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价格战的思路

估计还有几天,二月的销量就要公布,但考虑到二月有个春节,所以环比肯定不怎么好看也是情理之中。到底这波价格战能打成什么样,还是要看看四月初公布三月的销量才行,但从我的感受来估计,结果可能不及厂家的预期,想要达成年度计划成败就看出海销量。

走不出去的技术路径也好,具体车型也罢,肯定是没有后劲的。在正常情况下,一台车稳定的月销8000+,厂家年销20w,有正常利润的情况下才可能有积累去研发改进车型,不然就是换壳骗傻子,甚至重新做模具的欲望都没有。现在国内这种价格必然要靠国外卖高价来反哺国内的整个体系和市场。

后台不少朋友被当下的价格战吓到了,持币不敢下手,想听听我的思路,怕自己的辛苦钱抄底抄在了半山腰上。

我觉得以下几个思路是当下相对最稳妥可靠的。

1.总价低于8w,年销10w月销8000+以上的纯电小车,有充电桩条件,市区代步。其实市面上满足条件的也就是一个手能数完,试一圈,哪个合适买哪个。

这个级别其实是电动车真心有优势的领域,考虑到电费优势,允许一年折旧2w,八万的车开四年就回本。哪怕踩坑了也只会被锁死四年而不是动不动八年十年。退一万步,也是买了个防雨有空调汽车技术标准的高端“老头乐”,总比骑个电驴子大冬天淋雨强。

毕竟是可以买保险的机动车,车便宜就更要把保险买够,300w以上的三责是你最大的底气。

2.合资与自主品牌油车,月销2w上下,不低于1.5w,价格最好不要突破15万,极限是20w,且得是在市场存在了10年以上的车款。

这里要注意部分合资品牌会出现一个车分两个名字卖,比如crv与皓锐,卡罗拉与雷凌,rav4与威兰达等等。。。如果合并这种孪生兄弟车型再算销量估计有助于大家更好的理解耐用工业产品的销售现状。

当下这些销量名列前茅的产品不管是降价销售,还是直接停产都不会出现威玛和高合车主的焦虑。因为前车之鉴不管是铃木还是斯巴鲁,老车主的车并没有受到影响,最近一台带着月销小两万退市的合资车居然成了保值神器,不降反升。这里就存在拼一拼闭源能力了,哪些车可能还能降价,哪些车主机厂宁可不卖了也不做赔本生意。尽量选那些带着20-25w年销量突然停售也不降价的车款。

配置上选择销量最大的。购车时间我建议大家季度初逛一遍,保持与多个销售的联系,季度末看准时机精准发力,同时回溯23年12月前后的价格。胆子大不怕挨打的可以拉个群,搞竞标(别说这馊主意我出的)。我推算,以当前的趋势,看看三月末各家销售的状态,不出意外,卡罗拉混动做到11w以内落地再怎么背刺也刺不到哪,凯美瑞混动16w上下落地也不会特别夸张。。。大家自行对照级别去琢磨价格就好,我说的并不严谨,但肯定不离谱。

如果非要买大车买七座,我的建议也是看看哪些车会带着高销量高保有量潇洒退市。当下这个趋势,跑赢竞品就是赢。

除了以上两个种类的车,其他的其实都不算安全,哪怕是秦7.5。。。有一位读者很生气的找我吐槽,自己半年5000km的秦,4s现在置换给不到5w……他半年前可不是7.5落地。。。还手贱看了眼雷凌的二手价格,恨不得连夜奔袭砸瘪我的雷凌。万万没想到以为自己是幸运的“晚革命”可以吊打“反革命”,到头来发现“反动势力依旧死硬自己却倒在了门槛上”。所以个人觉得当下买秦,适合买年公里数三万以内的一年以内的二手,估计不到5w就可以入手。还是很香的,我认为是新能源插混赛道唯一值得推荐的车型。5w块,一年折旧1.5计算,不到4年就回本,拒绝被车企锁死的命运。

998的车都能搞出腰斩,何况动不动30w的呢?如无刚需不要冲动消费。希望这次价格战迅速打透打出行业新整合,集中力量发力亚非拉出海,没有合理的利润积累拿什么和国际巨无霸车企竞争呢?

最后还要补充个变量,各位造车造智能的朋友都提到了一个节点,四月的北京车展。我个人比较关心自主品牌玩两代同堂销售的戏码能否玩得转,毕竟之前合资有一个算一个都玩不转,全成了买老款,新款没人要。看看自主品牌能否打破这个魔咒,如果可以那就是风浪越大鱼越贵。理论上2025年前确实也不用担心耐久性的问题,所以赶紧把各个价位段填满是合乎逻辑的策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