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的士大夫,到了清朝却变乖了?

为什么明朝的士大夫,到了清朝却变乖了?没有变乖,他们本来就是这样。士大夫们在朱元璋时期,也是非常乖的,明末那样千方百计躲税,暗通叛军的事几乎不曾发生。

明朝士大夫中道貌岸然的那批人(肯定不是所有士大夫都这样,下文中的士大夫均指那群道貌岸然之辈),是一个典型的吃软怕硬群体,你跟他讲道理,他能蹬鼻子上脸,你跟他耍横,他就变缩头乌龟。

清兵近逼南京,南京的士林领袖钱谦益在小妾柳如是的相约下,计划投湖殉国,但那知道,这个满口忠君爱国的钱谦益,一碰水池,蹦出一句:水太冷。

面对自私自利的士大夫,明朝的皇帝往往依旧保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情怀,跟他们进行冲突之时,会选择在一定规则内进行切磋、讨论,甚至皇帝最生气的态度,只是他自己罢工不上朝。

真的生气就提刀杀士大夫的明朝皇帝,除朱元璋、朱棣之外,几乎没有明朝皇帝这么干过。崇祯帝在亡国边缘时,都还在跟士大夫们讲道理,而不是动粗。

也正因如此,当明朝的武将勋贵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一锅端之后。独揽整个大明朝堂体系的士大夫集团,在很长的时间里是可以在跟皇帝的对抗中占据上风。逼得皇帝不得不启用宦官保持朝堂的平衡。

但是,当满清入关后,士大夫集团面对的可不是试图完全依靠文官治国的领导。清朝的皇帝保持以武治国,以八旗兵为代表的军事力量,始终占据朝堂的主导地位之一。

所以清朝的士大夫们,他们从始至终都没有能够可以跟皇帝直接交锋的机会,更多的是讨好皇帝,获得更多信任,对抗清朝勋贵、皇族都朝堂势力。

正因如此,我们是很少看到清朝士大夫集团,如同明朝士大夫那样正面冲突皇帝,也就形成我们眼中看到的,到了清朝,士大夫变乖了。

同名微信公众号【袁载誉读明朝】期待关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