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关晓彤在春晚穿上明制汉服

文 | 天书

今年应该是汉服潮流在民间发展二十年以来,第一次正式进入春晚舞台。观众们可能还记得21年春晚的《山水霓裳》,其本质上属于品牌“盖娅传说”的广告,节目风格杂糅不明,观众风评很不好。而同年河南台春晚的《唐宫夜宴》则一炮而红,随后又推出《端午奇妙游》等高质量国风节目,都获得了热烈反响。

当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提倡与发祥已经远不只停留在官方宣传和教育层面,在文化商品经济大潮袭卷下,出现了年轻一代广泛推动,自下而上的传统文化浪潮,洛阳,西安,成都等城市都因为打汉服牌而吃到不少文化红利。

500

500

21年春晚VS24年春晚,高下立判

今年的《年锦》对于春晚来说不光难得地做到了形制大体考究,审美合格,获得汉服爱好者们的广泛好评,而且汉唐宋明四大汉服形制头一次同台展现在春晚这个级别的舞台,其中的历史和文化意味不言而喻。

一些网友的脑回路比较活跃,认为演员关晓彤穿明制汉服使《年锦》有了别样的节目效果。关晓彤曾经在综艺里自承祖上是清朝瓜尔佳氏,在很多网友认知中属于所谓“京圈遗少”。“以满清贵族后人自居的遗少穿起了明制汉服”成为节目方意料之外的爆点。

500

500

这两年随着互联网历史爱好者们对于明清史料讨论的不断深入,关于明清易代问题和清王朝对中国的影响问题已经成为互联网历史键政圈中的“显学”之一,过往不少“清宫戏”“辫子戏”开始成为各路人马的批判对象。尤其今年修清史搁浅风波后,更让很多人认为我国历史与文化领域存在不少人,有意识地打着民族团结的旗号过度拔高清朝,并利用国外所谓的内亚史观和“新清史”等理论解构大一统中国。

网络明清易代相关问题争议中,既有事实,学术与历史观念的理发之争,也有不少矫枉过,甚至皇汉,逆民殖人等极端声音。某种程度来说,由于明清史料存世量的繁多庞杂,网络争论在不少层面的深度和广度已经隐有超过学术界之势。

在这种背景下,尽管《年锦》中让关晓彤穿明制汉服大概只是节目正常操作,但汉服文化第一次这样高规格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无疑会被汉服和中华文化提倡者们当成强烈的信号。

500

而且今年春晚不只有《年锦》,还有《长安三万里》。

在春晚西安分会场,借着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的成功,《山河诗长安》成为年轻观众评价最高的节目。所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虽然全盛期的大唐很短暂,但盛世长安,万国来贺始终是当代中国人对文明复兴的想象中无法绕开的意象。

500

《长三安万里》的成功凸显这样一个事实,从《英雄》开启国产商业大片时代开始,我国电影界主流从业者们对中国历史构建与文化传统发扬的贡献并不明显,业内不光充斥着粗制滥造,以倭代唐这样的外伤,其内核更不时表现出陈腐庸俗猎奇腌臜的历史观。韩国的《兹山渔谱》作为颇具中华文化圈风味的电影作品,却是由韩国人,而不是我国导演们拍出来的。不客气地说,在新生代导演们崛起以前,旧影视圈的老一代既没有拍出这种电影的业务能力,更没有拍出这种电影该有的精神高度。

500

500

结果,这件事情被《长安三万里》先做到了,这是第五代们从来也没达到过的文化高度,也或许是一种必然。《长安三万里》作为一部动画,显然是这种新生代探索的一种全新突破。动画片虽然在我国长期被当成儿童向的艺术,但当代动画电影大作毫无疑问是重工业产品,与《满江红》为代表,作坊式的电影截然不同。

目前在量产工业化大作的能力上,国内动画电影业已经领先于真人电影,年轻人对重工业文艺作品的需求会倒逼影视圈封建老朽们加速退场。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今年春晚复刻一个电影《满江红》的集体背诵满江红场景,会是一种什么样怪异莫名的场景。

汉唐宋明各式形制,美轮美奂的汉服是“表”,《长安三万里》“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的内核是“里”,一表一里在甲辰龙年的春晚舞台上合而为一,既代表民族复兴进程中文化浪潮的大势,也喻示了当代中国前进方向上的一大困惑。

