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故事,展现出了现代企业制度的过时性

波音近来事故频出,一时“风头”无两。今天,张仲麟在观网又发了《再见了,所有的波音CEO!》一文,比较详细地梳理和揭露了波音的问题。但波音的问题还值得进一步的剖析,因为它所反映的问题并不止于它自身,而是为它所代表的一大类企业的问题。

为什么波音的目标从“造最好的飞机”变成了“为股东创造最大利润”?为什么波音的高层不顾产品换代的要求,将大把的资金拿去回购股票,再将回购的股票销毁掉?,,,,,无他,就是因为他们受到了某种企业制度的激励,并且他们正是上述转变的主要得利者之一。

这种激励着他们弃企业长远发展不顾,将企业拉入危险境地的制度,就是我们引入并为许多人崇拜的“现代企业制度”!

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国家自己动手型的老板逐步消失了,富二代根本就不想苦哈哈地自己干,于是称为“经理”的现代管家们(CEO等)逐步接管了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形成甩手老板拿利润,经理拿工资的分配模式——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企业制度”模式,标志特征是两权(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显然,企业中有对立性存在:经理人工资或奖金多,就得侵蚀老板的利得。经理的工资奖金是老板定的,于是形成经理人干得再好,工资也涨不了多少的局面。经理人表面不说,心里不满,手上就怠慢。这一下就形成利润降低--老板利得减少--老板砍经理人工资--经理人更懒---,,,,的双输恶性循环——当然并非都是如此,而是倾向性的。

打破这种不利局面的是一家叫做“辉瑞”的公司——哈哈,就是这家现在也是劣迹斑斑、大名鼎鼎的生物制药公司。

打破的思路非常清奇——由此你不得不佩服美国企业(当然制度迷信也由此而来)——那就是把企业内部矛盾外部化,把内卷变成卷外。什么意思?就是:老板们(逐渐已经被称为“投资者”了)把仅仅追求利润变为追求利润的同时更看重股价,因为股价上升的收益是可以远远大于企业那点利润的,而且似乎抬高股价很容易,远比动手动脚实干来得迅速,所需要的就是“公司前景”而已。

但“公司前景”光投资者——此时的他们都是只会读报表的外行——吹是没人信的,人们信的是实干“专家”,这就需要经理人配合了。那么经理人又凭什么帮你吹呢?那好说,就是给“期权”:即答应不管用什么手段,只要让公司的股价上去,经理人就可以按一定价格购买企业一定数量的股票——也就是“行权”;而经理人得到的这些股票,都是公司动用自己的资金从市场上购买回来的——简称“回购”。

就这样,经理人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到了一起,成为了企业股价上升的既得利益者,随之也就成为了股价上升或维持的积极推动者——回购股票然后销毁的意义就在于此。

看看,厉害吧!不用内斗了,一起对外割韭菜去。

不可否认,期权的实施对经理人是一种巨大的诱惑(正式的说法叫“激励”),刺激着他们不择手段拼命干,这是让美国走向辉煌的深层的制度原因,也引领着世界的潮流。

但任何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并且一定会优往劣转的。别的不说,我们至少看到两点,一是经理人给投机者画大饼,投机者给投机客画大饼机制的固化,习惯成了自然,至于能否实现已经不重要了;二是期权的更高价兑现已经成为了经理人的首要目标,也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严重负担,即越来越多的企业资金需要去回购价位越来越高的股票,于是,什么创新研发、产品换代,,,,统统往后靠。

至此,各位应该明白为什么波音CEO们要不断压榨供应链,降低和放松质量标准,宁愿一种机型不断“改进”,也不愿意推出全新的机型了吧?

没有完美无缺的制度存在。一种好的制度(适应当时当地情形),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它也终将走向自己的反面——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周期的。从这个意义讲,以及从波音故事中显现出来问题表明,我们仍在推崇的“现代企业制度”其实已经过时了,取代它的必将是能克服其缺陷的新的企业制度。

,,,,,,,

波音的问题其实还可以被概括为公司金融化,也就是企业的目标须服从于金融市场投机客的要求;反过来讲企业的一切目的就是获得金钱以续命。换种情形形容,投机客们是巫师,CEO就是巫师养在公司体内的蛊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看,你就知道华为不上市的意义。当然,上市本身也不意味着CEO们会成蛊,关键是制度选择与转换。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