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并轨倒计时,到底意味着什么?
摘自“新浪新闻”网页消息称:
按照我国养老金改革的时间表,今年10月份,我国养老金体制度的体制内与体制外双轨制改革将结束10年的过渡期,实现最终并轨。我国的养老金主要分为两大体系,一是机关事业单位,二是企业职工养老,也就是人们俗称的体制内和体制外。体制内的工作人员不需要单独自己缴纳养老金,但是退休后可以拿到更多退休金,而企业职工需要自己缴纳养老金,退休后的养老金反而更低。以养老金替代率这个指标来看,企业职工的养老替代率只有40%多,而体制内的养老金替代率则在80%-90%,也就是说,如果在退休前工资为1万元,企业职工退休后能拿4000多元养老金,而机关事业的人员能拿八九千元。很多体制内人员的退休收入,比年轻人的正常工资还高,这曾长期引发讨论。
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文件,正式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改革的目的是“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而且设置了10年过渡期(2014年10月1日到2024年9月30日),10年过渡期结束后,也就是到了2024年10月,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就将全部按照改革后的新办法领取养老金,老办法正式终结,这就是大家通常说的养老金并轨。那么,养老金并轨之后,是否就意味着体制内的养老金会大幅下降,体制内外的养老金彻底一致了呢?或者说,以前体制内的养老金替代率高达80%—90%,而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只有40%多的现象就将彻底改变?显然不是。养老金双轨制并轨,并不意味着体制内外的养老金就会完全一样,和企业养老金相比,体制内的养老金仍然具有优势。从过去10年过渡期的统计数据来看,绝大部分体制内人员都是按照新办法发放退休待遇,因为新办法计算的待遇比老办法更高。
该文发问:为什么养老金改革后还是无法抹平体制内外的养老金差距呢?文章分析认为,那是因为:
首先,很多企业的养老金都是按照最低标准来缴纳,尤其是一些小微企业,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体制内的养老金,大都是按照实际工资足额缴纳,当做工作人员的福利,所以,缴费基准不同,决定了最终领取养老金的差距。
其次,机关事业养老金改革之后,为了保证退休待遇不下降,当时的文件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工作人员退休后,按月领取职业年金待遇。”而且机关事业单位的年金制度是强制性的,所以短期之内就迅速形成高覆盖。按照人社部在2019年的数据,当年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覆盖率已经高达82%。但是运行时间更长的企业年金,由于不具备强制性,覆盖率还不到10%,且主要集中于国企和央企,绝大多数普通私企职工无法享受企业年金。
所以,改文章最后总结道:一个国家成熟的养老体系主要由三支柱构成,也就是政府主导的第一支柱,单位主导的第二支柱,以及个人缴费的第三支柱。发达国家养老金替代率很高,主要就是靠三大支柱共同发力。从这三大支柱来看,我国的个人养老金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大部分企业职工的养老只能依靠第一支柱,所以养老金替代率很低。而机关事业单位除了第一支柱外,现在已经迅速建立起了第二支柱。所以,虽然我国体制内养老金在10年前就开始并轨改革,但这并没有影响年轻人加入体制内的热情,最近几年考公越来越热,就已经足以证明体制内依然对年轻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文章洋洋洒洒,我看了个寂寞,不知道究竟说了还是没说。
我就想问,凭啥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跟企业、农村是不一样的标准?当时制定这么个制度,是咋考虑的?
我只知道这样一个简单事实,机关事业单位里的工作人员的工资是国家的国库支出发放的,而国库的收入是从企业、农村和个人的税收上来的。换句话说,也就是非机关事业单位的千千万万的劳动阶层,辛辛苦苦干活几十年,创造了全部国库收入,然而自身退休后的每月领取的养老金,却要比机关事业单位的的人低2倍、3倍!
如果国家给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发放高工资、高福利是为了“高薪养廉”,可为什么每年还大量的贪官出现在机关事业单位里呢?这种所谓体制内体制外,造就了什么呢?过去要捧“铁饭碗”“金饭碗”,现在仍是要拼了命的往体制内钻,时代不同,可这股风气却未曾改变,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