500

古代中国有华夷之辩,夷狄而华夏者,则华夏之,华夷之辨加上朝贡秩序,成为主导儒家文明圈两千多年的天下观。近代之后,从梁启超到孙中山再到我党,在以汉族为主的古代中国文明基础上构建中华民族概念,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的多民族共存国家。然而,由于现实原因这一概念始终没有达到完备。

从清末开始大量流向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长期被西方文化宣传机器利用来遮蔽中华民族的形象,并力图通过文化霸权把中华文化定义成傅满州和功夫熊猫混合体式的怪胎,更有窃据小岛的台湾政权,保留了大量封建糟粕的同时却长期以文化正统自居。

500

500

同时,为配合西方利用边疆问题分裂我国的图谋,西方学术界以内亚史观等理论在国际上混乱我国的大一统概念,并在汉语学术圈内有不少应和者。

八十年代之前,我国主打的是革命与阶级叙事,本身与西方往来很少,这一问题还不明显,八十年代之后随着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运动的退潮,我国对外转为实用主义,这一问题就迅速凸显出来。

八十年代开始,在内外发展落差的冲击下,国内知识分子开始配合西方大搞自我矮化,贬低中华文明,试图兜售新版“脱亚入欧”,西方则通过给此类文艺作品颁奖的方式在世界上定义中国的形象;

500

500

另一方面,由于中华文化的巨大影响力,港台地区和周边的日韩新加坡等国家都在不断争夺中华文化的定义权。此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还属于次等地位,工业力量还远未激活的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日益模糊起来。90年代后,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上仅剩五个社会主义国家,除中国之外都是小国,连社会主义这个形象也被模糊了。这种困境对内部的影响显然也是严重的。

中国在90年代民间出现了思想空窗期,港台日韩欧美的资本输出,裹胁着各种混乱陈腐的思潮在社会上轮番登场。得益于社会主义文艺生产体系的建设根基,官方文化系统在90年代的文化生产能力还是强大的,在社会主义和传统文化两条战线上都佳作颇多,但在商品经济大潮和域外文化汹涌输入的情况下,只靠官方已经远远不够了。

新世纪以后,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都迎来快速发展期。在经济崛起的同时,文化和价值观输出就是必然要摆上台面的事。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输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收回对中华文化的主导权定义权是现实选择。在这个时期,国内一方面通过在海外大量建设孔子学院之类的粗暴方式进行文化输出,但在另一方面却对民间自发的传统文化浪潮相对淡漠,导致国内民间的传统文化发展长期处于混乱状态。

500

而作为文化产业的骨干力量,国内80年代以来文化领域的严重乱象使得商品经济时代文化生产能力不强,甚至形成一种反向桎梏,更谈不上输出海外,最终就是孔子学院这类投资基本失去了实际意义。

2001年上海APEC会议,各国领导人身穿唐装的场景成为激发汉服复兴潮的起点。发起者们认为官方将唐装而不是汉服作为传统民族服饰是他们不能忍受的。

500

2001APEC会议

在这样的混乱喧嚣中,既是一种鱼龙混杂又是一种大浪淘沙。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汉服经过民间爱好者与服装厂商的共同推动,从混乱逐渐走向正规,文化影响力也日益显著,最终,在2023年西安中亚峰会和今年春晚上得到国家层级推广。

500

2023西安中亚峰会

很多人据此担心汉服之类的潮流兴起会让中国“民族主义极端化”。这类担忧背后的动机有左的,也有右的。我国当代的右派,其主体依然是自由派,本质上是一种外国代理人,其一贯是站在国家民族对立面的,不足为训。而对于一些左派,考虑到我国面临的客观外部环境和内部长期社会意识形态的模糊,此时争论怎么看待民族主义,大概还属于刚填饱肚子就寻思怎么减肥的状态。但不过无论什么样的担忧,起码都不应该忽视以下几个事实——

第一,以民族独立自强为基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中国诞生的一个基调,是构建新中国的基本共识。

第二,相比西方的本位主义和民粹主义,中国民间的民族主义,总体上是温和和带有自卫性质的。

第三,中国民间今天一定的民族主义情绪存在,主要还是由于外部的不公秩序导致的(比如这两年抬头的各种伪史论一定程度上属于秦制原罪论和大一统原罪论的应激产物,这点以后再讨论)。

第四,对比港台日韩和海外华人社区我们很容易就能明白,中国大陆提倡的传统文化总体上是经过社会主义扬弃和改进的。我们不必一看到汉服就想起王公将相才子佳人,汉服被追捧根本上的原因还是它好看。

