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白之冤之三 在第1次中东战争中美国反对巴勒斯坦建国,帮助以色列打赢了立国之战
过去,我和许多人的看法一样,总以为是美帝国主义帮助以色列人打赢了立国之战,使巴勒斯坦失去了建国的历史机遇,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第1次中东战争时,阿拉伯人背后是英国和法国,起主要作用的是英国。英国给予阿拉伯国家大量的军事援助,联军的总指挥由英国人格拉布出任,并在联军中配备了军官团以便于指挥。
但在第1次停战后,英国人突然中断了对阿拉伯联军的军火支援并撤出了在联军中担任指挥的所有英国军官。而后却又在以色列对埃及最关键的一场战争中,向以色列发出了最后通牒,与法军联手逼退了以军,使埃及军队免遭全歼之祸。
在第1次中东战争中英国在阿以之间反复横跳,充分证实了英国不愧是世界上最有本事的搅屎棍。
以色列背后是美苏两国
首先说说美国的立场。
从 1948 年以色列建国到 1961年,美国执行的是限制向以色列提供军援的政策。
一是禁止或限制向以色列出售武器;
二是军事贷款极为有限。
到 1961 年为止,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贷款总额为 90 万美元。而提供给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对以色列作战的阿拉伯国家的武器达 1. 371 亿美元。
我觉得当时美的中东政策似乎并没有确定,在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首鼠两端,犹豫不定。导至一方面支持犹太人建国,另一方面又借口执行联合国对中东的武器禁运,不给以色列武器援助。对阿拉伯人却伸出援助之手,偏袒阿拉伯人。
毕竟巴勒斯坦地区没有石油,只有一群犹太难民和游击队。而阿拉伯世界有石油,有人口,而且伊斯兰教影响巨大。
中东地区大国之间的斗争波谲云诡,变化无常。
第1次中东战争,美苏站在以色列这边。
第2次中东战争,美苏又联手站在埃及这边。
直至第3次中东战争,美国才坚定地站在以色列这边。而苏联则明确支持阿拉伯国家,形成此格局后都是一以贯之,直至苏东集团解体。
美国限制向以色列提供军援的政策是由杜鲁门总统确立的。
1953 年,艾森豪威尔上台后,其政策也是偏向阿拉伯世界。美国政府向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提供大量军援,而没有给予以色列同等的军援。
所以说美帝国主义帮助以色列建国,反对巴勒斯坦建国。欺负阿拉伯国家,确实是挺“冤枉”的。
现在再说说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以后简称苏东集团)
在第1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背后最坚定的支持者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若没有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坚决支持,1949年地图上以色列边境线绝不会是现在标示的走向。
苏东集团对以色列的支持,主要在下述4个方面:
一,政治,舆论,外交方面的支持
斯大林在二战后提出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其中对有关巴勒斯坦问题指出:巴勒斯坦犹太人的复国运动“使中东动荡不安局面加剧……‘’,而在苏联看来,这种政治动荡正是战后持续发展的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特征。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和犹太人结成盟友。苏联改变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的立场,开始积极支援犹太人建国。并试图动员全世界尤其是美国的犹太人支持苏联的战争。
“犹太反法西斯委员会‘’在莫斯科成立。
卫国战争期间,成千上万犹太难民逃离纳粹魔掌进入苏联,他们复兴犹太人的宗教活动,开设新的犹太教堂……
二战时苏联人民对犹太人遭受法西斯的屠杀、战后流离失所的生活状况非常同情!
此外,苏联态度的转变与国内外犹太人的艰辛付出有关。在‘’十月革命‘’后,许多犹太革命者纷纷进入新政权的各级部门:1919~1935年间政治局和主席团中犹太人的比例为18%(俄罗斯人为65%)。
在二战期间,大批犹太青年响应苏共中央的号召,奔赴前线,为卫国战争的胜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美国犹太人也为卫国战争提供巨额资金、物资援助!
