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读懂金融,用《追风者》看懂儒意

500

作者|顾    韩

编辑|李春晖

相对平淡的2024年剧集市场,终于有了《追风者》这个值得一说的作品。

《追风者》是由中央电视台、爱奇艺出品,儒意影业、启蒙影业、东方全景、万达影业联合出品的民国金融谍战剧。截至收官,《追风者》爱奇艺热度峰值达10017,是爱奇艺今年首部热度破万的剧集,央视实时收视率峰值突破2.66%,全网正片播放市场占有率超过21.6%。在话题传播上,更是引发金融圈、历史圈、文旅圈等多个领域的破圈现象。

500

民国谍战是国剧的经典品类,经过从《潜伏》到《黎明之前》那一轮大爆发后,近几年重新有平台、资本、大导、明星投入其中,颇有一些卖相不俗的项目。然而直到去年,谍战剧的困局都还相当明显:电视收视稳定甚至优良,新媒体端却热度平庸,少有讨论,更难谈口碑。

而《追风者》却话题出圈、口碑强劲,它是如何做到的?在硬糖君看来,民国、谍战这样的大品类标签,很容易掩盖《追风者》本质还是一部金融剧。事实上,正是“民国+金融”这样一个罕见视角,让其脱颖而出、带来了不一样的观感与启发,也体现出儒意影业的独特匠心。

《追风者》为何如此“出圈”

首先我们需要解答:为何大量谍战剧、民国剧难以重现昔日盛况?

一来,类型一度霸屏往往意味着产量高、质量却参差不齐。一方面留下了太多佳作难以逾越,另一方面,也有许多劣质跟风之作带累整个品类的风评,导致观众对后来新作兴趣缺缺。二来,眼下的观众要么需要极致的幻梦,要么需要真切的共情。平庸的民国剧容易两边都不沾,以至欠缺竞争力。

而《追风者》正是久违的不平庸、不“沉默”的那个。在耀眼的播放数据之外,线上线下的体感也能令人感觉到,这部剧实火。

作为一部新剧,它实现了在抖音、豆瓣、小红书等主流社交娱乐平台的“泛出圈”。既有女性塑造与职场细节引发年轻人共情讨论,又有生动的历史图景、浓重的家国情怀倾倒中小学生,更有台词金句激发短视频二创热情,甚至被各地文旅宣传引用。

500

更难得的是,它的辐射范围已经超越了剧集用户与文娱领域。大量的金融元素令该剧被高校金融专业关注,在财经媒体与投资社区雪球均存在感十足,甚至被文化名人樊登、经济学家任泽平发博安利。

播放数据也能佐证这种“拉新”式出圈。根据德塔文观察,该剧吸引到不少熟龄、轻熟龄观众入场,在发达城市收获极高关注度。

500

一旦好看,八方点赞。为何《追风者》能打破谍战剧长久的“沉默”?在硬糖君看来,其“民国+金融”的类型创新是关键。

首先,对于剧集市场来说,“民国+金融”是非常有效的新卖点。近年来市面上涌现了一些金融剧,大众对金融的兴趣也与日俱增。但与此同时,民国背景的金融剧罕有人做,《追风者》既适应需求,又足够新颖。

其次,“+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行业剧、职场剧模式,令《追风者》得以将民国剧从军阀太太式的虚空想象“拽”到地面上,去建构与刻画当时的芸芸众生、社会百态,从而能够吸引年轻人,发酵出一些低门槛、高共鸣的话题点。

最后,“+金融”也将该剧的定位刻画得更加明晰,显示出主创对专业、口碑的野心、对观众智商的尊重,令该剧与抗战神剧、抗战偶像剧区分开来,更容易吸引非典型剧集用户。

用民国打开金融三“境界”

非典型剧集用户不易争取,但他们的认可往往是剧集出圈封神、跻身全民爆款的关键。而通常来说,职业人士是看不了相关职业剧的,《追风者》却获得大量金融专业学生、金融从业者的追剧点赞。因此,相比谍战,硬糖君更想探讨《追风者》是如何拍好金融的。

500

首先当然还是其“民国+金融”的题材选择,这就打开了金融的历史纵深,可谓告诸往而知来者。

市面上很少有金融年代剧,那些炒股上市P2P总是发生在当下的。但当《追风者》将央行斗法私营银行、收回关税保管权等民国著名金融事件一一呈现,我们才真正理解什么叫做“打仗,拼的是经济”,也重新思考今天的种种金融现状曾经是什么问题的解决方案。

即便深谙今天金融市场操作的人,也未必了解现代金融是如何在民国起步发展的。这样的《追风者》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儒意影业早年的另一部民国金融谍战大剧——《北平无战事》。该剧讲述的正是1948年国共两党搏杀的最后时刻,围绕中央银行北平分行展开的一系列明争暗战。

