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陈嘉庚为父执辈,“嘉庚精神”的忠实践行者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成立于1991年1月,是新加坡两所规模最大的公立大学之一,其前身南洋理工学院是1981年在原南洋大学的校址上成立的。您是否晓得,南洋大学是海外华人自己集资兴建的第一所海外华文大学,南洋大学的创建,是南洋华人的精神家园,后人将其倡导者、陈嘉庚的族亲陈六使视为“南大精神的领航人”。
比陈嘉庚小23岁的陈六使,与陈嘉庚是同乡也是族亲,他与陈嘉庚女婿李光前均为上世纪50年代牵动全球橡胶行情的商业巨子,陈嘉庚对陈六使毕生影响至深,他视陈嘉庚为父执辈并引为典范。我们可以这么说,陈六使领航的“南大精神”与“嘉庚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并在传承中阐扬光大。
“南大精神领航人”陈六使
陈嘉庚先生(1874—1961年)
陈嘉庚先生(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又名甲庚,字科次,是著名爱国华侨领袖,毛主席赞誉他“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作为20世纪华侨史上一位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活动于一身的伟大人物,一位闻名中外的企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陈嘉庚先生是一位跨越时代的巨人,“嘉庚精神”在海内外都将永远放光芒。
陈嘉庚,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1874年10月21日)出生于福建同安县仁德里集美村(今厦门市集美区),9岁入私塾,17岁赴新加坡协助其父亲陈缨纪(又名杞柏)经营顺安米店,从此,其一生奔波辗转,在海外生活长达50年。
到新加坡不久,其父亲生意失败破产,独立经营后的陈嘉庚首先是偿清父亲留下的债务,获得良好信誉。此后,经营顺利的他,在新加坡最早引入橡胶并大面积种植,首先加工橡胶制品并投入工业化规模生产,同时,他还兼营菠萝罐头厂,还将业务拓展至泰国、马来西亚及家乡厦门等地。
在事业鼎盛时期,陈嘉庚拥有30余间工厂,包括橡胶制品厂、罐头厂、米厂、木材厂、冰糖厂、饼干厂、皮鞋厂等,还拥有超100家商店;作为华侨中最大的橡胶垦植之一,陈嘉庚旗下橡胶和菠萝园超过1.5万英亩,鼎盛时期其公司雇佣员工超3.2万人。到了1925年,陈嘉庚已是闻名东南亚的“橡胶大王”、著名的实业家、企业家、南洋巨富,资产达1200万元(注:货币为“叻币”,约值百万两黄金)。
后人记住陈嘉庚先生不平凡的一生,除了他是了不起的实业家、企业家,也在于他是一位卓越的华侨领袖,在于他倾资兴学,不计报酬地回馈社会,晚年回归故里,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其在文化教育及社会建设方面的贡献,为后人所钦敬、崇仰。
对家乡、故土、国家有深挚热爱的陈嘉庚,面对自己艰难处境,态度决定地说出“宁卖大厦也要办厦大”,成就了“南方之强”——厦门大学。临终前,他把仅有的一些钱全部捐给了集美学校,没有给子孙留下一分钱,其倾资兴学,千古一人。事实上,生活在中国历史剧变、以及东南亚社会与政治急变时代下,陈嘉庚也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其无私奉献的精神,至今仍为后人所钦敬、崇仰;如今,东南亚的华人社会,都因“嘉庚精神”感召,共同搭建友谊之桥。
陈六使(1897-1972)
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厦门大学的壮举,深深地影响了一个人,他就是陈嘉庚族亲、 视陈嘉庚为父执辈的“南大精神领航人”陈六使。
陈六使(Tan Lark Sye),被誉为“南洋大学之父”,1897年出生于今天的厦门市集美区集美街道浔江社区,他与陈嘉庚同乡,也是族亲。多年以来,陈文确、陈六使昆仲一直被视为陈嘉庚事业的支持者和囊助者,是“嘉庚精神”的忠实践行者。
在上世纪50年代,陈六使与陈嘉庚女婿李光前皆是牵动全球橡胶行情的商业巨子,当陈嘉庚决定返回中国后,接过陈嘉庚“侨领”重任的就是陈六使,并成为当时包括新加坡福建会馆、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怡和轩俱乐部等重要侨社的领袖。
