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高山下的花环》本身就是伤痕文学

【本文由“guan_16933979432942”推荐,来自《再看《高山下的花环》,嘴巴上的爱国可以休也》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首先《高山下的花环》本身就是伤痕文学,出于当时的ZZZQ,为了反对而反对,因此将炮弹瞎火的问题,都归罪到了特殊时期生产秩序的“不正常”上面。不可否认,1966年至1967年混乱局面,确实对武器装备生产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在1968年开始军管以后,正常的生产秩序就基本恢复。

事实上,根据事后的调查,在1974年生产的弹药,并未出现影片中的质量问题。至于在1969年全面战备以后,“小三线”生产的弹药,装备的对象是数量巨大的民兵以及省军区的地方部队。根据调查,这部分弹药从未交付参战部队使用。一方面,在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65式82mm无后坐力炮作为步兵轻便伴随火炮,在战斗中的表现非常出色,受到了参战部队的好评。

另一方面,根据参战老战士的回忆,在战斗中确实出现了不少哑弹的情况。可是,翻阅战后总结与调查,却并没有对82mm无后坐力炮弹药质量问题的记载。

实际上,对于无后坐力炮炮弹瞎火的问题,当时不仅进行了全面的深入调查,而且还通过还原试验查找原因。最终的结论也不是生产的质量问题,而是弹种选择和作战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无后坐力炮的主要打击目标是野战工事。

而用沙土堆积的胸墙,硬度和强度显然不比装甲钢板。更何况,在攻坚战斗中,大部分情况下,我军是从较低的位置,向较高位置的越军阵地冲击。在这种情况下,直射火炮的炮弹,在命中目标时,都带有较大的着角。

如此一来,就可能因为撞击力度不够,导致引信不能正常工作。在战斗结束返回驻地后,我国兵器工业部门专门组织了工作组,到部队征求意见。针对82mm无后坐力炮破甲弹的问题,在进行充分的技术分析后,还在靶场用实弹进行了复现试验。

验证结果表明,在射击沙土堆积的标靶时,曾连续出现哑弹。而在对简易掩体目标的大着角试验中,有超过60%的瞎火率。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尽快建立起足够的弹药储备,做好抗击大规模装甲机械化集群的准备,显然是更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不过,在后来的换代产品PW-78式无后坐力炮上,我们采用了可靠性更好的电-1型压电引信和惯性保险结构,彻底解决了大着角起爆点问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