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工业化的奠基——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

500

 

我们一直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

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苏联援助中国的的156项工程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技术转移。

这种说法准确吗,是否言过其实,是否过分夸张?

  

156项工程的具体项目

 

我们先谈谈156项工程的由来:

新中国刚成立时一穷二白,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的技术、资金、设备和人才统统都没有,必然需要寻求外部的援助。

因此新中国一成立,1949年12月毛主席就率团访问了苏联。

虽然毛主席和斯大林的谈判过程并不愉快,但是在这次访问过程中,中苏双方还是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一系列协定。

在这些协定中包括了请求苏联帮助建设50个大型工业企业,这是156项工程中签订的第一批项目。

500

 

苏联援华的第二批项目是在1953年5月15日签订的,因此又称“5.15协定”。

此时中国刚刚获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苏联方面则由于斯大林的去世换了领导人,苏联的新领导为拉拢中国开出了极好的价码:除了第一批签订的50个项目以外,苏联将帮助中方再新建或改建91 个规模较大的工程, 使苏对华援助项目增加到141个。

 

第三批项目则是1954年9月26日赫鲁晓夫率苏联政府代表团应邀访问中国时签订的,新增了15个项目。

500

 

至此苏联援华项目共计156项,故通称“156项工程”。

根据薄一波的回忆录《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156项工程”实际施工项目是150项。

156项工程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是耳熟能详,但是这156个工程是到底是哪些项目呢?

除了鞍钢武钢包钢三大钢铁厂、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重型机器厂这些企业外,还有哪些知名的大企业是苏联援助建设的?

500

 

这实际施工的150项工程的构成是:

军事工业项目44个和民用工业项目106个。

军事工业项目中航空工业12 个、电子工业10 个、兵器工业16 个、航天工业2 个、船舶工业4 个;

军事工业的建设重点是兵器工业和航空工业,电子工业主要是提供辅助产品。

500

民用工业项目又分为:

能源工业项目52 个,其中煤炭工业和电力工业各25 个、石油工业2 个;

冶金工业项目20个,其中钢铁工业7 个、有色金属工业13 个;

机械工业项目24 个;

化学工业项目7 个, 轻工业和医药工业3 个。

500

 

156项工程计划安排的总投资规模是202.22亿元。

其中军事工业44个项目40.96亿元,占总投资的20.3%;

民用工业106个项目总投资161.25亿元,占总投资的79.7%。

 

156项工程建设的产业体系是十分全面的,不仅有大量的民用工业项目,而且包括军事工业项目。这点是最难得的,苏联不仅帮我们建设了兵工厂,而且提供了各式武器的图纸。

清末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概括为“机船矿路”,具体指兵器工业(造武器)、船舶工业(造军舰)、修建煤矿和铁路。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不仅包括了这些内容,而且要远远超出!

156项工程帮助中国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这种说法并不夸张。

 

156项工程的项目清单很有意思,也十分有参考价值。

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应该建设哪些项目,苏联和中国给了很好的参考答案!

首先是能源工业,煤炭、电力和石油工业是必须要发展的;

其次是材料工业,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材料工业也是工业化必需的产业;

所有产业的核心是机械工业,能源工业和材料工业的发展都需要设备,而这些设备是机械工业制造的!

只有机械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发展起来了,工业化才能持续下去。

基础工业部门是发展其它工业部门的基础,基础工业部门是——能源、材料、机械。

500

 156项工程建设的代表性企业:

钢铁工业:鞍钢、武钢、包钢、本钢四大钢铁厂;

有色金属工业:白银有色、抚顺铝厂、哈尔滨铝加工厂、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云南锡业;

电力工业:北京热电厂、青山热电厂、洛阳热电厂、兰州热电厂、西安热电厂等等;

煤炭工业:抚顺西露天矿、辽源煤矿中央立井、阜新煤矿立井等、焦作煤矿;

化学工业:吉林氮肥厂、太原氮肥厂、兰州氮肥厂等;

机械工业:一汽、一重、一拖、哈尔滨锅炉厂、汽轮机厂、汽轮发电机厂、洛阳矿山机器厂等等。

500

 在这些工业中,钢铁工业的投资规模最大,占民用项目投资规模的三分之一强。

机械工业最重要,许多机械工业项目都是开创性的项目。

 

 

156项工程对中国工业化的意义和价值

 

156项工程对中国的工业化有何价值?

