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三纲”:明清儒家非先秦儒家

500

       我之所以做出“近代以来,我们可能大大冤枉了孔子”这一论断,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确凿的事实基础之上:由元代以来至清朝,伪儒家对儒家核心思想的大肆篡改,已经导致儒家名存实亡。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挨打这笔账,应该由真正的肇事者承担责任,而不应该把板子狠狠地打在孔子和儒家身上。这种错误做法,已经对我们的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孔子和儒家,属于妥妥的李代桃僵。证据,就大摇大摆地躺在元、明、清三代的“三纲”二字里。下面,我们就从曾贯穿中华两千年政治的这两个字说起。

       儒家三纲

      “三纲”二字,始见于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基义》“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这句话。东汉班固在《白虎通》中引《礼纬含文嘉》,把董仲舒的这句话概括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结合两汉尊儒的政治传统,我们可以很容易弄明白“三纲”的含义。它与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同一个意思。即强调君臣、父子、夫妇关系对等,各方必须按照自己的名分行事:君、父、夫这三者,必须为处于下位者的臣、子、妇承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做出表率只有这样,下位者才会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两者在这个层面关系上对等。如孔子强调“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论语·八佾》),孟子主张“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章句下》),便都是这个意思。

      “三纲”这一维系社会的基本伦理,滥觞于孔子,发展于董仲舒,泽及两汉、唐朝,一直到两宋。

       比如,朱子“(君)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朱熹《戊申封事》),“君心正于上,风俗美于下”(朱熹《上宋孝宗封事》)。朱子之后的大儒真德秀“君为臣纲,君正则臣亦正矣;父为子纲,父正则子亦正矣;夫为妻纲,夫正则妻亦正矣”(真德秀《大学衍义》),则也明确继承了先秦儒家的这一思想。

       可以说,正是得益于历代先贤对“三纲”的精心呵护,君权被“君君臣臣”的对等关系所紧紧“束缚”,由汉至宋,自夏商周三代以来一以贯之(秦朝除外)的王道德政,才能比较好地得到执行。  

500

 

       元、明、清三纲 

       元朝之后一直到清朝,出于“现实的需要”——既要强化君权施行专制独裁,又必须打出王道大旗以标明正统,当时的伪儒家对“三纲”进行了恶意曲解:片面强调下位者臣、子、妇对上位者的责任和义务,而不再强凋君、父、夫三者对于下位者应该履行的对等责任和义务

       例如,元代大理学家吴澄就这样解释“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为之纲者,为之天也,臣所天者君,子所天者父,妻所天者夫也。天一而已世无二天,父亦一而已。人无二父,子之天其父,天属也,自不容二臣之於君……”(《四库全书·吴文正集卷四十二》)

       比吴澄稍晚的元代另一位经学家郑玉,也这样解释“三纲”:“以三纲而言,则夫为妇纲,妇为夫死可也,然亦必要死得是乃可;夫为妇死,易天地之位,失轻重之权矣。”(《四库全书·师山文集》)

       至清代,高居清代“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更是这样解释“三纲”:“三纲之道……是地维所赖以立,天柱所赖以尊……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曾文正公家训》)。

       比曾国藩晚些,同样荣膺清代“四大名臣”的张之洞,这位曾勇于“开风气之先”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则完全把“三纲”与当时西风东渐的“民权”和“男女平权”思想对立起来,用“三纲”来批判这一“邪说”:“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知夫妇之纲,则男女平权之说不可行也”(张之洞《劝学篇》)。 划重点:

      “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君为臣纲(君主臣从)。

      “知夫妇之纲,则男女平权之说不可行也——夫为妇纲”(男尊女卑)。

       看了上面这些例子,我们再回头看一下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下面这段话,你会觉得很熟悉。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子·忠孝》) 

       在这里,韩非子把“事”与“顺”紧紧地联系起来,把原意为侍奉的“事”,鲜明地指向了“顺从”——服从,即臣、子、妇必须服从君、父、夫。

       至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正常维系社会运行的儒家伦理“三纲”,从元代开始至清朝,竟然被法家以瞒天过海大法,巧妙地挖空内涵,换上了“驭臣之术”——极权专制的心脏。

       只剩下一面绚丽的王道大旗,在帝国的上空高高飘扬。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儒家主要思想在元、明、清三代的嬗变,本人特草拟了一张图表,如下:

500

 

       结语:

       综上,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由元代以来至清朝,伪儒家对儒家核心思想的大肆篡改,已经导致儒家在这一时期名存实亡。现在,我们追溯中国近代以来落后的根源时,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再把板子打在孔子和儒家身上。

       近代以来,孔子和儒家,已背负了太多的骂名。孔子和儒家李代桃僵的时代,早就应该结束了。

       因为,由儒家所承载的很多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文明的脊梁。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郁郁也;翳散,然后见大路之荡荡也。

 

       注,本文写作过程中,还部分参考了以下资料:

       《“三纲”的本义是如何被歪曲的?》作者:方朝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儒家“三纲五常”的本义、演变及其辨正》作者:乐爱国(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