财富巨亨,也缔造着普通人“敢拼就会赢”的佳话,黄老师就是其中一员。

在爵士吧,随着演出效果、乐队水准的提高,黄老师兼职的收入也在水涨船高,03年上海房子只卖几千的时候,他一个月演出的收入就高达一万。

500

当时,身边人都在琢磨着多买几套房子投资一下,但黄老师的心思完全没放在这里,他满脑子都在想如何提高自己的技术与认知。

于是,在而立之年,黄老师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出国留学

500

500

出国?是顺其自然

让我们回到开头的话题。

走到人生的分岔路,到底选择面包?还是梦想?这个终极问题曾经难倒了很多人,毕竟人们各有苦衷,而金钱确实可以解决生活中大部分的烦恼。

然而,手握着一份高薪工作的黄老师,却压根没犹豫,就背起行囊,下定决心离开了上海。

身边人都觉得他疯了,演艺圈子更新迭代快,留学几年,可能国内早已没有可以落脚的位置。

然而,黄老师心里很清楚,尽管上海爵士氛围浓厚,但爵士终究是个舶来品,“根”不在这里

为了接触到这条爵路上的更多音乐,也为了找寻Jazz最原汁原味的感觉,29岁的他决定走出国门走走看看,去倾听、了解更多的爵士乐,实现自我的成长。

第一站,黄老师去了世界顶级爵士学校——美国波士顿BERKLEE音乐学院深造。

500

那个年代,资讯还很不发达,申请学校要邮寄,相关信息全靠自己网上搜。

然而,好不容易来到了波士顿,黄老师又卷入了一场啼笑皆非的“乌龙”之中。

原来,黄老师的建筑师大伯就住在伯克利音乐学院旁边的一栋楼里,每天都看到一些奇装异服“不三不四”的人背着琴溜达,他害怕侄子被这些人带坏,强烈反对黄老师来这。

黄老师有些哭笑不得,连忙告诉大伯这是所世界顶级院校,那些学生也不是什么坏人,只是特立独行,一番劝说,这才顺利入了学。

500

好在,虽然经历了一个小插曲,但黄老师在伯克利读书的这段日子里适应的非常快:

六年的演出实战经验让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学新知识时很快就能“心领神会”,而他对音乐的掌控也变得无比丝滑。

这个过程中,黄老师领悟到,爵士乐的精华在于即兴,而即兴的魅力则在于与听众之间“愉悦的聊天”,甚至是“挑逗”

黑白键跳动起来,就像一个人在滔滔不绝的讲话,上行音让氛围变得紧张,下行音令情绪渐渐暗淡,快速、跑动、重复能让人感受到热情,演奏中的变化会带来惊喜,“挑逗”观众的期待。

500

想要在这个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就要完全吃透“音乐的规则”,并做到融会贯通。

而伯克利系统又细致的课程为他从头梳理了一遍知识脉络,让他明白了和声、曲式、节奏这些基础中的基础,才是爵士乐的重中之重

在学校待了两年的时间,黄老师也在遇见的优秀乐手、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对爵士的理解也更上一层楼,逐渐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顶级键盘手”。

500

终于,黄老师也接到了一份爵士演出的活:每周一次,要开车拉上一堆乐器和设备跑上几十公里,薪酬是一顿简餐和70美元的进账。

虽然这活算不上称心如意,可今时不同往日,在国外待久了,黄老师也有些囊中羞涩,连吃顿中餐、叉烧肉都变得相当奢侈,急迫需要收入。

更何况,毕竟在高手如云、僧多粥少的波士顿,学生能找到演出兼职,属实不容易。

那段时间,他每周都开着室友妹妹那辆破旧的车上高速,呼啸着奔赴远方。

500

05年,黄老师又去到新泽西罗格斯大学的爵士乐演奏研究生班进修,师从传奇爵士钢琴家Stanley Cowell。

和伯克利比起来,罗格斯实在很小,人和人的关系很近,老师上课也没有传统院校里那种流水线赶场的感觉,都是凭着对教学的一腔热情。

500

500

搞音乐的人,比较“傻”一点

如今,距离黄老师做出留学的那个决定,已过去了20年之久。

这20年来,上海像一个严密又高速运转的巨大机器,编织出无数个“飞黄腾达”的幻梦,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打工人,来这里安身立命。

于是,在这个“内卷”的魔都,人人都争做主角,幻想着站在“汤臣一品”的顶层,俯瞰整个陆家嘴的夜景,早上再从100平的大床上醒来。

但现实是,大多数的我们,只会被机械单调的生活所吞噬,梦想也变成锅炉里的燃料,支撑着城市机器的运转。

好在,黄老师跳出了这个怪圈,他还记得自己下定决心的那个瞬间:

像一个故事里的配角,感受到了自我,于是挣脱了轨道,松弛且浪漫地,跳入人生的旷野。

他放弃了积累的一切出了国,拒绝安稳和顺应,拒绝遵循约定俗成的规则去生活,但他也如愿以偿的得到了自己曾渴望的一切。

07年回国后,他踏上了自由职业者的道路:

去到JZ club音乐酒吧演出;与陈嘉俊、Jhonny Joseph两位优秀的爵士音乐家组成J3三重奏;加入JZ School爵士音乐学院,兼任教学老师和常务校长;

500

生活上,黄老师也是自由又潇洒:

40岁才结婚、和妻子一起组建只养猫不养娃的丁克家庭、随时都能开启一场说走就走的环球旅游......

虽然比起零几年那会儿他的收入低了不少,但梦想、事业、爱情都齐全了,有钱又有闲,妥妥的“人生赢家”

500

尽管活成了无数人羡慕的模样,但他还是时常会想,如果自己当年在上海买了房,人生的轨迹会不会彻底改变?

——也许沉迷于炒房、投资、买股票,为了银行卡上更长的数字开了多家公司;

也许早早结婚生了娃,旅游计划都泡了汤,忙着给孩子找早教、进国际幼儿园、办签证,一生在为子女操劳;

也许琴会被他放在别墅的角落里落灰,等到年老时才想起来,模糊的记忆里,只剩下青年时期闪闪发光的梦想......

500

这么一想,他反而释然了,毕竟在这个奔涌着加速向前的社会,总有人会凭着一些天分和努力,配上一点时代的红利,早早地站上顶端。

然而,随着社会的木马旋转地越来越快,人们被内心的不安和恐惧所支配,很少能真正闲下来,思考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500

在这种情况下,想当音乐家,就要学会“傻”一点,少点折腾少点物欲,才能多点精力去追求更好的音乐。

就像如今的黄老师,几乎没买过什么名牌鞋或名牌包,对于手表、珠宝一类的也不刻意追求,却活得无比平和、满足。

正如《月亮与六便士》的作者毛姆所说:“如果你试图在地上寻找一枚六便士的硬币,你就不会抬头,并会因此错过月亮。”

在物欲横飞、浮躁的年代里,比起无穷无尽的“车”和“房”,唯有人生的厚度才是自己的底气

这一路走来,爵路确实是不太好走,因此我们也专门邀请了黄健怡老师分享给大家他一路学习以来的经验,初学爵士碰到的问题大同小异,快预约直播来黄老师这里拿到通关秘诀

(完)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