我们主要分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对技术的帮助;

第二,对产能的帮助。

 

156项工程对中国工业技术的价值

苏联帮助中国从无到有建设了汽车制造厂、重型机械制造厂、石油机械制造厂、拖拉机厂和机床厂。

苏联帮助中国从无到有建设了成套电力设备制造基地、成套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

 

正是这些机械项目的建设,使得中国的工业化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物质基础。

以电力工业为例,苏联援助建设的火电厂装机容量只有146.4万千瓦,但是采用哈尔滨电气集团制造的设备,中国可以自己建设火电厂。

中国的电力工业之所以能够持续保持发展,苏联的帮助功不可没!

500

 

从企业的名称中我们就可以直接看出来一些企业的重要性:

156项工程中有几家名字中有“第一”的企业,例如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重型机器厂、第一拖拉机厂。

“第一”充分说明了这些工业项目对中国的意义,都是中国从无到有的第一家企业。

 

以几个“第一”的企业为例:

第一汽车制造厂:旧中国不会制造卡车,苏联帮助我们建设了第一家卡车制造厂;

第一重型机器厂:旧中国不会制造冶金工业、电力工业的装备,是苏联帮助我们建设了第一家重型机械制造企业。

500

 

除了这几个“第一”企业外,类似帮助中国从无到有建设的企业项目还有:

1、哈尔滨电力设备制造基地: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电机厂,这是生产成套电力设备的。

2、西安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西安开关整流器厂、西安高压电瓷厂、西安绝缘材料厂、西安电力电容厂,这是生产成套输变电设备的。

3、石油开采和矿山机械:兰州石油机械厂、洛阳矿山机械厂、兰州炼油化工机械厂。

 

在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中,机械工业的24个项目是核心中的核心!

电力工业、煤炭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等项目侧重于增加产能,而机械工业的重点是技术!

“工业母机”其实是一个不准确的说法,装备制造业才是更准确的概念——装备制造业都属于机械工业的范畴!

机械工业这些项目建设起来了,中国就可以自己建设发电厂、钢铁厂、化工厂!

除了机械工业以外,苏联援建的军事工业项目同样是开创性的!

我们只用一张图就可以充分说明苏联对中国军事工业发展的帮助。

除了坦克、枪炮这些装备,还有航空工业的初教5、歼5(米格17)、歼6(米格19)、运5、轰6等飞机,同样是苏联援助的结果。

解放前中国不仅不会生产飞机坦克,连步枪这样最基础的兵器都不能自给,德械师、美械师的叫法是对军事工业最大的讽刺。

苏联帮助中国建成了完整的军事工业体系,并且提供了最先进的装备图纸资料!

500

 

156项工程对中国工业产能的价值

 

我们以钢铁工业、电力工业和煤炭工业三个行业为案例来具体说明苏联援建项目对增加中国工业产能的价值。

 钢铁工业:

1949年,中国的生铁产量是25万吨,粗钢产量是15.8万吨。

新中国接收的大型钢铁企业只有鞍钢、本钢、首钢、太钢等少数几家,而且大多数残破不堪。

鞍钢9座高炉中有6座高炉的设备被苏联拆走了,本钢4座高炉中有2座的设备被拆走了,首钢的2座高炉日本人投降时把铁水凝固在高炉里了。

 

新中国接收的钢铁企业本来生产能力就没多少,实际可用的产能更少!

这也是1949年中国钢铁产量低下的主要原因。

虽然在我党的带领下利用残存设备很快恢复了生产,但是设备是扩大生产规模的前提条件。

当时中国没有能力制造冶金设备的技术能力,没有制造冶金设备的重型机械厂,苏联的援助更显得弥足珍贵的!