综上所述,正是这些复杂的,深层次的政治,历史,地缘利益使苏联抛弃了反犹传统,转而坚决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苏联对犹太复国主义建国方案积极支持,这让未来中东的政治格局产生复杂的变化。一直影响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瓦解,消失多年后的今天,并将会影响到未来中东历史进程。
从1944年末开始,斯大林开始公开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苏联甚至研究过‘’克里米亚犹太自治共和国‘’的蓝图。
斯大林还严厉要求苏联情报机构‘’保证未来的犹太国投向苏联最亲密盟友的阵营‘’。
1947年5月,苏联外交部副部长安德烈耶维奇·葛罗米柯照会联合国:苏联支持将巴勒斯坦划分为犹太人的国家和阿拉伯人的国家。
1947年11月29日苏联及东欧盟友投票赞成联合国的巴勒斯坦分治计划,为以色列的建国铺平道路。
联合国作出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后,阿拉伯军团立即准备进攻以色列,以色列建国方案岌岌可危。此时美英都表示退缩,苏联却坚定不移地站在以色列身动,成为以色列国坚强的后盾。
苏联外长在联合国讨论会上重申苏联政府支持分治方案,敦促联合国坚决执行巴勒斯坦分治计划——苏联的坚定立场为以色列的创建提供国际政治保证。
1948年2月18日,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官布把巴勒斯坦问题转交给联合国大会。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苏联开始正式参与了有关未来巴勒斯坦问题命运的讨论。
1948年5月17日苏联政府承认以色列——“苏联是全世界第1个在上在法理上正式承认以色列的国家”
1948年5月29日,在阿拉伯联军的猛烈攻势下,弱小的以色列丧失了2/3国土,面临全面溃败的紧急时刻:苏联代表葛罗米柯在联大安理会上提出了一项提案,要求安理会命令对巴勒斯坦战争“负有罪责的国家”在36小时内停止军事行动。
他在发言中称阿拉伯人是“侵略者”。
苏联舆论也大肆指责阿拉伯国家——这为以色列争取了喘息时间、国际空间和武器援助,从而创造了以军转败为胜的奇效…………。
二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移民和战斗人员
(一)首先说说移民
移民是以色列的立国之本。以色列能够顺利建国,来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苏东集团)的大量犹太移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色列建国之前,受英国政府在1939年颁布的《巴勒斯坦问题白皮书》的制约,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大都是非法的。
尽管起初莫斯科官方声明不支持欧洲犹太难民移居巴勒斯坦,但实际上仍对犹太巴勒斯坦代办处在东欧吸收移民提供了便利条件。
早在1945年4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犹太巴勒斯坦代办处驻华盛顿代表古尔德曼就给当时的苏联驻美大使葛罗米柯写信,希望苏联政府能够对匈牙利、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犹太人自由移民巴勒斯坦提供方便。
从1946年开始,在莫斯科的允许之下,犹太复国主义者开始和罗马尼亚政府就移民问题展开谈判。
罗马尼亚同意5万名犹太人离开罗马尼亚移民巴勒斯坦,
史料记载1946年5月,第一艘载有1700名犹太人的轮船离开罗马尼亚的康斯坦察港前往巴勒斯坦。
1947年底,犹太复国主义者还试图组织15000名罗马尼亚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
同时,犹太复国主义者与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方面的谈判也在进行当中。
1946~1948年,犹太巴勒斯坦代办处一共接纳了6万名犹太移民,其中80%来自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和保加利亚。
1948年5月,犹太国以色列的成立为全世界犹太人合法的移民巴勒斯坦打开了方便之门。
大批犹太人涌入巴勒斯坦,造成了周边阿拉伯国家的极大恐慌,这些国家希望继续对犹太移民进行限制。
在安理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苏联代表发言指出:
“犹太移民问题是以色列的内部事务,有些安理会的代表曾就犹太移民威胁到周边阿拉伯国家安全的问题进行过讨论。我想要指出的是:除了以色列本身的自卫行为,我们还不知道任何一起由以色列军队发起的对他国的武装入侵,相反以色列是被迫去击退来自其他国家的武装力量对以色列的恐怖袭击。这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自卫行为。”
1948年12月,以色列外交部长谢尔托克和苏联外交部副部长维辛斯基就东欧国家的移民问题在巴黎举行了会谈。