500

500

这才是传统文化糟粕,正经民国味儿

虽然作为商品,汉服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消费主义,不过拜于国内超强的生产力,目前汉服的主流价格体系还是比较平民化的,不属于奢侈品,在满足普通人古风趣味的同时也能加强文化和身份认同感。

总的来说,我国目前还不存在广泛的所谓极端民族主义。但在不断找回中华文化主导权的过程中,谨慎平衡和预防过度的民族主义倾向依然有其必要性。传统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和深刻的沙文主义传统纠缠在一起的。中国不能重复走美国的路,一但背离了社会主义和第三世界的立场,作为传统陆权国家,中国很难有太高的上限。

但回答中国接下来到底要输出什么价值观是个复杂的问题。上一个龙年之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相继提出。时间来到甲辰龙年,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这两个规划的完全实现都绕不开美国霸权的终结。在那之后呢?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提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作共赢,属于民族独立自决+弱化版国际主义+有限全球化和自由贸易。

500

显然,这是一套应百年大变局而生的折衷方案,还谈不上终极图景。美国霸权秩序终结后,这个全球政治图景是可以预期的。但经济秩序上,除非发生对生产力造成极大毁灭的战争,不然就算美国霸权终结,先发国家们保有的生产力仍然相当可观,世界很可能形成两个甚至多个互相之间来往有限,彼此最大减少依赖的生产集团,全球总体属于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模式很难自行改善。

最终,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折衷方案发展到极致后,或许我们还是要面对那个飘荡在地球上空的终极问题,谁来实现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新有效发展模式,以此引领人类文明全新的突破。

自从进入全民互联网时代,春晚为全国老百姓提供喜闻乐见文化娱乐的任务阶段性结束后,它就越来越成为一套固定的文化仪式,一种面对大一统国家复杂国情不得不进行各种折衷方案的体现。

500

当代中国面临着两个传统的回归呼唤。一是社会主义的红色传统,一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主旋律生产机制仍然保有红色文化的一定生产力,但传统文化生产则随着多年市场化而不断转移到民间,鱼龙混杂,精品与泥沙俱下。

由于要面向两岸三地和全球华人,春晚诞生之初就不是以输出红色文化为目标。在语言节目衰落,当代主流娱乐文化占据市场主体之后,春晚就成了展现社会发展和正能量,各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传统歌舞与武术,杂技,魔术等技艺的最重要保留地。不断在民族与流行,全国与地方,传统与现代,两岸与世界之间折衷平衡,并以全球最高规格舞台展现中国形象,回收中华文化定义权,就成了春晚这个文化仪式的最重要任务,这也是春晚当前虽然在国内反响走低,但在全球关注度越来越高的原因。

500

今年的春晚个人感觉对比前两年来说挺不错。虽然语言节目不如19年和20年,平淡到连沈腾都毫无亮点。除语言节目之外其他节目总体不错,不像往年一样滥用流量明星和网络热曲, 歌曲整体原创度较高也很应景,舞蹈美轮美奂,杂技武术等一如既往发挥稳定,传统文化展现通过上述两个节目实现大突破。

对台交流上,除了请回刘谦,还请来胡德夫这位台湾文化意义上的重量级人物。子弟兵节目的登场则振奋人心。舞台规格进一步提升,继续独步全球,副作用是今年赞助商们格外的显眼。在做好折衷平衡和展现中国形象这个目标上,这可能是近些年最好的一份答卷。

500

不过,折衷终究是一种过渡,过渡一定会面临去哪里,成为什么的问题。就像春晚舞台上越是出现汉唐宋明服饰同台这样的场景,很多问题的回答就越显急迫。当今对内对外,我们都要回答一系列的问题。

500

可以说,随着国际环境的剧烈变化和国内生产力的成熟,国内外矛盾也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矛盾不可怕,只有解决矛盾,才有发展。在告别了一段漫长的韬光养晦历史阶段之后,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不仅是我们,包括世界上所有的主要国家,都要回答解决长期以来积累的问题。

传统文化的发扬与现代工业文化的创造,民族主义上扬与社会主义性质间的平衡,世界最大工业生产国与第三世界国家身份间的统一,中华民族概念完成最终构建,对内需要回归社会主义初心,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对外需要担负起新秩序构建的使命。这一切,都等待着当代中国交出一幅系统性的答卷。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