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轿车工业发展沉浮

广州轿车工业发展沉浮

——广州标志的失败和广州本田的成功

 

 

广州轿车工业的发展始于八十年代。

1985年,广州从国家计委申请到了一万辆皮卡散件进口组装的项目,这就是广州汽车工业的肇始。

项目获批后,广州市政府经过谈判与法国标致达成协议组建合资公司,引进了法国标致汽车公司的两个车型——标致504和标致505。

1985年3月15日,中法双方在广州花园大酒店签约成立合资公司,至此广州标致正式成立,从法国进口散件进行SKD组装。

500

 

标致505轿车是标致504皮卡的升级版,前者与后者与除车身外,其他部件基本通用。

广州标致初期进口散件组装皮卡,从1989年 9月11日开始组装标致 505SX轿车。

500

 

 

广州标致初期的发展

 

广州标致一期工程投资5.7亿元人民币,建成了简易的总装、焊装生产线,但是缺少关键的发动机生产线。

此外,广州标致的冲压和涂装生产线也很简陋,所谓冲压生产线也就是几台冲床。

这些条件组装皮卡还凑合,但要组装轿车根本不具备条件。

 

广州汽车工业的基础原本就十分薄弱,广州市政府当时能够投入的资金也相对有限。

在合资公司中,法国标致不愿投入资金建成完备的生产基地对广州标致后期发展的影响十分巨大。

在合资企业中,外方拥有绝对的技术和资金优势,汽车制造厂的生产设备和生产的车型这些都是外资企业主导的。

为什么中方愿意在合资企业中让渡如此多的利益,就是为了借助外企在技术和资金上的优势。

但广州方面却偏偏遇到了一个不愿意投入的外企,或者说是一个缺少战略眼光的合作伙伴。

 

广州标致的成立仅仅比上海大众晚了一年,但是由于法国标致不愿意投入,使得合资公司生产设备十分简陋,限制了后续的发展。

后来广州多次向国家计委申请建设二期项目,都因为没有发动机生产线而遭到否定。

500

 

广州标致成立后立刻就赶上了国内汽车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依靠CKD组装广州标致的汽车产量从1985年的2000多辆增加到1988年超过5000辆。

当时国内汽车十分稀缺,广州标致的皮卡不愁销售,合资公司也很快实现了盈利。

1990年4月27日,国家计委终于批准了广州标致二期工程计划,同意在第一期1.5万辆轻卡的基础上增加1.5万辆轿车产量,产品为505SX5和505SW8。

一、二期工程的总纲领为年产3万辆,虽然这3万辆中还有1.5万辆皮卡,但广州标致实际上进行的是3万辆标致505轿车的CKD生产。

1993年,广州标致二期工程基本完成,当年产量达到20800辆。

500

 

广州标致的成立还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

1987年,广州标致成为中国轿车工业“三大三小”生产基地布局中的一个,拥有了当时十分稀缺的资质和牌照!

留意这个资质,广州汽车工业后来能够翻身,这是一项重要资本。

 

 

广州标致的致命隐患

 

广州标致这个合资项目从一开始就存在严重的隐患。

 

在合资公司中虽然法国方面的股权占比低,但是合资公司的经营主导权却掌握在法国标致手中。

广州标致的股权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广州市政府、中外金融机构和法国标致公司,具体比例是:广汽公司46%、中信公司20%、国际金融公司8%、巴黎国际银行4%、法国标致公司22%。

在合资公司中,法国标致是以产品技术入股的,没有掏出一分的真金白银。

法国三方投入的实际资金占比只有12%,加上标致公司的技术股22%,法方共占有34%的股比,但是法方却掌握了实际的经营权。

 

根据中法双方协议,广州标致公司总经理由双方轮流担任。因为中方缺乏管理经验和技术,所以双方商定,前8年由法方担任总经理。

广州标致董事会共有11个董事席位,分别是广州4席,法国标致3席,中信公司2席,法国巴黎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各分到1席。从数量上看,中方共有6席,法方共有5席。

按照董事会章程,要改变总经理的决定必须要四分之三的董事同意。这意味着,只要总经理做出决定,中方即使全部不同意也达不到四分之三。

法国标致凭借22%的干股,在广州标致公司里取得了总经理“一票否决权”。

在公司内部分工上,法方还掌握财务、零部件采购、和国产化认可大权,完全控制了广州标致的命脉。

 

这个隐患在初期对合资公司的经营和发展并没有实质性的负面影响。

真正影响广州标致的发展的因素是法国标致缺乏深耕中国市场的长远打算和战略目光!