 

500

在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中,钢铁工业7项分别:

鞍山钢铁公司、本溪钢铁公司、富拉尔基特钢厂、吉林铁合金厂、武汉钢铁公司、包头钢铁公司、热河钒钛厂。

其中鞍山钢铁公司、本溪钢铁公司为改建项目,其余5项全部为新建项目。

特别是鞍山、武汉、包头三个年产钢铁百万吨的大型钢铁基地的兴建,对钢铁工业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新纪元。

富拉尔基特钢厂提供军事工业所需要的的合金材料,铁合金厂和钒钛厂则是负责提供钢铁工业需要的重要原料。

 

钢铁工业7个项目建设的产能分别是:生铁670万吨,粗钢636.6万吨,钢材360万吨。

鞍钢是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苏联为鞍钢设计的年生产规模为:生铁 250万吨;钢 320万吨;钢材 250万吨,一直到宝钢建成之前都是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

 一直到六十年代中期,中国的钢铁产量才稳定超过苏联援建项目设计的产能。

苏联不仅帮助中国建设了几家大型钢铁厂,而且还援助建设了冶金设备制造企业——第一重型机器厂,使得中国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煤炭和电力工业

新中国解放时全国的发电装机容量为186万千瓦,1949年的发电量是43亿千瓦时。

中国的电力工业极其落后,人均年发电量不足10度,实际上大多数人都是生活在无电的环境中。

解放前中国没有制造一台火力发电设备,水力发电设备的制造数量也屈指可数。

1949年中国发电标准煤耗高达1020克/千瓦时, 发电设备年利用小时仅有2330小时,线损率高达23.35 % 。

一句话概括:中国的电力工业极度落后!

500

 

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了25个电力项目,装机总容量298.7万千瓦,其中火电项目的装机容量为146.4万千瓦。

苏联援建的发电装机容量不仅超过了解放时全中国186万千瓦的发电装机容量,而且电源分布上同样对中国意义重大。

除了发电装机容量的巨大增长,苏联的援助使得中国电力工业的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中国火力发电设备的蒸汽参数开始从中低压向高温高压机组迈进。

火电机组的核心技术参数是蒸汽的温度和压力,蒸汽的温度和压力越高就越先进,发电消耗的煤炭就越少。

 

很多发电厂的建设是与其它工业项目配套的,例如:

吉林热电厂至于吉林化学工业区,青山热电厂之于武钢,洛阳热电厂之于洛阳矿山机械厂、洛阳轴承厂、洛阳第一拖拉机厂、洛阳铜加工厂等。

没有这些配套发电厂的建设,很多工业项目都无法运营。

这是苏联在产业规划上对我们的重要帮助。

 

500

1949年,中国的煤炭产量仅有3243万吨,占全球16.7亿吨总产量的1.9%。

解放前中国煤炭产量最高的年份是1942年,当年煤炭产量为6187.5万吨。

苏联援建中国的25个煤炭工业项目包括了采煤和洗煤两类,项目总产能是:

洗煤1210万吨,采煤1935万吨。

此外还包括抚顺东露天矿70万立方米油页岩。

 

苏联援建的1935万吨的采煤能力相当于中国1949年煤炭产量的60.0%,相当于1957年中国煤炭产量的14.8%。

洗煤项目的建设则能够为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提供优质的煤炭。

 苏联的援建项目具有样板作用:

这些由原苏联帮助设计, 提供设备, 指导施工, 直至建成投产的项目,在设计中都采用了当时的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这些援建项目的建设和投入生产, 为改变我国煤炭工业技术面貌, 树立了样板, 其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促进了我国煤炭工业向现代化迈进的起步。

 

500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仅有三家企业拥有合成氨的生产能力,分别是大连化工厂、永利宁厂和天利氮气公司。

大连化工厂合成氨的生产能力为5万;永利宁厂合成氨产能为3.3万吨/年,天利氮气公司的设备来自杜邦公司的一座合成氨中间试验厂,产能远不及大连化工厂和永利南京铔厂。

实际上这三家工厂的设备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解放后的产能远远低于最初的设计产能。

 1952年,化学工业的主要产品产量都已经恢复到或者超过了解放前最高的年产水平,其中合成氨3.8万吨、化肥3.9万吨、电石1.1万吨。

苏联援建三个工厂合成氨和化肥的产能达到15.6万吨和29.4万吨,是1952年中国合成氨和化肥产量的4.1倍和7.3倍。

 

从钢铁工业、电力工业、煤炭工业和化学工业来看,苏联援助项目对中国工业产能的提升巨大!