陈六使不仅是个著名企业家、华人领袖,也是一位慈善教育家。1953年,选择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落地生根”的陈六使,为了华文教育及华侨子弟教育,效仿陈嘉庚先生,他“登高一呼”,倡议创办第一所海外华文大学——南洋大学,并认捐叻币500万元作为建校基金,他领导的新加坡福建会馆也献捐550英亩土地作为办校校址。
自身仅有小学文化的陈六使,是新加坡福建会馆主席,在他的倡议下,随即在新加坡及马来西亚掀起了一股捐出一日所得的“全民运动”。南洋大学的一砖一瓦,不少是来自市井小民的血汗钱,这里面有小商贩的义卖、三轮车夫的义踏、华人餐馆的义炒、理发师的义剪、还有歌厅舞女的义演、开出租车、驳船及轮船的义载等;当然了,也有不少华人企业家捐出几百万。可以说,南洋大学是最具“草根性”的大学,除了陈六使等华商捐助之外,还靠千千万万人用一分一厘搭建起来的。
舞女,在当时是被人瞧不起的,有个名叫“白笑”的舞女,有个5岁大的儿子,当时参与“义舞”的她说了这样一句话:“将来南洋大学建起来了,我希望他(指其子)有能力考进南大。”作家韩素音在《吾宅双门》一书里,记载了当时全马来西亚270个华人团体及俱乐部为筹办南洋大学“一日捐”盛况,“所有的人都捐了钱,百万富翁捐了几百万元,新加坡巴杀的小贩们每个人捐出一个星期的收入;有多少煎蛋饼、蟹肉和各种面条报效给了南洋大学。。。。。。”
1956年3月,陈六使主持南洋大学(1955-1980年)升旗仪式
林语堂,是南洋大学1955年正式创办的首任校长(1954-1955年),在1955年4月17日离开新加坡时,林语堂说:“南大可以没有林语堂,但不能无陈六使。”
林语堂仅任南洋大学校长半年之久,在1955-1960年期间,由南洋大学行政委员会负责管理,此后由庄竹林等人任校长。1980年,南洋大学结束办学,并入新加坡大学,1981年,在原校址上成立了新加坡理工学院。1996年,原南洋大学校友名录转入南洋理工大学,2006年,南洋理工大学自治,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成为新加坡两所规模最大的公立大学。
曾任南洋大学理事会主席的陈六使,曾被尚未组阁的新加坡政府褫夺公民权,1980年南洋大学理事会也是接受李光耀所谓的“建议”,并整合并入新加坡国立大学。
1956年3月,陈六使在主持南洋大学升旗仪式时说:“俗语说:万事起头难。试翻翻世界各大学历史,有那几间比我们南大的产生,遭遇到更多的阻碍与困难?又有那几间的起头,比我们南大起得更稳健、发展得更迅速?”
陈六使是一个南洋侨界传奇人物,南洋大学则是海外华人奋斗史的一则神话故事,虽然南洋大学在并入新加坡大学前仅有25年历史,但英才满天下。第一届的437名南大学生毕业于1959年,到1963年,南大招生人数达到了2324人。1998年,陈六使主持南洋大学升旗仪式时的前南洋大学行政楼,被新加坡列为国家纪念馆,现更名为华裔馆。
当年,陈六使一个人与新加坡政府博弈,双方得与失、是和非,该如何公正的评价,且不去细加辩解,但南洋大学纪念碑、南洋大学牌坊,也于1998年被新加坡列为国家古迹,这无疑被新加坡视为一笔丰富的国家文化遗产。
陈六使
南洋大学,是海外华人教育文化的最高象征,更是南洋华人的精神家园,它凝练了华人先辈百多年来在海外自筹自助、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力求上进的兴学传统,后人逐渐将它形容为“南大精神”;与陈嘉庚一样,陈六使也是新马一个时代的标杆性人物,被视为“南大精神领航人”。
南洋大学,是华人华侨在新马落地生根的寄托和曙光,也是华人社会守护母语教育的堡垒,纵使南洋大学被合并而不复存在,但“南大精神”及其内涵是长存于后人心中的。
上世纪50年代初,全马来西亚及新加坡仅有一所马来亚大学,而创办一所华人大学成了现实之需要。1953年,福建会馆理事会主席陈六使在会馆执监委员联席会议上,一语惊人地发出创办南洋大学的倡议,他说:“吾人为维护华人文化之长存,实有创办大学之必要。就目前情形而观,吾侨中学生无处可资升学,实迫使吾人不得不创办大学。”
陈六使,是“东南亚华人最后的体面”,他高举民族教育的旗帜,不惜仗义疏财,甚至不惜对抗政府,还为此丢了公民权。当年,陈六使慷慨陈词地说:“中国是我们的根,文化是我们的筋,打断骨头连着筋。如果连汉语都不能说,那我们真就成没根的人了。”