广州标致对于法国标致而言,不过是多了一个散件出口的销售渠道而已。

 

因为缺乏长期目标,法国标致没有给合资公司提供有竞争力的车型,法国标致不愿投资扩大广州标致的产能。

在80年代这还不是问题,国内轿车市场供不应求,不论什么样的汽车都能卖出去。

但随着国内轿车产能的扩大,国内轿车市场品种的丰富,广州标致在产品的性能、生产成本等方面的竞争力越来越低,亏损不断扩大,直至濒临破产的边缘。

 

 

广州标致经营陷入困境

 

广州标致在80年代的经营情况尚可,因为此时国内轿车市场属于严重的供不应求状态,什么样的车都卖得掉,标致车型老旧的劣势尚不明显。

进入90年代,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开始加剧。上海桑塔纳、一汽捷达、一汽奥迪、二汽神龙富康等几大合资品牌已经投产,产量快速上升。上海桑塔纳尤为出色,1993年上海大众的桑塔纳系列轿车占有全国超过60%的市场份额。

此外,天津夏利、北京切诺基、北京212等各种档次的轿车、越野车的产量同样不断增长,国家轿车市场极度紧缺的局面开始有所改观。

500

 

1993年2月,财政部取消了购买轿车的控购审批,各类旅行车、越野车和工具车也无须再办理控购审批手续。

这意味着轿车市场完全放开了,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来决定买什么车,中国轿车开始进入品牌、产品、性价比、售后服务的竞争时代。

 

标致504/505是标致公司1968年上市的车型,504 轿车基本型安装2升发动机、5 速手动变速器、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

1983年,标致504在欧洲停止生产。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标致505在欧洲也基本被淘汰。

相比同时代的上海桑塔纳、一汽捷达、奥迪和神龙富康,除了捷达车型略显老旧外,奥迪、桑塔纳和富康几乎都是外国公司同步生产的产品。

此外,这三种车型的零部件国产化进展也在稳步推进,零部件国产化为用户的维修保养提供了方便。

在车型的竞争上,标致505已经落后了。标致505的零部件国产化进展缓慢,导致维修成本显著高于桑塔纳等轿车,进一步削弱了广州标致的竞争力。

 

广州在合资谈判时曾要求标致公司提供更先进的车型,但却遭到标致公司的拒绝,理由是广州生产条件差,不具备生产更先进车型的条件。

广州的汽车产业基础最差,无奈只得接受了这个落后的车型,想着等到赚了一大笔之后,再考虑车型升级换代也不迟。

头一两年,市场也似乎证明了他们的想法是对的,广州标致生产多少买多少,用户将款打入广州标致后,提车要等上几个月。从1988年首次盈利开始,广州标致的盈利每年都要上升一个新水平,到1992年,广州标致已成为广州市位列前茅的盈利大户。

 

但无论是法国标致公司还是广州标致,谁也没有料到中国车市的拐点来得这样早、这样快!

前两年还不愁销售的标致 505 轿车,很快就门前冷落车马稀。

1993年,广州标致实现产量20800辆,但只销售了12000辆,积压8000多辆。由于销售困难,广州标致不得不大幅降低产量。

1994年,生产8000辆,销售接近8000辆。

1995年,生产8000辆,销售7000辆。

 

随着时间一天一天推移,标致505的销售日渐惨淡,库存积压进一步上升。

近万辆积压的标致505成了广州市的一大景观——只要有大面积的空地,就有停放在露天空地上的标致505。

每一辆标致505都是广州掏3.3万法郎从法国标致公司购回散件组装的,每积压一辆就意味着20多万元资金无法流转,8000多辆就是十几个亿,再加上损耗和折旧,广州标致完全无法承受这个重压!

 

1994年广州标致亏损6800万,1995年猛增为3.2亿元。

由于经营持续恶化,广州标致的亏损翻倍上升,到1997年累计亏损达到了29.6亿元。

 

但是法国人并不关心合资公司的发展前景,他们只在意广州方面订购多少CKD散件。

因为广州标致要从法国标致采购CKD散件,因此法国标致照赚不误。据统计,到1995年的时候,法国标致公司一共向广州标致出售了大约33.3亿法郎的零部件。

在合作过程中,法国标致从未将广州标致当成重要的合作伙伴,法国标致当年提供给广州的生产线全部是手工生产,没有一台机器人,单班产量也就是几十台。

 

压垮广州和法国标致之间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三期工程的规划。

1994年,国家出台《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政策规定轿车企业的生产规模基准为15万辆。这意味着,到1997年,如果广州标致不能达到15万辆的生产规模,就将被淘汰出局。

因此广州标致决定上三期工程,引进新车型,扩大生产规模。

整个三期工程预计需要投入超过132.3亿元人民币,但这个方案却没能得到法国标致的认可,原因很简单:法国标致不愿出一分钱。

法国标致从未想过在广州发展轿车工业,他们只是想在广州投机,每年仅凭CKD就可赚取数亿美元。现在要扩大生产规模就意味着要增加投资,这可不是他们想要的。

 

广州也由此看到与法国标致的合作绝无前途,这场同床异梦的“婚姻”走到了尽头,广州开始认真地考虑与法国标致“离婚”。

1996年4月27日,广州市委召开会议,通过了由市汽车办提出的《关于调整广州轿车工业发展战略的意见》。这个“意见”的核心是“更换合作伙伴,让法国标致退出广州”。

1997年10月31日,法国标致与广州正式签署协议,结束了双方不成功的合作。与广州合资了13年,在中国轿车工业发展风头正劲的时候,法国 PSA与广州的合作再也无法继续下去,终于退出广州,这是在“三大三小”合资轿车项目中,第一家以失败而退出的外国在华公司。

 

 

广州标致失败的启示

 

80年代中国企业和国际知名汽车企业的合资,由于中外双方在技术、零部件配套、管理等方面的巨大差距,合资汽车企业中外双方的地位和话语权差距是十分巨大的!