从1948年中到1951年,东欧国家先后向以色列输出了近30万名犹太移民。
其中:罗马尼亚移民117950人,波兰移民106414人,保加利亚移民37260人,捷克斯洛伐克移民18788人,陶牙利移民13424人,南斯拉夫移民7661人。
《苏联国内的犹太移民很少,根据苏联方面的统计资料,1945~1955年,仅有500名苏联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而根据以色列方面的材料显示,198~1955年,移民以色列的苏联犹太人有131名,这其中只有9名犹太人是在斯大林去世之前离开苏联的。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由于刚刚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人口急剧下降,百废待兴,因此在战后实行了限制人口外流的政策。而且总体上来说、犹太人在苏联受教育程度较高,所以莫斯科方面希望犹太人能留在国内为苏联的建设服务。》
(二),战斗人员
据史料披露令人难以置信的是:
苏联派了两名步兵和航空将军,一名海军中将,五名上校和八名中校和许多下级军官赴以色列直接参战
苏联鼓励退役苏军犹太人回归以色列参军。大量从与纳粹战争中获得丰富经验的士兵前往中东。苏联犹太退伍军人与来自美国和加拿大,欧洲和澳大利亚的志愿者并肩作战。
史料所载在苏联指示下,捷克斯洛伐克也为以色列伞兵部队贡献3000多伞兵、
南斯拉夫数百名犹太军人(都是身经百战的游击队员)连同10辆霍奇基斯坦克回以色列参战
《第三和第四方面的援助是人员培训和武器装备
由于苏联方面不愿意直接出面和以色列进行军事方面的合作,更愿意站在幕后。所以由捷克斯洛伐克出面统筹苏东集团就武器装备和人员培训方面对以色列提供援助。
以后这两个方面的援助就统一写成捷克斯洛伐克。大家知道其代表了整个苏东集团就行了》
三,人员培训
以色列国防军(希伯来语缩写为IDF)得到了苏联军队熟练专家的补充,尤其是坦克和炮兵部队。
以色列国防军的步兵有1500名在奥洛穆茨接受训练。另有2000名在米库洛夫接受训练。他们组成了“哥特瓦尔德”旅,以纪念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人的领导人。该旅经南斯拉夫转移到巴勒斯坦。
医务人员在大斯特雷布接受培训。
无线电操作员和电报员在利贝雷茨接受培训。
机电学在帕尔杜比采接受培训。
以色列特种部队,则由苏军中的犹太人直接训练,内务人民委员部-MGB的专家直接参与了突击队的创建和训练。具有运营和破坏工作经验的员工参与其中。
上文中提到的两名步兵和航空将军,一名海军中将,五名上校和八名中校及大量下级军官就是参与培训工作的苏军人员,并被派往以色列直接在战场上工作。
苏联政治领导人还与年轻的以色列战士一起上政治课
捷克斯洛伐克还为以色列培训了大批战争方面的专家,飞行员和伞兵
仅1949年1月,捷克斯洛伐克培训了约200名以色列专家和飞机机械师。还有82名飞行员,大量伞兵和来自捷克斯洛伐克和其他欧洲国家的1600名志愿人员。
捷克斯洛伐克和以色列在军事领域的合作一直持续到1951年。
三,武器装备方面的支持
可以说苏东集团对以色列在武器装备方面的支持无论用什么形容词都不为过。
正如1968年,以色列首任总统大卫·本-古里安说:“捷克斯洛伐克的武器拯救了以色列国,真的,绝对的。”“如果没有这些武器,我们就无法生存。”
以色列驻莫斯科公使果尔达·梅厄也曾经在回忆录中写道:
“在独立战争的头6个星期内,我们主要依靠(虽不是完全)哈加纳在东欧买到的炮弹、机枪、大炮、弹药,甚至飞机。那时连美国也宣布对中东禁上出售和运送武器。…5月18日苏联承认以色列国对我们有巨大意义。”
我们再来看看开战时双方兵力,武器对比。.
初期以色列军队各个居民点民兵组成的游击队为主,武器十分缺乏。
1947年犹太武装仅有1万条旧步枪和1挺重机枪。
1947年5月开战前以色列才从捷克(注意:不是美国)获得大量军火,据悉总兵力达到了3万人。
其全部家当是:轻武器2.2万件、反坦克炮86门、机关枪1550挺、冲锋枪1100枝、2英寸迫击炮682门、3英寸迫击炮195门、6毫米野战炮5门、坦克1辆、装甲车2辆、轻型飞机28架,没有战斗机和轰炸机。
阿拉伯联军号称10万人,实际参战约4.2万人,联军装备的坦克是以色列的40倍,装甲车是以色列的100倍,野战炮18倍,高射炮也近100倍;此外联军还拥有60架战斗机、14架轰炸机。
仓促成军的以色列确实不是七国联军正规部队的对手。战争初期以色列短时间内就丧失了2/3的国土。
美苏的联合紧急提案,联合国通过了停战命令。
7月9日停火刚结束,仅仅经过四周整军备战的以色列就发动了反攻。
只经过短短十天的战斗,以色列就夺取了阿拉伯约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从战略防守转为战略进攻。
由此可见,以色列建国战斗意志有多么顽强以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以色列支援是多么高效快捷。
现在按时间线谈谈购实武器装备的具休过程:
战前犹太武装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军火。
早在1947年春,联合国开始讨论巴勒斯坦问题时,本·古里安就开始派人前往欧洲和美国搜集和采购军火,进行战争准备。
