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禄庆长之役以小见大日本的军事实力?
如果要说配得上“虽败犹荣”、“不以成败论英雄”这类赞美词的人/国家 ,那么丰臣秀吉/日本 就完全能够得到这个荣誉! ,这可不是夸大其词。 一直很喜欢日本史,最近也打算深入研读了,相关读物已经在筹备中,不过那是深入的深入,至于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文禄庆长之役,那可是好几年前就已经全面了解了(红极一时的书也买了,《万历朝鲜战争》《《万历朝鲜战争全史》)。
对于日本的军事实力 ,讲实话我是佩服的! 看历史么,就看一个客观公正,不以喜恶立场才是读历史的真意,上帝视角看文明进程,看各路英雄,人类的伟大是相同的,感慨归感慨,也不是故意吹,因为丰臣秀吉的朝鲜战争是真的打出了风采打出了战国雄狮的威武,武运昌隆哉!
日本军事实力是什么时候开始在世界上崭露头角的? 应该就是从战国之后,丰臣秀吉统一日本那时算起,日本战国时代雄狮经过拼杀的磨砺,战争的洗礼后达到了一个巅峰期,不管是战斗力上还是军事理念和装备上,应该严格来说都略胜明朝一筹(三段击)。
一组数据来证实:当时日本全国倾国之兵拥有45万之众,什么概念呢? 明朝早期有100万略微出头的总军力,不过那个时候大多装备不如后期精良,但是建国之初的士气气象是雄厚的,所以也能赶着蒙古人跑路。中期英宗总兵力下降到70万左右,后期万历年间又增加到80万上下。 日本精锐部队至少20万上下,可以说和明军是棋逢对手,就是数量还有后勤和国力上有差距,但在军事装备,理念,战斗力上 其实是日军更胜一筹的。
明军当时是什么装备?当时是三眼铳、迅雷铳、还有所谓的五雷神机。要说这三眼铳其实是很落后的,属于明初火器,性能远不如丰臣秀吉当时的日军的火绳铁炮,江户幕府初期,九洲的岛津家发兵吞并琉球。琉球守军用的也是三眼铳,后来被日军铁炮吊打。明军然后在朝鲜接触过日本铁炮后吸取教训经验在明末彻底放弃了三眼铳改用火绳枪。(主要还是靠欧洲进口,也尝试过仿造,但质量远不如日本造)。
何为三段击? 如果经常喜欢看日本战国电影和大和剧的话肯定知道这个东西,日军队伍分成三列,枪动人不动,一人手持一把枪,一队他负责射击,二队负责装填火药,三队负责调整火绳。然后一队射击完后将枪马上交给二队,二队把处理好的枪再交给一队后,再给发射完的枪清理装弹后交由三队,三队把调整好火绳的枪最后给二队,同时开始给新枪调整火绳等操作,如此循环往复,精英效率高的日本枪手可以做到间隔就10几秒,然后射射射 ,砰砰砰!,还有狙杀敌军将领的作用。 在戚继光和明实录史书里都有相关记载,万历年间和日本打交道后还打算学习模仿。
而那时中国的冶金技术已经开始落后于日本了,这是不好的苗头,至少后来日本和西方接触学习先进技术,这个差距开始更加拉大,到民国时已经弥补不了了,当然这是后话。
难道说明军不管在热武器战术上还是个人拼杀战斗力上都不如日军?倒也不是, 日本当时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几个,一是明军有很多先进的大炮,这是日军所不具备的,曰军在海上水上路上吃亏,都是没有大炮。二是明军水军厉害,而当时日本海军和陆军合作上有分歧和不愉快,没有在战争中充分发挥作用,猴子也没有意识到海军的重要性,在建设海军力量上落后一程,这是失败的主因 (类似拿破仑陆战强无敌,却被大英纳尔逊海军断了后路,你哪怕在勇,耗下去也对你不利了)。
日军当时厉害到什么程度呢?有名将:虎加藤的加藤清正(鸟取城100石之虎、贱岳七本枪之一,清正公等美誉),弥九郎小西行长(先锋武士,蔡东藩形容他们非常狡猾,不过此人虽然战场狡猾凶狠,但是收养了大量孤儿和朝鲜养女,秀吉死后也不愿意侍奉二主,十分忠心和有人情味)、福岛正则(贱岳七本枪之首,以勇猛著称,在战国后所称的勇猛,可见有多勇猛了) ,吉兵卫黑田长政(漆川梁之战令朝鲜人闻风丧胆)等等。。
军队又是从战国拼杀过来的,各个都是人中猛虎,以一当十,对方是军队还是百姓都是一视同仁,如同野兽没有感情,他们是战争的机器。(了解过戚继光抗倭的都知道,硬碰硬打日本武士的话,明军根本没胜算,只有战术上想办法)。
侧面了解日本武士有多勇猛,只要脑补一下他们的切腹文化就知道了,忍痛、毅力和不怕死上,日本说第二,没有人敢说自己第一。遇到这样的军队就是梦魇,鬼一样,遇到逃都来不及。
在名将强军坚武的综合作用下,朝鲜被一触即溃,夸张到什么程度呢? 朝鲜半岛当时的八道300多个郡县,乍看很多一口吃不下,但在日军的猛烈闪击战下,如入无人之境,日本当时的8个军团所向披靡,2个礼拜攻下了汉城王京,一个月后又下了平壤。。。 (朝鲜历史上被日本吃定了,遇到日本就是一触即溃)。 八道几乎是等于一个月多一点沦陷了八八九九.., 朝鲜流亡政权没办法,只能找宗主国明朝求援了。。(熟不熟悉?) ,不过当时有件事非常搞笑,值得一说 ,当时因为朝鲜沦陷过于快速,就像海啸一样一眨眼就被横推了,导致明廷上下震惊之余反而起了疑。。当时明朝上下精英都在讨论一个严重的问题,会不会是朝鲜和东瀛勾结在一起?诈败引诱明军主力入朝,然后两方合围一口吃掉,进而入侵中原华夏? 哈哈哈哈 ,当时真的有这个说辞,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明史 ,简直搞笑死了。