合资企业发展的主动权不掌握在中方手中,能否发展好基本上取决于外方有没有战略眼光,愿不愿意将合资公司发展好。

不幸的是在广州标致公司中,外方法国标致公司缺乏战略眼光,缺少动机将合资公司经营好。

500

 

广州标致合资经营十几年,除了少数年份实现盈利之外大多数时间处于亏损,最终双方分手时广州标致的负债总额接近30亿元。

广州标致不成功的合资,不仅仅是法国标致的问题,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80年代初期中国轿车消费市场需求远远大于供应,是彻底的卖方市场。

不论是什么品牌的车,不论是进口车还是国产车,不论性能如何、质量如何都能卖出去!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广州标致的车不愁销售。

 

进入90年代,中国轿车工业发生显著变化,中国国内汽车的产能开始上来了。

上汽大众一期达产,已经开始建设二期产能;一汽大众完成了3万辆的先导工程,15万辆经济型轿车项目也基本建成了。

除了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两个重量级的国家队成员,天津汽车的夏利品牌产能也超过了10万辆。

 

90年代中国轿车消费市场虽然仍属于卖方市场,但是紧缺程度相比80年代已经明显缓解,消费者开始逐步重视汽车的性能和质量了。

市场环境发生了如此重大的变化,汽车合资公司如果想生存得好就必须给市场提供有竞争力的汽车,但偏偏在这方面法国标致动作缓慢。

 

广州标致生产的轿车性能此时已经严重落后,而且生产成本和维修成本居高不下。

广州方面希望进行三期建设提高广州标致的产能以降低成本,但是法国标致不看好中国汽车市场不愿意掏一分钱投入到合资公司中。

法国标致也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车型。

种种原因使得广州标致的经营日趋困难,最后背上了沉重的负债无法继续经营下去。

 

 

广州汽车工业和本田的合资

 

广州标致虽然负责累累,但是却拥有当时十分稀缺的资源——轿车生产资质。

此外,中国汽车消费市场日益壮大,对国际汽车巨头的吸引力不断上升。

广州汽车以此为谈判的筹码,开始重新与国际汽车巨头谈判,最终日本本田汽车公司以愿意承担广州标致一半负债的代价获得了合作的资格

1998年5月7日,本田公司与广州轿车公司、东风汽车公司正式签订了合资合同,广州本田正式成立!

500

 

广州新的轿车合资项目起步数量为3万辆,总投资额为2亿美元。按照中日双方各占50%的股份算下来,本田公司需要出资1亿美元。除此之外,本田还要再出1亿美元交“入门费”。两项相加,意味着本田要交出2亿美元的真金白银。按照当时的汇率,1美元折合8.3元人民币,也就是说,为这个项目本田要出16.6亿元人民币。

本田公司的这个代价是值得的,广州本田的经营十分成功!

500

 

广州本田的经营为什么如何成功?

第一,是本田雅阁的产品竞争力强。

广州本田生产的第一辆车是本田公司开发的六代雅阁,其市场竞争力经过市场检验,在美国的销售十分成功。

 

第二,本田雅阁的差异化定位。

90年代末中国轿车消费市场仍然是卖方市场,中国消费者能够选择的产品仍然有限。

本田雅阁是中高级轿车唯一的选择,其定位高于桑塔纳但低于奥迪。彼时本田对手如丰田佳美、通用君威君越、大众帕萨特、福特蒙迪欧等相同定位的轿车都未在中国投产,广州本田占了先机。

因此雅阁在市场上几乎没有竞争对手,销售十分成功。

如果说大众集团在中国建立了两家合资公司占尽了中国轿车市场的先机,那么本田汽车则是在90年代末占了中高级轿车的先机。

 

第三,本田公司目光长远。

本田公司重视中国市场,看好中国市场的机会。

为了获得和广州合作的机会,本田汽车承担了2亿美元的成本。

其次本田汽车对合资公司SKD散件的售价并不高,使得合资公司很快就能获得盈利并发展。

500

 

广州本田合资的成功,使得广州的汽车工业真正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参考资料:

1、《中国汽车史话》,徐秉金、欧阳敏。

2、《中国汽车工业史1991-2010》。

3、《我的汽车生涯》,陈祖涛。

4、《中国汽车五十年》

5、《大洗牌-中国汽车谁主沉浮》,贾新光。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