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地区最具影响力中国出海品牌TOP20
2023年,中国企业掀起了强劲的出海浪潮,“不出海,则出局”成为行业共识。
由于中美贸易摩擦和疫情带来的内外环境恶化,中国国内市场的发展红利逐渐消失,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海外市场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尽管存在种种风险与挑战,但中国品牌出海已进入快车道的大趋势并没有改变,海外市场正在成为企业发展的新蓝海。
中国品牌出海与全球化的推动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供应链优势。供应链是中国出海品牌的核心优势。得益于国内最全的产业链结构、充分的产业链能力,出海的头部品牌也注定有机会成为国际品牌。未来,全世界的商品和解决方案类别,都可能被中国出海的企业重做一遍。
二是技术优势。与前行者们不同,新出海群体的本质是中国商业生态,或者说中国创业者能力的溢出。过去20年的中国企业国际化和出海,是以大企业为核心的。未来,品牌出海的主角换成了数字化的中小企业。人工智能、工业4.0、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电商、社交媒体、远程办公、电商物流系统等快速发展使广大中小企业也能发展成为“新型全球企业”。
三是品质优势。过往中国产品的唯一的代名词是便宜,但从品质来讲,中国商品早已形成了足够的竞争力。中国品牌已逐渐摆脱廉价标签,迭代为高附加值、高溢价的产品,在一些细分赛道,中国企业通过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在海外市场已取得重大突破,本地化运营以及资源全球化配置已成为中国企业出海所具备的能力。中国品牌的出海热潮未来会长期持续。正如世界经济中心的迁移必然伴随着品牌中心的迁移一样,在新一轮全球化过程中,将会诞生一批中国的“新全球品牌”。
东南亚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第一目的地
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简称东盟(ASEAN)。1967年8月8日成立于泰国曼谷,现有10个成员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总面积约449万平方公里,人口6.8亿。
过去几年,中国企业出海东南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如印尼在2023年吸引的外商投资总额约为470亿美元,其中来自中国的投资为74亿美元,约占总投资金额的15.7%;越南在2023年吸引的外商投资总额约为366.2亿美元,其中来自中国的投资为44.7亿美元,约占总投资金额的12.2%;柬埔寨在2023年吸引的外商投资总额约为37.4亿美元,其中来自中国的投资为32亿美元,约占总投资金额的85.5%;泰国在2023年吸引的外商投资总额约为189.5亿美元,其中来自中国的投资为44.1亿美元,约占总投资金额的23.2%。
东南亚市场是中国出海企业的第一选择,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较快,预计2030年将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二是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同时该地区还拥有完善的供应链和制造业;三是营商环境也相对稳定,法规制度相对规范;四是地缘政治和环境,RCEP框架下,关税减免大幅降低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成本,使得贸易活动更为活跃,有力促进了经济增长。
东南亚跟中国有着相似的饮食文化,这意味着过去一段时间内在国内发展很好的新消费品牌,尤其是茶饮、餐饮品牌,可以在东南亚再做一遍。实际也确实是这样的,包括蜜雪冰城、霸王茶姬、海底捞、瑞幸都有在东南亚落地,尤其是蜜雪冰城,在东南亚布局已有4年之久。据其招股书显示,截至2022年3月,越南已累计开设了249家蜜雪冰城店铺。在印尼,蜜雪冰城拥有317门店。未来随着中国新消费的发展伸向海外,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品牌出海到东南亚。
近日,中外传播智库联合世研指数共同发布《2024东南亚地区最具影响力中国出海品牌报告》。基于世研指数影响力评价体系,从竞争力、心智力和传播力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东南亚地区最具影响力中国出海品牌TOP20排序如下:
OPPO 在出海时制定深耕市场的战略,充分尊重和适配当地文化。根据当地的用户习惯和需求因地制宜,打造符合本地市场的产品、营销和团队。在东南亚地区,主要采用“快”的策略,凭借本土化的优势,成功从东南亚市场转战欧洲市场,成为全球排名前列的手机厂商。
蜜雪冰城作为最早进驻东南亚市场的一批新茶饮品牌,自2018年开设越南第一家门店以来,一直在东南亚冰淇淋和茶饮业务领域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市场占比和销量均位列同品类头部。蜜雪冰城主打运营、产品、营销等三方面的本土化——门店开设在客流量大的商场、雇佣当地员工、与当地供应商及企业广泛合作;重视当地节日,融合本土文化和消费者口味打造专属产品,与当地明星及网红合作开展社交媒体营销。同时,供应链畅通、价格低廉和易于启动的加盟商模式助力蜜雪冰城持续在地发展。
