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的眼泪与人类的悲欢

马英九这次来大陆哽咽了五次,在孙中山故居、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在陕西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长城……我看到有些海外少有的亲中媒体对之有负评,主持人是网红年轻人,觉得马英九太能哭了,说“政治人物如演员,要演是对的,但哭那么多,有必要吗?”当然这个人对马英九的大陆行还是持正面态度的,我觉得还是鲁迅说得好,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马英九还是太精英,他的真情流露会被普罗大众所误解,还是不接地气啊。 

500

《东京女子图鉴》与《平凡的世界》

这是我个人的观察,对小说的喜好程度基本上就是对自己人生观的折射。凡喜欢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的人,大多数都是小镇男青年到城里奋斗的,而且基本上都已经打拼到一定的结果。我认识两个男生,就是这样,基本都是农村考入大学的理工男,在大公司里面做工程师,平时根本不看小说,唯独喜欢《平凡的世界》,而且告诉我,看的哭得稀里哗啦。而那些本来就是大城市里的年轻女孩子们,很少有喜欢《平凡的世界》的,觉得这是写的是什么呀,根本看不下去。她们也许能够接受日剧《东京女子图鉴》,说的是日本小镇女青年如何在东京奋斗的故事。

500

记得有个文学评论家说,“中国的现代文学作品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知识分子下乡;第二类是乡下人进城。”后者还包括沈从文。《平凡的世界》既然写的是乡下人进城,那么能真正打动人心的也就是那些孤苦奋斗的乡下人。

马英九的哽咽

我为什么会觉得马英九的哽咽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天底下就是有这样一群不食人间烟火的理想主义者。他的情怀里是有很浓重的中国传统的家国情怀。男儿有泪不轻弹,但这些他所经历的这些历史场景就是能触动他的泪点。若有人不能理解他,只能说他不是和马英九一类的人。

我们中学的语文课就有林觉民的《与妻诀别书》,我不知道每个人读这篇课文是什么感觉,但的确是有些人念到这些文字就热泪盈眶不能自己,“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500

坦白说,对大多数人而言这些文字,他们是无感的。

前几年有一部描写中国空军的纪录片《冲天》,说的是在抗日战争之际,许多年轻的飞行员们英勇赴死的故事,那时的空军还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飞行员如古代骑士般在空中对决,他们胯下的战马就是那个时代最先进的飞机。而且他们知道所投身的事业,死亡是必然的归宿,尤其在抗战中前期,日军的飞机,性能和数量远超中国空军。而且这些飞行员都是富二代、官二代,许多都是海外华侨的子弟,就毅然决然地从容赴死。最近去世的女作家齐邦媛写的《巨流河》也描写了这段史实。可惜的是台湾大多数年轻人对之是无感的,大部分大陆的青年也对《巨流河》这本书根本看不懂。

500

 

《四郎探母》与《我的祖国》

龙应台现在在大陆名声不大好,但也不能因人废言,她的一篇关于《四郎探母》的散文写得真好。她带来自大陆的老父亲看京戏《四郎探母》,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交战连年。杨家将满门英烈一一阵亡,而四郎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十五年。公主聪慧而善良,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

“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身处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失声痛哭:‘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然后龙应台发现她的父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国民党在抓壮丁,他父亲在十六岁那年,湖南衡山,在帮母亲买菜的路上被抓走了……此后七十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止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四周多的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龙应台写到这里文章还是很好的,她总结道,“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地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俄底浦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四百年后仍让人感动。”但是,她真的懂吗?

记得她在港大演讲时,摆出一副人生导师的姿态,问港大的校友们,当然这些校友都已经是中年人了,“在他们人生中,第一首让他们最感动的歌曲是什么?”她以为是美国歌曲或者是台湾的流行曲,没想到下面的反应完全让她破防,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港大是青年左翼运动的中心,无数人都说学长教我的歌让我泪流满面的是《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更让她尴尬的是,下面有人居然唱了起来,而且一下子全场响应,如同点了一个神奇的通关密码。而她完全不知道《我的祖国》也就是老父亲的《四郎探母》。龙应台看似悲天悯人,却一点也不宽容,对大陆充满了偏见。

500

 

马英九的家国情怀

马英九曲高和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也不觉得有什么悲哀,或者又归结到劣根性或者青年人缺少教育。因为人类的历史本来就这样,是两股势力涌动的。一股势力是你看到你书本上看到的中国,四书五经、人文教化,……而另一股势力则是隐藏的文化,如养身之道、如阴阳八卦、如风水、如房中术。

美国的历史也一样,许多教科书一提到美国的起源就说到,“五月花号,美国的清教徒们从此在美洲大陆立国,……”难道真的是这样神圣吗?其实不然,清教徒从来不是主流,经济移民才是主流,大部分人来美国不是为了精神上的逃避宗教迫害,追寻自由,而是来发财的,美国第一个定居点是在詹姆斯敦,后来由詹姆斯敦逐渐壮大成为南卡罗莱州,而这是一个蓄奴州。而被美国历史课本广为宣传的普利茅斯,其实只是第二个定居点。而且在当时远不如詹姆斯敦重要。美国的历史书也是一个任由人打扮的小姑娘,若全信了也就傻了。

对台湾的年轻人更有感的是什么?《甄嬛传》、《琅琊榜》、手机游戏、……想想也对,看看我们经常批评的那些“精日分子”,他们无非很多时候也就是去日本买马桶盖、电饭煲。说到底,李光耀说得对,“人民需要的往往不是自由,而是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有好的工作、有住房、有健康福利……”大多数人真正被打动的只是一种富足美好的生活方式而已。

 本文由公众号:【明州花公子】(ID:yuqihua_578)原创,喜欢我就点击关注我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