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韩国电影,别停留在“敢拍”上

对于以“敢拍”作为电影评价标准的问题,我在之前的几篇知乎文章里提到过这个评价方式的问题。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下,segelas也提到:

500

这一点对普通人而言可能乍看起来难以理解。其实这个简单解释一下的话,就是很多电影——无论是韩国的还是日本、美国、中国等国家——“敢拍”的背后,都存在着对反面力量、高层力量的刻板化描摹,乃至于存在与现实的巨大扭曲。与此同时,这种“敢拍”到最后,也往往会陷入到对情色、暴力等元素的猎奇之中。

但实际上,好的电影不必一定“敢拍”,而是看导演对社会的观察能到什么程度。比如,奉俊昊导演的《寄生虫》是韩国第一部获得金棕榈的电影。虽然我觉得《寄生虫》距离金棕榈还是有一点距离,但不管怎么说,《寄生虫》较之于同时期的大多数韩国电影还是好很多的。

那么,《寄生虫》的好是因为他“敢拍”么?与大多数被看做“敢拍”的电影相比,《寄生虫》恰恰是相当平淡的,其背后既没有什么惊天阴谋,也没有什么国家层面的反派力量。但对于中国以及欧美国家的普通观众来说,从中可以窥见的东西,是远超过那些“敢拍”的电影的。

虽然韩国电影中“敢拍”的作品不少,但只要仔细去想的话,就能发现这些作品中的反派几乎全部是功能性的角色,并没有作为人应该有的正常思维。

换个角度来说,假如我们把如今韩国这些“敢拍”的电影抹去时代背景,将其平移到几百年前。那么这个故事还有什么特殊之处么?恐怕就没有了。那么,一个在古代背景下没有任何特殊性的故事,为什么放到当下的时代背景就变“好”了呢?就是因为他们“反映了现实”么?

相反,真正的好故事应该是能跨越时间的。比如弑父这种文学母题,几乎可以在任何时代的作品里出现,有适应于各个时代的不同的表现样式。

其实韩国电影类似的发展经历,在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电影发展史中也可以找到类似的阶段。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香港、台湾电影中反应官商勾结、官匪勾结等的电影并不在少数,并且这其中很多电影也可以称得上“敢拍”。可对这段历史深入了解,就会发现这个时候的“敢拍”,实际上是电影产业类型化阶段产生一种特殊的商业类型片。作为娱乐消遣和情绪宣泄,没有任何问题,但这最多只能代表其商业类型化的繁荣,而不能代表影片质量。

与此同时,在看待电影题材选择的时候,也应该意识到不同国家的文化、政治等环境存在巨大不同。这个不同要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不同国家的宽松程度不一样,这对于取材肯定会形成重要影响,某些国家相对宽容,某些国家相对收紧,这个都是要承认的客观现实;第二,不同的国家都有自己的政治禁忌,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另一个国家“敢拍”,原因往往是A国在某个领域的管制很松但B国较紧,但A国也有自己的禁忌领域,只不过这个就很少为人所知道。

从产业角度来看,韩国电影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开始有了衰退的迹象——这与曾经的香港电影、台湾电影如出一辙。尽管,我们还可以从“敢拍”的角度来称赞韩国电影,但为什么越来越“敢拍”的韩国电影反倒是市场萎缩了呢?如果换到商业角度,答案就非常明显——作为一种商业类型电影,观众已经有了审美疲劳。你看香港黑社会电影,看个三五十部,也就没啥兴趣了。

不过,以上这些并不是说宽松的创作环境不重要,只是不应该将“敢拍”与“好”等同。这就像是说,你可以找一个长得帅的男朋友,也可以找一个人品好的男朋友,还可以要求找一个人品好也长得帅的男朋友,但唯独不能说“他长得那么帅,人品肯定好”。

如果想看好的韩国电影,其实能看的还是不少。韩国电影的导演个人风格还是比较浓的,可以先把奉俊昊、李沧东等几位代表性的影人的作品看一下,然后看一看韩国电影在国际上有较高认可度的作品,最后再从“敢拍”的电影里挑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这样,也不会把对电影的理解单纯停留在“敢拍”上。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