 

 

156工程缺少了哪些重要产业

 

苏联援建项目不仅仅是帮助中国建设了产能,更重要的是帮助中国创建了装备制造业,使得中国的工业化具备了可持续的物质基础。

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对中国的工业化意义如此重大,但是“156项工程”包含了所有重要产业吗?

当然不是!

“156项工程”至少缺少了两个重要产业:石油化学工业和半导体工业!

石化工业生产的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半导体工业生产的芯片都是现代经济体系重要的基础产品,为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不包含这些重要产业?

 

苏联援建的项目缺少这两个重要产业,并不是苏联为限制中国工业发展有意缺少重要产业部门。当时的苏联连核武器技术都可以提供给中国,对这些民用产业技术不会遮遮掩掩。

中国第一代领导人都极具战略眼光,在与苏联谈判时当然不会错过如此重要的产业部门。

 

“156项工程”不包括石化工业和半导体工业,主要原因是客观条件不具备!

最重要的客观条件就是产业技术尚不成熟,苏联自身尚未掌握这些技术!

半导体技术是50年代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当时还是电子管的时代。

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了电子管厂——现在大名鼎鼎的京东方前身是北京电子管厂,代号774厂。

 

“156项工程”中未包含石化工业项目除了技术因素之外,还有其它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国的石油产量不足,缺少原料。

第二,解决汽车、坦克和飞机的燃料供应在当时是更迫切的问题。

1959年大庆油田发现之后,中国的石油产量才开始增长起来,但此时已经走到中苏蜜月末期了。

 

中国在后期是如何弥补这两大重要基础产业的?

 

中国在70年代才开始大规模发展石化工业,石化工业项目是 “四三计划”和“七八计划”中的主角。

“四三计划”引进的成套技术设备,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我国国民经济中几个关键问题——即穿衣和吃饭问题。

在26个成套设备引进项目中,生产合成纤维(4个项目)和乙烯(3个项目)的项目都是属于石化工业项目。

500

 

“七八计划”包含了22个成套设备引进项目,其中4个大乙烯项目和4个聚酯项目是此次大规模技术引进的重点。

通过70年代的两次大规模技术引进,中国建成了一定规模的石化工业基础。

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中国的石化工作者们继续研发,在2000年前后才陆续掌握成套合成纤维和乙烯技术。

 

 

为什么实现工业化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我们仍然是从技术和产能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苏联援建的第一汽车制造厂,设计规模是年产3万辆中型卡车。

这点规模对于庞大的中国来讲显然不够,因此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扩大汽车的产能。一汽在60年代搞了“6万辆扩散工程”,把苏联的设计产能提高了一倍。

此外,中国自主建设了二汽,设计生产规模达到10万辆/年。

 

苏联援建的火电项目装机规模只有146.4万千瓦,中国现在的发电装机容量是29亿千瓦。

中国如此庞大的发电装机容量,主要是后期自己建设的。

 

从技术上看,苏联给中国提供了1000立方米和1500立方米两个级别的高炉技术,但是50年代全球钢铁工业的技术进步速度极快,高炉不断大型化。

70年代日本已经开始建设4000立方米乃至5000立方米的大型高炉,不仅规模更大产量更高,而且生产成本更低。这使得苏联教我们的技术落后了。

此外,苏联只教给中国平炉炼钢法,而50年代氧气顶吹转炉技术已经出现,并在六七十年代逐步成熟,日本钢铁工业正是依靠最新的氧气顶吹转炉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技术优势。

500

 

从产能上看,苏联帮我们建设的各种工业产能远远不够!

从技术上看,苏联教给我们的技术会过时,必须与时俱进。

所以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外部的援助永远都只是助力,自己的奋斗才是核心!

 

我们再总结一下:

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帮助中国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这种说法并不夸张,是客观事实!

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不仅新建了大规模的工业产能,更重要的是向中国转移了技术,使得中国的工业化具备了可持续的基础。

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缺少两个重要产业:石化工业和半导体工业,这些产业通过后续的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逐步得到解决。

工业化需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外部的援助重要,自主研发更是核心!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