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驰人生2》:韩寒制造了一代人,又“毁”了一代人

文 | 更深的粽

在经历了《四海》史诗性的失败后,韩寒以及“韩式电影”走到了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

500

《四海》为什么会失败以及“韩式电影”为什么会走入困境,我在两年前的文章《“四海”:三年一见,再也不见》中已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我也说过那不是一篇影评而是历史论文。

500

显而易见,《四海》溃败之后,原有的韩式电影路线自然是不能再走下去了。但到底该怎么办,这显然是一个非常考验韩寒和他的幕后团队的事情。

重新开辟新题材,这似乎是最好的选择,但一方面原来的路线所积攒下的资源无法使用。另一方面,如果“韩式路线”是那么容易推陈出新的,韩寒也不会一再地重复这种路线直到《四海》的溃败了。因此,在原有的IP基础上做开发是无论从创作还是商业性上最自然的选择,而有这样的基础的,无疑也只有《飞驰人生》。

500

然而这样仍然有几个困难,一个是《飞驰人生》原作中,张驰到最后大概率是“嗝屁”了,并且前作卖的就是这个“情怀”。因此,张驰在《飞驰人生2》中复活,首先就否定了原作的基调和价值核心。

二是,“韩式电影”原本的内核就非常单薄——就像之前有人总结的“就是一群街溜子在晃悠的故事”——如果开发新的套路,往“融合类型片”发展,不仅超越了韩寒和其团队的能力,也不容易抓住以前的观众。

因此,《飞驰人生2》必然只能在以往成熟的商业类型片的基础上,做一些简单的加减法,以维持住IP的原有商业性,并吸引票房。而韩寒确实也是这么做的。

500

《飞驰人生2》是“上海重大文化产业发展项目”,也就是说,韩寒之后一如既往地站着整个上海文化产业。

在做了如此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对剧情做一些深入的评析。尽管对于体育竞技来说,“热血逆袭”的氛围感是很容易塑造的,但这些年来我们看过类似的套路实在太多了,所以很难推陈出新。

《飞驰人生2》无疑面临这样的困境。我们看到,韩寒团队还是使用了比较保险的路线,套用了比较成熟的模板,比如张家辉主演的《激战》,几乎被《飞驰人生2》一比一复制。

500

同时,为了防止过于单纯的“鸡血”引起观众的反感,《飞驰2》在前半段一直给张驰塑造一个“废弛”的人设,似乎他的任务就是要让范丞丞饰演的厉小海“传承”自己,因此张驰成为了厉小海精神上的“父亲”。

500

而后半段看上去临时起意的“超越自己”,因为前半段的发动机铅封一直在埋伏笔,倒也不让人意外。

从中可以看出,影片的“蓄能”部分一直是我们常见的赛车片、励志片的逻辑,如果仅此而已显然这也是一个普通的类型片路线,而真正的“韩寒特色”体现在哪里呢?

从成片我们可以看到,韩寒团队在这里做出了重大的取舍。一是放弃了韩寒标志性的“文青语录”,将以往的那些带有鲜明个人特色的“文艺青年”、“中二”感十足的金句和梗大幅度舍弃。这是一个比较冒险却不得不做的取舍,因为《四海》的塌方式失败太过惨痛,使得韩寒团队必须对“韩式电影”的标志性要件做出壮士断腕式的舍弃,以确保商业上的成功。

同时,韩寒又引入了郑恺饰演的比赛组委会代表来进行社会批判性的引入。这也是对“韩寒模式”的一次重大改变。我们知道,以往在文学作品和网络博客时代出现的韩寒,虽然一出道就是以批判“体制”以及社会问题为slogan,但在他的电影中,这一点是隐晦而弱化的。

虽然这一方面是由于当年的“韩三篇”和“方韩论战”让韩寒陷入了风暴中心,使得他不得不有所顾忌;另一方面,韩式电影用“文青路线”包装自己的意识形态属性,又使得他不能在明面上做过多的口号或者标语式的批判,以免电影的内容过于“写实”,丢失商业属性。

然而,韩寒电影又不可能真正丢弃这块阵地,因为这是他若干年来得以立足的“基本盘”。因此我们在以往韩寒电影中所看到的批判,大多是中二的、自嘲的、解构的、插科打诨的,似乎用“荒谬”消解了“愤怒”。

而《飞驰人生2》显然无法复制这样的路线,因此它的批判性非常的“写实”,直接将“坏人坏事”摆在明面上,使得影片的“正邪对立”、“立场判定”显得非常的脸谱化。

这样虽然容易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但显然让影片的“质感”进一步弱化,因此《飞驰2》的后半段显得非常的“动漫化”,尤其是张驰逆袭那一段,混合了“热血逆袭”和“匡扶正义”两种情绪,效果当然是显著的,但也是肤浅的。不要忘了,上一部中黄景瑜饰演的张驰的对手,其实是一个正面人物。

