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经常亲自率领骑兵冲锋,为什么一点事都没有?

因为战争并不是个概率游戏,而是个技能游戏。

在二战的时候,美国在统计自己的飞行员伤亡的时候,发现过一个规律,那就是如果一个飞行员能够参与20次空战并且活下来,那么在后面的战争中,他被击落的概率不会超过20%,如果他能在50次空战中活下来,他被击落的概率不会超过10%,如果他能在100次以上的空战中活下来,可以认为这人除非是阎王眷顾或者飞机出故障,那么他基本上不会被击落。

这就是战争有趣的地方。战争固然是危险的,但是只要你能熬过最危险的开端,慢慢地你就会适应战争,并且能在其中游刃有余。

从本质上讲,战争与游戏其实没有太大区别。你在玩游戏的时候,死上那么几百次,你也会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技巧。而当你掌握了这些技巧,再去跟新人对打的时候,你也可以大杀四方。只不过,与在电脑上玩游戏不同的是,现实中的人只有一条命,在战场上死了你也就死了,再也没机会重玩了。

所以,你看古代战争也好,现代战争也好,经常会发现很多名将都是以敢打敢冲著称,似乎他们只要冲锋起来,死神就自动回避。客观来讲,这当然有一部分幸存者偏差的因素——毕竟你得一直活下来,才能算名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当一个人的战斗经验越积累越多的时候,他面临的风险其实是在变小的。

我们可以去翻一下抗美援朝的战史,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在很多人印象中承担的几乎都是必死任务的尖刀连、尖刀排,很多部队在完成任务后的伤亡其实并不大。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尖刀连既为尖刀,部队的训练更为严格、单兵素质也更高、战斗经验更丰富,同时为了保证战斗胜利,这些部队的给养也更充分。而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这些老兵也会灵活机动的完成任务,力争用最小的代价消灭敌人。

在这个角度上说,为什么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也是同样的道理。真正的名将,是要在尸山血海的淘洗中成长的。能硬碰硬熬过几十次大战而活下来的将军,水平都不会差。

李世民也好,李如松也好,与普通的士兵相比,这些人的优势在于他们作为将门子弟,从小就在学习各种军事技能,不仅有名师教给他们高超的武艺,同时他们也可以以各种方式获得那前20次训练的机会。而普通士兵从被征召入伍,可能经过简单几个月的训练,就直接上了战场。等到真正要直面生死的时候,一个是真正意义上“身经百战”的老手,一个是第一次要跟敌人生死对决的菜鸟,到底谁的生存概率高可想而知。

在这个角度上讲,当年志愿军能够在朝鲜战场取得胜利,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直接在战场练兵。比如,一个班补充了3个新兵,那么在实际作战中,班长就会让这三个兵打好辅助,看他们自己是怎么作战的。然后,在合适的机会,挑一些较弱的敌人让新兵练手。只要多打几次仗,新兵自然而然也就成了老兵。

其实古代战场上以勇猛冲锋而著名的名将不计其数。比如常遇春,一直都是大明军队的先锋,披坚执锐、身先士卒,大小数百战未尝一败,最后其人也是死于疾病而不是战场。常遇春之后,朱棣也是个一言不合就上阵砍人的主,最后也是安然无恙。当然,冲锋肯定有风险,万一哪天判断失误,中了敌人的埋伏,或者是遇到了更强大的敌人,被杀死了也是有可能的。但战死沙场本也是军人的宿命,如果因此而不敢冲锋,那也不要指望手下的士兵愿意卖命了。

说回到李世民身上,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李世民属于六边形战士。

一般情况下,古代的将领多有自己擅长的武艺,比如一提到李广,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善射,一提到刘挺,都知道他的拿手兵器是大刀。此外,古代的很多名将,其实武艺未必一定很高,他们只是指挥能力比较强——比如李靖这种,你让他上阵杀敌,未必能打过普通的将领。

而李世民就真的是相当可怕了——按照史书上的记载,李世民的射术、马槊、近战等各种技能在当世都属于第一流。尤其是射术,其射箭的力度、准度,是让突厥人都叹服的。

所以,《旧唐书》等史料中,李世民善射的记载和战例非常非常多。并且,李世民在马战、步战等方面,也都有万夫不当之勇。

如果我们用《水浒传》中的人物来做比喻,史书中记载的李世民相当于花荣+林冲+鲁智深。

当然,李世民也不是没有遇到过危险,也不是没有中箭、中刀过。但还是前面那句话,在战场上,尤其是在更看重个人武力值的古代战场上,李世民存活下来的概率其实要比普通士兵高得多的多的多。更不用说李世民别人的防护和装备也要比普通士兵好很多。

我相信那些战死沙场的普通士兵里,未必没有能成为如李世民一样的猛将的人物,但这些人或许大概率直接就死在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第二场战斗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