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新: 且看洪治纲的“递进思维”

                                                                   且看洪治纲的“递进思维”

金新

      先说点题外话。

      由孙绍振、王立根等中文泰斗级人物掌门的《读写》杂志2023年第7期刊发了华师大中文系教授刘阳谈写作思辨的文章《思辨读写的方法与实践——刘阳教授访谈录》,用了6个页码(原文近10个页码),可谓洋洋洒洒一席谈。此文原刊登于教育部主管、华中师大主办的中文核心刊物《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5期,有万余字。

500

      为此老夫作《思辨能力主要来自杂文的深度阅读》。

      网友“背山远行”为此而非议曰:“对思辨能力与杂文阅读的关系,我要谈的是逻辑:‘1.杂文阅读少的人,其中有没有思辨能力非常强的?显然,从我自己熟悉的领域看,很多学数学和物理的思辨能力很强,他们相当多的人是不大可能读很多文科的杂文的。2.杂文阅读多的人,他们中有多大比例思辨能力强?别的不说,观察者网本身就是杂文遍地,但读这些杂文的,太多的人是思维错误遍地,甚至都可以用唾沫把思维没问题的淹死。在以上两条都成立的前提下,顶多可以说某些人是通过杂文阅读掌握思辨能力的,而他们以为这是关键因素。但却不能排除他们本身之前受过的早期教育已经为他们培养了一些有利于发展思辨能力的倾向,他们可能通过杂文阅读来让这种能力落实和加强,也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去获得相同甚至更好结果,比如学习数学。’”

500

       其实,“背山远行”忽略了我文题“思辨能力主要来自杂文的深度阅读”之“主要”二字。其实,“背山远行”在网上看到的杂文大概率是“像母亲的手在摸摸着你”的“春风”抑或挠痒痒的“老头乐”。其实,“背山远行”不知隔靴搔痒作为一个社会的调味剂实在不可避免。不过,“背山远行”有关“学习数学”是思辨能力形成的原因之一之观点,委实中肯。

500

        一个曾经中小学阶段数学低能的文科生,其思辨能力肯定是受制约的。这从思辨得以腾飞之两翼语法与逻辑里可见一斑。

        再言归正传。

        且看洪治纲在《谁在劫持我们的灵魂 ——论李宏伟的长篇小说<国王与抒情诗>》这一论文前的“摘要”——

      “李宏伟的《国王与抒情诗》是一部意蕴繁富的长篇小说。作品以探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宇文往户的自杀之谜为主线,揭示了高度智能化的信息帝国对人类灵魂进行微妙控制的巨大秘密。一方面,信息帝国为人们提供了无所不能的生存需求;另一方面,它又以无所不在的方式,剥夺了人们的主体意识,使“抒情诗”不再成为个体灵魂的微妙呈现。这是人类在信息时代所面临的真实困境,也是这部小说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核。从叙事上看,这部小说不仅融入了科幻、探案等叙事元素,还借助‘本事’、‘提纲’和“附录”等巧妙设置,在‘有意味的形式’中,实现了作者对人类生存处境的隐喻性表达。”

500

       从形式与内容的角度来看,其中的递进复句“这部小说不仅融入了科幻、探案等叙事元素,还借助‘本事’、‘提纲’和‘附录’等巧妙设置,在‘有意味的形式’中,实现了作者对人类生存处境的隐喻性表达”,犯了轻重倒置的错误,正确的表述应该是“这部小说不仅借助‘本事’、‘提纲’和‘附录’等巧妙设置,在‘有意味的形式’中,实现了作者对人类生存处境的隐喻性表达,还融入了科幻、探案等叙事元素”。

       洪治纲不仅身体力行其“递进思维”,还“师高弟子强”般将这种思维模式在有意无意间传导给他的研究生。

        且看《 中国当代文学态势研究的新方向与新突破——评洪治纲<中国新世纪文学的日常生活诗学>》这一论文前的“摘要”——

      “洪治纲是一位在中国当代文坛搏击风浪和辛勤耕耘的优秀学者与批评家。他的新著《中国新世纪文学的日常生活诗学》不仅体现了其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态势的精准把握,并且厚植于他过往在先锋文学、代际研究领域所积累的深厚学养,是其数十年来学术研究和思考结果的一次集中展示。该书并非停留在书斋中的冰冷学问,而是一种理性与感性统一、温度与锋芒兼具、思想与诗意并存的文学研究。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洪治纲不偏执一隅,而是将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相结合,在此三个层面实现了有机统一,不失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典范。正是洪治纲这种身体力行的学术实践,让我们看到了重构中国当代文论的可能性及其路径。”

500

       从关联词语的搭配来看,其中的“他的新著《中国新世纪文学的日常生活诗学》不仅体现了其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态势的精准把握,并且厚植于他过往在先锋文学、代际研究领域所积累的深厚学养,是其数十年来学术研究和思考结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将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仅”与表示并列关系的“并且”杂揉以“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竟然还是杂揉在论文最显著位置的关键词“摘要”内。

      学军中学某校友闻讯评论道:“此‘高足’拼凑出这种口吻的论文,乃宿便类也。一个年轻人,才力短缺不必虑,勤奋为学亦可补。可是如果耗几年时间拼凑一篇‘宿便论文’,向特定的目标献媚,重塑校园太监精神,此风甚为恶劣。当下这些人格低下却披着时尚新衣的再生太监,令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难望其项背。”

       窃以为,此言有点过了,“过犹不及也”。

      可师徒均错在“递进思维”上,应该绝非偶然现象,偶然中有必然因素。

      语法是关于语言结构规律的科学,逻辑是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对同样一句话或一篇文章:从语言结构规律着眼,是语法的事;从表达的思维方法着眼,是逻辑的事。从教40余年的经验是:语文不行的,数学肯定好不到哪里去;数学不行的,语法逻辑肯定是低能儿。

      数学家苏步青有句名言:“语文是基础的基础,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这话站在今天文理兼通的视角来分析是带有片面性的,洪教授及其弟子的“递进思维”病句似可佐证。

      就此而言,老夫当虚心接受网友“背山远行”对于《思辨能力主要来自杂文的深度阅读》一文的批评。

       其实,思辨是件很矛盾的事。苏步青小时候热爱中国古典文学,后来学校来了一位因病休学从日本回来的杨老师,他对苏步青说:“学这些古老的东西没啥用,还是学数学好。”他将从日本带回来的数学教材翻译出来,让苏步青学。后来学校又来了一位日本东京高中毕业的教师,他教苏步青学几何,苏步青很感兴趣,在全班学得最好。从此,苏步青就放弃了学文学和历史的志愿而致力于攻读数学。显而易见,那位吃“东洋蛋饼”的杨老师同样太偏激。

500

       记忆中,40多年前的初高中语文教材里的复句范例大多出自鲁迅的杂文,尤其是多重复句,细加分析句句珠联璧合,少一句脱节,多一句累赘,真乃天衣无缝,有点奇怪。后来方明白,迅翁语言之所以一如论证的锁链,是因为他理工科亦出类拔萃。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前身)黄汲清评价鲁迅:“他是第一位撰写讲解中国地质文章的学者,《中国地质略论》和《中国矿产志》是中国地质工作史中开天辟地的第一章,是中国地质学史上的开拓性创举。”

       有人说,洪治纲是想要成为大师而流芳百世的,真有点为洪教授担心,缺乏先天理学基因的他,其文章怎经得起后人的检验?!

                                                                                            匆匆于2024年4月20日17时19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