很有意思的是,《飞驰2》今年上映的其他电影,比如《第二十条》一样,将核心价值锁定到了“公平”上,这是非常发人深思的。我曾在过去数年的数次春节档影评中总结过,每年的春节档影片都呈现出了非常一致的气质和价值取向。这显然并不能用巧合来解释。

可以解释的理由有这样几点:第一是“同行竞品”思维,即各大出品单位在立项时,会有意识参考对手方目前的路线,如果对方有了类似的题材立项,那么自己也不能落后,这就造成了在同一档期“扎堆”的现象。

第二就是,电影毕竟是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代表,同样受当前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的左右,因此对社会情绪和公共议题的关注也一样受着社会规律的支配。

那么,《飞驰2》用这样的脸谱化的方式在讲“公平”问题,显然只是利用这个议题的情绪价值,以实现商业效果的最大化,这是常见套路,倒也不用苛责。但如果认为韩寒团队就这“两把刷子”,显然也低估了韩寒。

因此,我们看到了范丞丞饰演的厉小海,作为一个不太典型的“二代”,成为了影片的二号主角。这是非常有意思也是埋藏很深的伏笔。因为贾冰之前在《狂飙》中饰演了一个非常有喜感的老板角色,观众很容易将其混同起来。

500

但并没有那么简单,贾冰的角色是依靠仿制生产市场专供的车发家的创业老板,而他的公司正在陷入困境。而厉小海作为一个不太典型的“二代”,显然并没有我们通常刻板意义上的二代的“通病”,比如不接地气,骄娇二气等。

500

这是非常发人深思的。显然韩寒在这里将过去若干年摸爬滚打的民营企业老板,尤其是有一定体量又没有达到“巨头”级别的中间量级的形象进行了重新塑造。

这又触及了今年春节档的另一个重要的议题“传承”,我在《第二十条》的影评中也同样总结了。在改开民营经济进入“四十而不惑”的阶段后,不仅有经济转型造成的压力和彷徨,也包括“创一代”要考虑基业传承的压力,大家都在试图找到一条新路。

而片中也同样提到了,张驰作为所谓“野生路线”的代表,将逐渐消失在以氪金闻名的赛车行业中,取代他的不是更优秀的赛车手,而是拥有“钞能力”的二代们。

500

这也是韩寒试图在影片中引入的新的逻辑,即二代们并非“都是废的”,但行业迭代的逻辑显然已经变成了“谁能氪金谁最大”,对于逆袭者来说当然是越来越不友好。

这是不是在影射当下社会固化和阶层流动趋缓的现实,我想观众自己会得出答案。对于这种“批判”和“揶揄”,我也保持客观的态度。我唯一想指出的是,韩寒本人从来不是一个他影片中表现出的“野生路线”的代表人物,尽管若干年来无论是他的文学作品还是赛车还是电影等,似乎都试图塑造他是这么一个“平民逆袭”的典范。

从最早的文学路线开始,韩寒背后始终都站立着当时整个行业最专业、最好的团队,比如路金波,本人就是中国网络文学最早的成功者,后来转行传媒出版也是最好的操盘手之一。因此韩寒从来不是“草台班子”,而是最专业的“根正苗红”的产物。

而赛车路线,虽然我们不是专业的不了解,但在《飞驰2》中已经充分体现了,赛车行业能成就从来不是只靠个人能力,而是整个团队上下齐心协力的结果,这一点电影剧情倒也毫不避讳。

至于电影,从《四海》溃败到《飞驰人生2》的大转型,韩寒团队依然体现出了高度的商业理性和成熟的操盘能力,不仅“转型”的身段和手段非常专业老到,从宣发到舆论到票房的最终结果,也完全体现出了团队“不容有失”的坚定态度与决心,而这没有能力和资源的加持,在寸土寸金的春节档期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500

所以,韩寒在现实中其实更接近于片中的“光刻路线”,而他之前的“文青系列”,也从来不是他成长的现实逻辑。但有意思的是,无数青少年却奉韩寒为偶像,将他当成了“叛逆”的样板,却忘了他从来都是这个市场经济时代商业理性的最杰出的代表。

因此,韩寒用他的文艺作品影响、改变了一代代的年轻人,又因为原有商业逻辑的崩坏又不得不回到了一个“热血逆袭”的路线,亲手毁掉了他曾赖以成名的“文青路线”,这是韩寒的受众们不得不承受的代价。

在《飞驰人生2》的最后,一路狂飙的张驰在幻觉中看到了当年自己驾驶的赛车,如鬼影一般伴其左右,并最终合二为一。

这一段令我毛骨悚然,仿佛是《速度与激情7》中保罗沃克饰演的布莱恩与兄弟告别、人鬼殊途的一次“倒放镜头”。我们看到在这里,韩寒的文艺路线成为了“鬼”,而成熟老到的商业理性是“人”,两者最终水乳交融在一个角色身上合二为一,标志着“韩寒路线”和韩寒这个人设的最终成熟。而同样的,这个结尾也标志着过往韩寒的彻底死去,以及被韩寒抛弃的这一代(文艺)青年,被永远封存在成为历史的巴音布鲁克S弯道与漫天冰雪之中。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