海信通过“造船出海”,打造自主品牌,提升东南亚消费者的品牌信任;借助本地化电商平台Shopee全方位打通互动、内容、销售,赞助卡塔尔世界杯,均进一步助力海信稳固在东南亚的市场表现。
2022年,双星轮胎与锦湖共同投资,将锦湖越南工厂产能由400万条扩大到1150万条。2023年,双星又在柬埔寨建立850万条产能的工厂,工厂建成后将更加有利于双方在海外的产能合作,特别是助力开发欧美等发达市场。
在市场方面,充分发挥双方的品牌和渠道优势,以不同的品牌定位和产品满足不同客户需要,让广大的消费者享有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体验。双方的目标是成为全球最受尊重的轮胎品牌。特别是在欧洲市场,通过与意大利AC米兰、英国托特纳姆热刺、德国勒沃库森等足球俱乐部合作,加大体育赛事营销等当地化营销力度,迅速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
中国出海企业在东南亚的品牌策略
与之前的产品出海、企业出海不同,未来出海的中国领军企业,需要构建从出海到构建跨国公司所需要的组织、文化和品牌影响力,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和过程,需要巨大的跨越。长久以来,“品牌化程度低”或“品牌力弱”是中国企业全球化过程中的致命短板。以致于国外消费者长期对中国产品、品牌抱持着“廉价”“质量差”“不值得信任”等刻板印象。因此,中国品牌出海虽不是难事,但打造全球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要面临多重考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出海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再造品牌的过程,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品牌战略,是影响企业出海成败的关键因素。在品牌出海的早期,由于中国企业还处于全球产业链的底端,往往更多关注短期的经济利益。但到了品牌全球化阶段,随着中国企业影响力的提升,利益相关方对中国品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出海企业也要重新定位,改变意识,制定长期可持续的品牌战略。从单纯强调知名度到“信任与陪伴”的品牌建设转向,不断提升品牌的美誉度。打造全球化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来说还是一个全新事物,面临诸多挑战。
基于对东南亚中国出海企业的案例研究,在制定出海品牌的传播战略时,以下三方面举措往往至关重要:
1.全球本土化战略
中国企业在制定和实施出海品牌战略时,首先必须立足于全球化和国际化,做到“国际化团队、国际化视野”。国际传播的成果关键是具备跨文化管理能力。深度理解不同地区、民族、宗教的文化差异,建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让来自不同国界的人真正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又要做到本土化,建设“本地化”品牌传播团队,能够找到代表中国品牌与当地市场沟通的桥梁。
2.重视新媒体传播
对于中国出海品牌来说,国际社交媒体以及各种新媒体是再造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最重要的工具。为此,改变对新媒体的认知,提升对新媒体的重视程度和认知,这是做好国际传播的前提条件。
总体来看,全球共同的趋势是公众对传统广告信任程度一直在降低。意见领袖或社交媒体上的网红对消费者的影响更加直接。
3.重视用户洞察
品牌建设的关键是用户洞察本身,只有更好地理解海外用户、满足用户需求,品牌才能实现与用户的深度连接。为此,出海品牌要建立完善的用户洞察体系,持续收集和分析用户评价数据。
品牌要通过在东南亚市场的高质量传播,提升品牌认知与信任,强化中国品牌的高质量发展理念,提升品牌的国际竞争力。东南亚市场对于中国商业品牌的认可与认同,会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中国国家形象的建设与传播,在潜移默化中迎来积极的、持续性的提升。
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外企业家联合会联席主席龙永图提到:“这些年来我们坚持在做的一件事就是链接——把被切断的国际贸易和投资联系链接起来,把被冲击的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网络体系链接起来,把国家和国际多边体制的关系链接起来。”中外企业家联合会一直努力搭建中国企业家走向世界的桥梁,作为一个全球性非营利组织,经过十五年积聚的国际资源,协助成员企业将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与全球的资源、技术优势对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全球竞争力。
中外传播智库由中外企业家联合会发起成立。以打造最具影响力的中外传播平台为目标,以全球智慧助力扩大中外合作交流,为国内外企业提供全链路品牌传播解决方案。
执笔:姚雪静、王佐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