明廷最后还是出兵入朝,但第一次开头就吃了个败仗,领略到了日本战国雄狮的战斗力, 那个祖大寿知道吧?他的老爹祖成训就是当时的明朝辽东副总兵,小万不到的明军规模也挺大了,攻击平壤城,被日军大败而逃, 只能退回鸭绿江。
一败再败,只有靠明朝当时的名将李如松出马了。
明朝吸取了教训,再也不敢小觑日军,这次出动了名将外加10万大军,粮草后勤齐备(都能灭国之战了) 。 短兵相接我打不过你,但攻城我拿手啊? 当时明军的大炮是很厉害的,从欧洲引进了不少,对着平壤猛轰,直接把小西的军队炸蒙了,简直就是古代版本的”李如松弹药量“。
平壤收复后就想打汉城,直接触发了碧蹄馆之战。 碧蹄管之战是其中的名战役,结果是日军胜,但是仔细研读过程的人都知道,明军损失很大,硬碰硬的结果就是石头对石头,赢在综合实力更强,日军是战斗力更强 ,当时李如松靠”弹药量“拿下平壤后得意忘形,想乘胜收复朝鲜都城王京(汉城),结果大意的明军在进兵路上的碧蹄馆被日军重重包围包饺子,最后战败逃走。所以经此一战后,李如松大受打击,丧失进取之心,一路北退防守。不过胜利者的日军,也在此战严重损兵折将,战后也无力反攻明军,后勤又跟不上,所以也只能防守。后来互有胜负。
严格总结一下双方优点, 明军是大炮厉害,骑兵厉害,战术厉害。 日军是热兵器战术厉害,战斗力强悍,战斗经验更足(内战刚出来)。
可能是丰臣秀吉看到大明也没想象中那么强大,自己也得了不少便宜,所以也得意忘形,期间整出了一个幺蛾子,就是找明朝讨要明朝公主还有册封,顺势还得寸进尺的要一方单独割让土地给日本,外加朝鲜王族人质入东瀛。 话说仗打到这个份上,日本已经完成了”即便最后失败也光荣“的战绩了, 所以猴子飘了。
我们明朝方直接给了一个日本王给猴子(对了,忘记说,猴子是丰臣秀吉的绰号) ,武士王大怒,我本来就是日本王,还要你册封? 要打是吧?继续打。
第二次攻朝,日军起了14万大军,蔚山攻城战明军再次尝到了日军的战斗力,损失巨大,靠火炮和骑兵战术弥补了战场颓势。
接下去就是战争转折点了, 海战日军大败,这个就不多说了,前文已经提过,日本在准备和战斗力上海军都不行, 李舜臣也在这个过程中大显身手,后来被朝鲜韩国反复吹捧上天,直到今天。
海军的失败是灾难性的,海路被封锁,后来没多久丰臣秀吉又驾崩了, 在朝鲜的日军没了后勤支援和主心骨,士气低落,越战不利,日本内部也要争权夺利 ,多方因素下 ,最后持续不下去了。
总结: 这个战争的历史意义是极其巨大的,应该可以说是改变世界格局的,首先日本方面的失败导致丰臣秀吉家族的大业无以为继,后来被德川推翻。
而朝鲜一直是最惨的,技术工人被日军掠夺了大半,战后全朝鲜人口少了6分之5,只剩1成。可见多惨烈
而明朝这次对外最大战争严重消耗了国力,最可怕的是明朝精锐辽东军元气大伤,损失幅度将近65% ,为最后明末败亡埋了伏笔(丰臣秀吉死也想不到,自己的战争虽没有征服朝鲜和明朝,却间接的葬送了明朝,明朝灭亡的众多原因之一,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主因之一 )。
日军的战斗力就是从此刻奠基的,以后一直影响着世界乃至至今, 如果说世界上有谁可以和日军的战斗力军容相媲美,(我自己的观点,只有志愿军、德三、) 西方大多数国家都不行,只靠科技技术弥补而已。
最后,一个国家不管是大国还是中小国,体量和实力是定死了这是没办法的,但是志向和崇高的理想,这才是天高鸟飞的伟大愿景,再此加持下,小国也可以成为强国,这就是历史和命运给予小人物的所有荣誉。
丰臣秀吉他就是,他 ,低级武士出生,最后爬到了最高位,全日本的统治者,统一日本的集大成者。 志向上,我就复制他的一段原话吧:
”....秀吉为之激愤,披坚执锐,西讨东伐,以数年之间,而定六十余国,今海内既治,民富财足,前古无比。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是秀吉夙愿也。“
从我们的角度看丰臣秀吉给朝鲜王的信上面这段话可谓狂妄至极, 什么意思呢? 假途灭虢之计策,但最终目标也很明显,先灭朝鲜,以此为跳板根据地,继而征服明朝,最后远征印度 , 这是日本最早最大的野心, 读史也让我们铭记下日本的野心有多么巨大,但他实力却匹配的了野心,这才是我们需要提防的。
读史不是小看和贬低敌人,而是要尽量看到敌人的强处和厉害之处,这样才能够吸取历史教训,时时刻刻的防备,读史的意义就在于此!。你们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