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重庆魔幻燃气表的背后

文/挪威

最近很多成都重庆的网友都在纷纷吐槽自家燃气表的事儿,说燃气公司张罗着换表,换完表之后燃气费直线飙升。比如成都一位市民发现,自从自己换表之后,燃气费用从月均40块钱左右飙升到了675,燃气用气量也突增了十多倍。

但这还不算离谱的,还是在成都,有换了表之后,用了20天发现自己欠了燃气公司1.7万的。有老人家从新疆来成都过了个冬,四个月用了1.5万的燃气费的。

由于波及范围广,成都重庆的网友们对最近燃气费大增的事儿疯狂输出,要求燃气公司解释,甚至呼吁不要换表。这件事儿声量太大,现在重庆官方已经下场调查了,大家可以蹲一下结果。

但大家以为涨价是表的问题,城燃公司在气表上做了手脚,大概率是不会的,为什么?因为收益和风险不对等。一位在城燃公司的读者跟我说,如果真的是表造假了,导致用气价格大增,后果会相当严重,罚款十倍算是轻的,严重一点,会取消经营牌照,大型燃气公司比如像华润之类的,不会去冒这么个风险。

那么核心因素是什么呢?其实答案很简单,是顺价。所谓顺价,就是涨价,之所以叫顺,是因为一直以来居民用气的价格都偏低,所以用价要顺着气源成本涨,这条政策从去年就开始在推行了。

之前河北天然气供应不足的时候,在文章里大致说过,天然气的市场供应大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上游是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购买气源,第二个阶段是各个城燃公司向三桶油买,第三个阶段是用户向城燃公司购买。

上游气源的成本相对来说波动比较大,但下游给居民供气的价格,基本上是定死的,收到严格监管,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压力都给到了城燃公司这边,毕竟买的时候价格波动,但卖的时候就只能固定价格卖出去,碰上油气价格一走高,亏损基本上是板上钉钉。

比如去年河北冬天天然气供应不足时,大家都把矛头指向了城燃公司,负责河北雄县地区燃气供应的中燃公司就明明白白地讲了:2017年冬季保供的时候亏了2970万,2018年的时候亏了1722万,两年加起来亏了4600多万。

500

但是亏,也要硬撑,因为保供是硬要求,不过兜里没钱,硬撑也撑不下去,就只能供给不足。这些亏损怎么弥补呢?通常也有两种办法:

第一种办法,是给非居民用气涨价。既然居民用气价格控得死,受到严格监管,那就给商户用气涨价;第二种办法,就是补贴。要么是上游补贴返还一部分,要么是地方拿钱补贴一部分。

但现在的问题是,地方也没钱补贴了。不仅原本没钱的地方补贴很难,有钱的地方补贴也很难。

四川、江苏、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区的居民燃气价格都在涨。而且不仅限于燃气,比如自来水,也在涨价,居民用电,也在涨价。我觉得这大概率会是长期趋势,而且调价频率和速度会加快。

其实包括地铁公交在内的公共服务,都是要地方补贴的,地方补贴的钱,就来自于卖地,也就是所谓的土地财政。

我们几乎有着全球最高的房价收入比,同时有完全不属于发达国家的优质公共服务,还很廉价,原因就是房地产作为一个财富容器,吸纳了大量的财富,不仅仅是当下的财富,还包括未来几十年的财富,再把这些财富重新分配,相当一部分补贴到了其它公共服务上。

现在地卖得很困难,有想法有能力能够向未来一次性借30年钱的人越来越少了,也覆盖得差不多了,地方也就没钱了,拿什么补贴,但燃气水电交通甚至包括医疗教育,都是刚需,补贴少了,就要涨价,向成本看齐。

当然,不同地区丰俭不同,幅度和速度也不一样,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公共产品会越来越贵,生活成本也会更高。

真正的危险是来自于思想泡沫带来的盲目乐观。以前买房,大家都买,地方有钱可以补贴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相对比较友好,现在没考虑清楚冲进去,债务背上了,但此前补贴充足时廉价而优质的公共服务却没有享受到,等于是两头锤。

所有我们看到的燃气涨价,水电涨价,公交运力不足,教师降薪等等,其实背后都在展现一个情况:就是旧模式的运转慢慢不灵了,而在新模式下生活,就要有新的策略,留足现金,控制债务,这真不是开玩笑。

这里是 -- 新90后的另一番天地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