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临床社会工作者需要知道什么?
编者按:
本文刊登于Clinical Social Work Journal杂志2015年9月第3期,第43卷,特刊——Flexner后100年临床社会工作实践的概念化:启动全国性的重要对话,是学术界对于临床社工一次共同的反思。随着新管理主义浪潮的蔓延和全球化社会问题的凸显,21世纪的社会工作,逐渐关注更为宏观的场域,行为治疗而非多角度干预至上、机构导向而非案主利优先,却也逐渐远离了专业原有“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专业使命。发展专业教育、集结专业共同体的力量、倡导临床社会工作实践——作者在文中对于临床实践现状的评价的与建议,引人反思。
这是社论前沿第S1291次推送
微信号:shelunqianyan
背景
临床社会工作以专业独特的“人在环境中”的范式为中心,整合案主的心理和社会层面因素,旨在促使个人成长和改变。但自上世纪80至90年代以来,联邦层面的临床社会工作委员会已经减少到3个,以至于对于临床社会工作实践和政策的有组织的支持也变得更加碎片化发展(Drisko,2014)。近几年来,无论是在组织层面,还是在学术界,对于临床社会工作实践的倡导都大幅减少。这也导致了服务费用停滞不前、全职临床工作的减少、临床社会工作者的福利削减,包括日益减少的督导,实务机构及社会工作学院对临床训练重视的减弱。
社工临床实践的现状与挑战
在文中,作者将社会工作实务现状概括为“增长的服务需求 减少的资金支持”,并提出了目前存在于高校、专业机构中临床社会工作的发展与挑战。
强调治疗行为还是“人在环境”?临床社会工作者在21世纪,需要更快地评估问题并能立即找到解决办法,采取可操作且以“行为”为导向的治疗方法,同时要能验证工作的有效性。在复杂的社会心理历史环境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行为的改变,而不是人本身,而且对社会环境影响或个体生物学的关注也很有限。这种“还原论”迫使一线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们减少对诸如生物-心理-社会视角的复杂模型的关注。
对人际关系和人类发展的重视减少。在如何理解服务对象受到无意识的力量压迫这个问题时,许多高校、机构和培训中心都已经不再基于人际关系的理论进行教学。但事实上,这些理论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有些学校也会传授如何通过神经生物学的方式改变服务对象,但是这些生物学的影响往往都是机械的。以关系为基础、以心理动态为导向、以生物心理社会为视角的观点需要受到重视。
高校里社工临床教育的缺乏。近年来,高校培养的博士学位缺少实务的经验,甚至不知道个案基础方法。更有甚者,近年来,还有趋势将非社会工作者招募进社会工作学院任教员(Pearlman,2013)。学校扩大其非学费收入来源的努力,也导致了对赠款资助的研究的更大重视,相反减少了对实践和高级教师实践教学的关注。研究计划和资金,比学生和机构的实务实践更加重要(Belcher等人,2011)。
机构中临床督导的匮乏。对临床工作者的督导,尤其是对新手的监管正在减少,反而更多关注于行政性的一些事物,诸如文书撰写和机构风险减少等(Badger等人,2008),对于学生的发展,理论的知识与整合,以及自我专业用途的关注却大幅减少(Dubois,2012)。在“机构导向”的实践背景下,对专业督导的忽视,导致临床知识的损失,同样会影响治疗师和案主。
未来角色:21世纪临床社工的必备技能
在21世纪,在许多临床实务领域中(监狱囚犯矫治、学校儿童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姑息治疗和老年社会工作、面临PTSD的退伍军人、贫困和家庭暴力等领域),都需要训练有素、且与临床关系密切的社会工作者们。
那么社工需要具备什么能力?2010年,CSWE发表了《高级临床实践》,为临床社会工作实务划定了一些高级水平的能力,这些包括关注所有指导临床实践的核心社会工作价值观和技能(包括社会公正、研究批判性思维等)。
除此之外,笔者还提到,学生们需要带着好奇心和开放的心态进入临床的实务领域。我们的案主,才是他们自己经历的真正专家。既要关注当代实践的社会因素,还要掌握生物因素的相关知识,具有心理——生物——社会的视角。
❖ 临床社会工作者的能力清单
(表源:笔者根据文献内容进行梳理)
结论与建议
社会工作对于“人在环境中”的关注,历史性地结合了艺术与科学,经验性知识与价值观。社会工作的核心专业价值观,依托于关系的重要性,也在于强调所有人的尊严和价值。人类是如此复杂。因此一个生物——心理——社会的视角,强调复杂性、模型性和自我反思,尤其重要。最后作者也给出建议:
作者希望临床学会能够复兴,倡导对临床教育提供更大的支持,能够有具有更多临床经验的教员和受过良好培训的督导提供临床教育;作者呼吁专业届能够联合,有共同支持临床标准建立的同工,同时大家能够一起倡导在学校和实务领域,都能保证有质量的临床教育;最后,作者建议临床实务工作者能够持续参与一些社会工作组织的工作,诸如NASW,CSWE和SSWR,推进临床的理论、实践和研究,并代表实务届发出倡导、提出倡议。
面对日益减少的财政资源,更敏感的案主,和对人工治疗的重度依赖,21世纪的实务工作者必须学会从多元视角中概念化他们的实践。他们也必须适宜地形成和维持基于真诚和个人价值的治疗性关系,开放性地与他人全面互动。同样,他们也必须能够基于心理动力学理论知识、社会理论和生物学的知识,采取富有经验的治疗方案。他们必须做到灵活贯通、开放、充满好奇心,并且能够进行自我反思。
结语:临床和宏观社会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一体两翼。两者的分野,甚至对立,并不利于专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一个健康的社会工作发展态势,应该是凝结了临床实践和宏观视角的整体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