事实上,正是先有《追风者》里国民政府央行步步为营吞并多家私营银行、完成“金融统治”;其1935年才能顺利实行法币改革、取消“银本位”;也才有了1948年《北平无战事》中,因国民政府滥发法币导致的国统区经济崩溃、失却民心。

500

银行、金融,并不只是一种商业模式,更是一套整合了政治经济的社会组织结构。可以说,通过控股通商银行、收购兴夏银行、上海假币案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剧情,《追风者》用本土化的方式讲清了现代金融的本质——没有国家参与,就没有现代金融。没有现代金融,就没有现代民族国家。金融,让民国、谍战与爱国信仰有了充满陌生感的审美新角度。

也正是因为将金融放在一个过去的、较长的历史时期去观察,《追风者》让观众看到了金融的广度,讲清了金融“系统”是怎样运作的。

通常,金融剧都是向我们呈现一个市场截面,《追风者》却立足国民政府央行和苏区金融实践,试图告诉我们整个金融系统、乃至金融-政府体系是怎样运作的。经济的规律、个人的意志、时代的浪潮在怎样左右金融系统,并通过其影响社会民生。

这既满足了人们对强戏剧性的追求,宏观视角也让人们可以更好地审视当下的金融现象。现代金融虽然是市场经济的枢纽,但它本身并非自由市场经济的产物。当更多当代金融剧在展现股神的纵横捭阖、投资人的挥斥方遒时,《追风者》让人们看到了那只“看不见的手”是如何工作的。

而在罕见的金融宏大叙事之下,《追风者》又选择了一名草根小会计的崛起与觉醒为“跟随视角”,让人充满代入感。

王一博饰演的主人公魏若来是一名来自江西的“沪漂”青年,在求职、打拼、升职、辞职的成长过程中,他接触的人物从倾家荡产的股民到搅动风云的高层,引领观众见识到民国体系残忍的金字塔。

抛开年代、救国造就的特殊性,他的故事也让万千金融学子或从业者看到自己:竞争激烈的面试环节,步步惊心的职场相处;容错率低、稍有不慎就牵连广泛的工作内容,高压的工作环境;比其他行业面临更多诱惑时如何坚守是非黑白、本心清明,以及在见证过太多金融表象背后的残酷规则之后,如何消化幻灭与迷茫……历史并不重复,但总在押韵

儒意的长期主义

类型创新有助于让项目一眼吸睛,但《追风者》从头到尾稳定热播、观众粘性极强、长尾效应明显,如此,出色的创意、扎实的剧情与过硬的品质缺一不可。在这背后,是儒意影业独家的内容方法论与资源竞争力。

据悉,《追风者》的剧本早在2018年就到了导演姚晓峰手上,直到儒意影业入局,才得以启动拍摄。

一方面,金牌制片人陈祉希向来以“在原有类型上实现突破”为原则,她的肯定为这部创新剧集提供了强大的背书。更重要的是,儒意影业打通电影与电视剧两边的优质资源,在项目组盘上提供了不少助力,这是该剧得到平台重视、杀青不到一年就与观众见面的重要原因。

资料显示,该剧主创班底中电影人含量颇高:导演姚晓峰毕业于北电摄影系,此前是黄建新、李少红等名导的摄影师。剪辑指导曹伟杰多次与姜文合作,曾凭借《让子弹飞》获得金像奖最佳剪辑提名。美术指导吴嘉葵、造型指导马德帆也都参与过许多知名年代大片。

这样的班底造就了《追风者》超出传统电视剧的画面质感与艺术水准,在前期出圈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500

巧做类型创新、不愿跟风重复,打通优质资源、实现质感突破,正是儒意影业佳作频出、口碑稳定的长期主义之道。显然,儒意后续的一系列新剧仍在践行这两点——聚焦青少年犯罪的《检察官与少年》、精品迷你剧《我的阿勒泰》、刑侦题材的《黑夜告白》、猫腻IP的《大道朝天》。

500

经过了热钱破灭与降本增效,国剧目前正处于全新的竞争阶段,需要拓展题材宽度,挖掘内容深度,提升艺术高度,以及争取传播广度。于是长视频平台一面潜心培养年轻人,一面积极拥抱电影公司与电影人。儒意影业目前在电影界势头猛烈,在剧集这边也颇有资历,可谓对症下药。

一个典型案例是日前在戛纳亮相的《我的阿勒泰》。它由同名散文集改编,陈祉希担任总监制、大鹏担任监制,集高级感、实验性与本土性于一体,并且因此成功与国际接轨,是真正有助于抬高国剧天花板的内容。

总而言之,以长期主义之道,做守正创新作品。拍《追风者》的儒意,才是那个“造风者”。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