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晚、汉服、诺贝尔奖“想到的

【本文来自《当关晓彤在春晚穿上明制汉服》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文章内容有宽度、有深度,学习了。

作为普通人,我想对具体层面的问题说一下想法:

《春晚》

1、中国地大特博,人口疏密不均,各处天地迥异,风俗多样,一部”大一统“的春晚一定是众口难调。回忆多年以前还曾有过文化部春晚和戏曲春晚,相当受相应观众好评,如今也没有了。时至今日,也到了让春晚专题化和地域化的时候了。多样化的春晚争奇斗艳,百花齐放,能让观众在整个春节假期始终看到回放的各种春晚而不是总是同一个春晚回放多天。

2、CCTV作为国家队级别的单位应推出多个春晚,比如:综合(更接近现在的春晚但没有曲艺和戏曲更短小精精悍面向全球/2小时就可以了)、歌舞、曲艺(相声小品杂技魔术民间手艺等)、戏曲等。

3、各省也可推出一台综合春晚,时间根据自己的信心确定吧。地方春晚可以充分体现本省特点,如:方言、民俗、美食、生活、建设成就、历史传统等。中国大部分省份在地理、经济、文化和GDP规模上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可以算得上一个国家了。我们应该全面鼓励百花齐放,其实国内的历史、文化及地理资源就完全可以满足国人一生的旅游需求了,国外旅游应该就是一个选项之一。

4、中国的春晚最大化的丰富多彩就是最大化的文化输出力,最大化的国际影响力。

《汉服》

1、不必过于品头论足,现在只有汉服唐装略有回潮而已,这才哪儿到哪儿。要让至少5~8种历史服装全都回潮、变异且占据一席之地,形成一个服装专家一生也研究不完的规模才行,因为审美本来就主观性的。

2、有意识地发展一些传统服装的大品牌。汉服唐装当然不是主要为了日常工作使用的,不必过于强调实用性,它正式、严肃、意义重大场合的服装,全面替代西装领带和女式洋装才是它的目的。

3、文化自信的构建仅在服装领域发力是远远不够的。最应该做的是改变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教学,减少应试训练对那些在历史方面有兴趣和天分的孩子的毁伤力。

《历史剧》

1、这是我最想吐槽的!现在的史剧水平和深度(数量还行)基本谈不上。有点儿像巴尔扎克说的那句话,史料基本只是钉子的作用,作为剧情挂钩而已。史剧在编剧、角色形象设计和主题深度发掘方面还有很大提高空间,虽然在服道化方面发力不少,但呈现出一味地精致化,且大规模虚拟制作泛滥。

2、”国家队“级别的单位有责任、有义务出手统筹、规划、引导、敢为人先地开始史剧拍摄,正本清源。

3、除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建议广泛涉及各类历史人物的作品,如:大禹神农氏扁鹊鲁班张仲景华陀孙思邈祖冲之沈括徐霞客黄道婆张衡郑和等。此类人物至少可以梳理200人,每人可拍10~30集不等,可拍正剧,也可拍接地气的轻喜剧,寓教于乐。

4、中华成语是世界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需要大力弘扬。要让外国人感受到中国人交流时因一句成语而表达丰富的隐含要义的神奇,感受到中文交流的高层次和高深度。最好的方法就精选第一批成语(比如100个),每个拍一部电影、同样写实和喜剧均可,向全球免费输出。

《诺贝尔奖》

1、国家也应该正式出面管一管了。要说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医学的诺奖还行,毕竟是自然科学,而且诺奖在世界科学领域还占据着审美高地,若获奖是可以大力宣传的。但文学、和平之类就省省吧,连什么是文学的目的?什么是和平的定义都不一样,还评啥奖?黑社会给一个警员评个社区模范是黑色幽默吗?

2、个人获得了文学或和平奖各级媒体不必报道,可以在”角落“区域发一两句就行了,鼓励获奖人委托他人带领奖 ----- 这个反而可以多报道,这不是小气,是态度。人如果没有态度就和看门狗一样,需要一个主人,自己没有思想了。

前面都说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事儿,在政治外交军事上国家还是要100%不出联合国的圈,在金融经济和科技上还是要90%不出欧美(世贸组织)的圈 ----- 至少不当出圈TOP10。在学习上切忌眼高手低,但在国家发展上却是眼要高、手要低。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