然而,由于联合国在1947年11月就宣布对巴勒斯坦及其邻国施行武器禁运,军火采购工作并不顺利。
于是犹太巴勒斯坦代办处将注意力放在了东欧,特别是捷克斯洛伐克。
根据解密的苏联和以色列的档案来看,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起初是拒绝卖给犹太人武器的。因为当时埃及和叙利亚也正在和捷克斯洛伐克进行订购军火的谈判。
1948年2月5日,以色列外交部长谢尔托克,会见了苏联常驻联合国代表葛罗米柯,希望苏联方面能够阻止捷克斯洛伐克向阿拉伯国家出售武器。
根据斯大林的指示,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立即终止了与阿拉伯国家的军火贸易谈判。并统筹整个苏东集团为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提供军火和人员培训。
从1947年12月至1948年5月5日战前,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紧急为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提供了价值1300万美元的轻重武器。
1948年10月6日,以色列驻苏联公使馆武官拉特涅尔上校会见了苏军副总参谋长安东诺夫大将(犹太人)。
拉特涅尔提出:
希望苏联方面能够帮助以色列培训军官并向以色列提供一些苏联缴获纳粹德国的武器装备。
安东诺夫大将建议以色列方面就所提要求列出一个详细清单。
11月7日,以色列总理兼国防部长本·古里安给拉特涅尔上校发了一封电报,就以色列要求苏联提供的武器列了一份详细的清单。
其中包括45辆T-34坦克、50架战斗机等……。
1948年10月初,以军总数扩张为9万多人,有100多架飞机和16艘舰船。
以1948年10月,以色列参战总兵力约为3.4万人。苏联指示捷克斯洛伐克为以色列提供了 约3.5万支k98(毛瑟Kar.98K步枪)1万把刺刀、5500多挺MG-34(配1万条弹链)、900挺ZB-37重机枪、500挺ZB-26轻机枪以及数以亿计的配套弹药 。还有Sd.Kfz.251半履带战车等。
南斯拉夫捐赠10辆霍奇基斯坦克
1948年下半年,以色列又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购买了900万美元的武器。犹太巴勒斯坦代办处和以色列政府先后从捷克斯洛伐克购买了价值2200万美元的武器装备。
同期以色列又从捷克获得了约400吨迫击炮弹和其他重型机械、航空炸弹、步枪、弹药、机枪、喷火器、炸药、坦克和战斗车辆。
在整个战争期间进步最神速的应该算是以色列空军了。在开战时,以色列连一架战斗机和轰炸机都没有。阿拉伯七国联军拥有绝对制空权
但很快1948年5月底捷克提供的梅塞施密特战斗机便拯救了特拉维夫。
到了1948年秋天,捷克斯洛伐克又提供了61喷架火战斗机,并承诺由捷克制造24架阿维亚S-199战斗机(这是德国梅塞施密特的一个缩小版)。
1948年7月第1次停火终止,开战后以色列飞行员在埃及上空作战,一举击落了六架英国飞机。从此以色列取得了绝对制空权。
就这样以色列边打边接受移民、训练新飞行员、补充战斗机和轰炸机。到战争结束时竟然成为拥有233架飞机的空军强国。
上面这些事实和数据足以说明了:
在第1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背后最坚定的支持者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苏东集团给予犹太复国主义者道义上,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全方位的支持和援助。
苏联还指示阿拉伯国家的共产党支持以色列的建国之战(口号是武装保卫以色列)。
就连当时尚未掌握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也坚决声援以色列建国。
以色列建国后,苏东集团又给以色列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和支持。这对于刚刚诞生的以色列是否能够站住脚根并生存下去,无疑具有关键性的和历史性的意义。
美国为了与英国争夺中东地区,为了牵制抵消英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作出了支持以色列建国的姿态。但这种支持只是表面文章,口惠而实不至,聊胜于无。
希望网友们看了这篇文章以后,就不要再“冤枉”美帝国主义了。
(题外的话:说两个许多网友不知道或不愿承认的历史事实:
新中国成立刚刚三个月,也就是1950年1月9号以色列就承认了新中国。以色列是中东地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同时也是全世界第七个承认新中国的非共产党国家。
另一件是:在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关于驱逐台湾、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关键性表决中。以色列不顾美国的反对,顶着美国的压力,违背美国的意愿投了赞成票。
其实以色列从建国之初就一直希望与中国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