视陈嘉庚为父执辈,“嘉庚精神”的忠实践行者
陈六使(左)和陈嘉庚(右)
陈六使与陈嘉庚年龄相隔23岁,但他与陈嘉庚渊源匪浅,陈嘉庚对他毕生影响至深。无论是陈嘉庚的为人处世、创业经营、倾资办学,再到以己身化做团结华人的“桥”,为国为民等,视陈嘉庚为父执辈的陈六使,都引之为自己学习典范,他是“嘉庚精神”的忠实践行者。
与陈嘉庚同乡的陈六使,其父亲陈缨隣早年是个渔民,幼时家庭清苦,在家中七兄弟中,陈六使排行在六;陈家七兄弟分别是陈文倚、陈文寝、陈文确、陈文斗、陈文知、陈六使、陈文章。1902年,在陈六使5岁时,其父母因瘟疫去世,一家人的日子更为艰苦。以捕鱼为生的陈家经商量后,决定让老三陈文确“过番”下南洋,到宗兄陈嘉庚在新加坡的工厂做工,其后,老四陈文斗、老五陈文知、老六陈六使、老七陈文章也相继渡海南下,到陈嘉庚旗下公司工作。
事实上,陈六使与族兄陈嘉庚的关系,始于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小学,1913年,在南洋商界初露锋芒的陈嘉庚回家乡创办了集美小学,陈六使是受惠者之一。1916年,17岁的陈六使,紧随兄长步伐过番谋生,他在南洋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陈嘉庚的橡胶园干活。由于表现良好,陈六使后来一步步被提拔到经理位置,在陈嘉庚的谦益公司服务这9年,为陈六使后来自主创业打下夯实基础。
上世纪20年代初,陈文确、陈六使昆仲“自立门户”,后成为新马两地的商界巨子。1923年,陈文确、陈六使昆仲创办联和橡胶,后来陈六使自创益和公司并任总经理。此后,陈六使相继创办协和树胶有限公司,亚洲联合企业公司,马来亚纸制品厂,合众纸厂,亚洲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大石水泥有限公司等。到1938年,陈六使的橡胶公司Aik Hoe已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最大的橡胶出口公司,并直接出口到美国及欧洲市场。在上世纪50年代,新马树胶界巨子陈六使所控制的橡胶产业,与陈嘉庚女婿、生前为世界十大华商之一的李光前一样,皆对全球橡胶价格走向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1949年参加开国大典后,看到伟大祖国从此站起来了,陈嘉庚决心定居祖国,为祖国建设服务。当时,接过陈嘉庚“侨领”重任的,就是陈六使,他顺利成为新加坡福建会馆、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等侨社的领袖。
顺带提及,1937年,发迹后的陈文确、陈六使昆仲,除了追随宗兄陈嘉庚步伐造富桑梓,还在今天厦门集美浔江路115号兴建“文确楼”,即今天的陈文确陈六使生平陈列馆。
陈六使塑像
视陈嘉庚为父执辈的陈六使,除了对宗兄陈嘉庚敬重有加、引为典范,与陈嘉庚爱婿李光前一样,陈文确、陈六使昆仲更是陈嘉庚倾资兴学的支持者和囊助者。
1933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陈嘉庚的公司也因财务陷入困境而被迫缩减业务,并连带影响其长期资助的集美学校及厦门大学。当时,陈六使出手相助,以自家“益和树胶”公司名义,承租陈嘉庚的麻坡树胶厂,并与陈嘉庚达成不具文字的“君子协议”,将工厂利润用“月捐”形式全额充作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办学经费。
为了支持陈嘉庚兴学善举,替宗兄陈嘉庚排忧解难,有人曾说,陈六使“损失其家资几达半数之多”。陈嘉庚先生于1943年至1945年躲避日寇、在印尼避难时所写的回忆录《南侨回忆录》中提及:“六使君之慷慨宏量,余万分钦佩,铭感无任!”
与陈嘉庚、李光前翁婿的家族后人一样,陈文确、陈六使家族后代也一直传承造富桑梓、报效祖国的理念,其家族后裔先后在家乡集美设立六项公益慈善基金,还资助建设华侨博物院、集美大学的“陈文确陈六使图书馆”、“永和楼”、“嘉麟楼”,以及集美二小“永进楼”、“素香楼”,还有集美社托儿所等。
2018年,在集美大学百年校庆时,陈嘉庚的长孙孙立人在演讲时脱稿,提议大家感谢陈文确、陈六使昆仲在建集美学村和集美大学时对陈嘉庚的援助,并邀请其家族后人走上主席台。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