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岁月:误解与真相

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有这样一件雕塑作品:一位老红军和一位小红军坐在芭蕉叶上,老红军在吹笛子,小红军伏在他的膝头静静倾听。很多人都以为潘鹤的这件雕塑《艰苦岁月》描绘的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场景,其实这是一个大大的误会!那么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很多人第一次认识这件作品是在小学语文课本上。曾经,在1982年版的广东小学语文第六册课本上,第一课课文标题为《在艰苦的岁月里》。原文是这样的:

500

▲小学语文课本(概念图)

红军打退了敌人的又一次进攻,在山坡上休息。天色渐渐暗下来,周围非常寂静。山谷中响起了悠扬的笛声。吹笛子的是一位老红军。他坐在石头上,赤着脚,身上的衣服很破了,腰里挂着驳壳枪,帽子上的五角星红得十分鲜艳。他颧骨很高,额上的皱纹很深,浓浓的眉毛下面,一双眼睛特别有神。一位十来岁的小红军偎依在他的身旁,右手托着下巴,侧着耳朵倾听。小红军也赤着脚,衣服也很破,搂着一支跟他差不多高的步枪。这位老红军,很可能原来是个长工;小红军呢,也许原来是个放牛娃。这一老一小都来到了人民的军队,跟着共产党、毛主席闹革命。战斗的岁月非常艰苦,可是他们充满了胜利的信心,相信一定能够彻底打垮敌人,使穷苦人都翻身做主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小红军听着笛声,出神地望着远方。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

500

▲潘鹤《艰苦岁月》

我们细读下来,文中并没有明确出现“长征”两个字,不熟悉中国党史的六年级孩子们为什么会被告知这段文字描绘的是“长征”中的场景呢?这还要说到雕塑《艰苦岁月》在军事博物馆中的陈列。

1960年军事博物馆成立,当时《艰苦岁月》这件雕塑被摆在了长征部分的展览区域。因为如此,语文课本中的描写才会自动被“默认”为是长征的背景。雕塑的作者,艺术家潘鹤先生当时试图纠正这个错误,但博物馆的负责人没有采纳他的意见。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还要从1956年说起。潘鹤曾经说:“那一年,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为了庆祝建军三十周年筹备美展,向全国美术家征集作品。下达给我的创作任务是用油画表现第四野战军解放海南岛的辉煌战果。要求我要表现出‘第四野战军胜利解放海南、以木船打军舰’为主题。”

500

▲潘鹤《和平少女》

当时他阅读了大量相关史料,最后决定专注于表现坚持孤岛斗争、历尽千难万险的琼崖纵队。为了更好的进行创作,他采访了原琼崖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时任广东省副省长的冯白驹。冯白驹告说,1932年,红军在第二次反“围剿”斗争中失败了,他等带领剩余的100多人,转向密林深处,开始了8个月艰苦卓绝的斗争。

但由于敌人的重重封锁、搜剿和饥饿疾病的折磨,100多人的队伍到后来仅剩26人。这个小小的战斗集体,在母瑞山上过着野菜充饥、大地为床、树叶为被的原始人般的生活,却始终保持坚定与乐观的革命情操和旺盛的战斗力。

潘鹤最初的创作,表现的是衣不蔽体的战士们战士倦睡在一夜暴风雨的树林间,身处其中的冯白驹醒来凝望着织网的蜘蛛。艺术家解释他的创作本意时说:“我想,面对狂风暴雨,蜘蛛所织的网被吹破了无数次,但蜘蛛还是毫不气馁地重新再织一次,再接再厉,这就像我们当时的革命精神一样,永不放弃,最终迈向胜利!”

这幅素描稿送京审稿时,被否定了。原因是不应表现革命的低潮,不应表现失败的环节,更不应表现个别现象及个别人物。

500

▲潘鹤《蛮牛》

后来,潘鹤又想起冯白驹将军曾讲过的一个故事:在海南游击队斗争最艰难的时候,有个老战士,是当时的特委领导之一的王业熹,一直带着一根竹箫,战斗最紧张的时候,也不肯把它丢了,依然乐呵呵地唱海南民歌。

这个老战士就是《艰苦岁月》雕塑的中那个吹笛子的老人。当时的潘鹤以为第二次的创作也会因“表现失败场面”而受挫,想不到后来入选了,并且得到了800元奖金。

潘鹤说:“《艰苦岁月》没有受批判,我也一直很困惑,直到后来,偶然看到《解放军画报》中有一幅描写邓小平、陈毅、彭德怀等一班统帅兴致勃勃围着《艰苦岁月》追谈往事的油画时,我才恍然大悟,他们可能以为《艰苦岁月》表现的是长征时的艰苦岁月,引起了对往事的追忆。”

500

▲潘鹤病榻速塑作品之二十一 《真爱永恒》

1960年,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成立。《艰苦岁月》被放置在军博大厅里,8件微缩复制品还被分送外国元首。但是很快,潘鹤就发现作品并没有被放置在海南游击队的位置,而被放在红军长征的位置。

他说:“其实,熟悉地理环境特征的人都可以看得清楚,地上的芭蕉叶,身上背着椰子杯,还有短裤和赤脚,《艰苦岁月》所表现的都是海南的地方特色。”正当他给对方写信要求纠正时,军博有关负责人却让他不要再提这件事。

后来他得知,原来是当时正在反对‘地方主义’,全国的‘游击队’战士很多都被打成‘地方主义’,有关部门当然不会同意创作作品出现游击队题材。这才使得,陈列在长征主题展览区域的《艰苦岁月》一直被误解的事。

2008年5月,广州日报的记者就《艰苦岁月》引起网友质疑的事采访了艺术家潘鹤,这个误解才最终被阐释清楚。

虽然作品的背景有所变化,但它那经典的造型,高超的艺术水准和传递出的精神并没有本质的变化。在今天,雕塑《艰苦岁月》中那种不屈不挠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依旧感人。

本文参考:

《<艰苦岁月>非反映长征 被小学课本误传50年》,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广州)

管琼《潘鹤作品背后的秘密——访雕塑家潘鹤》,来源:文艺报

《潘鹤:<艰苦岁月>的创作与被误解》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广州)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