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儒学从根本上有2个很大的问题

【本文来自《李零:现在的孔子,假得不能再假|文化纵横》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也说说我理解的孔子。读论语,孔子确实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山东大汉,有品德,理想,有智慧,够豁达,也有普通人的摆烂,小市民气,是个瑕不掩瑜的实在人。他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爱憎分明;他说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豁达乐观;他说乡愿德之贼也——守正中庸;他说知之为知之——他教君子六艺——我的学生都要礼仪好,会弹吉他会打枪,会开战车,数学一流,字还漂亮;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老子今天不上班就摆烂;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跟某些本地人歧视外地人时一个德行。

但是我觉得儒学从根本上有2个很大的问题,其一是过分强调礼仪等级,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被供成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异化和神格化,太多的繁文缛节使后人看不清他的本我,何尝不是孔子一开始提出的尊卑有序,尊重长者导致的呢?一方面这种礼乐教化做为文化软实力,的确吸引了国人跟周边民族发自内心的效法和聚拢,但另一方面这种遵从繁文缛节所导致的对本我的异化,也是中国先民从豪放粗犷踏莎而歌提着脑袋当军功逐渐变得因循守旧的源头;其二,儒学在春秋战国并非显学,之所以大行其道除了儒生们的大力推广,有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大一统时期君主的选择,君主为什么选他?很重要的一点,也是儒学最坏的一点——媚上。

孔子对经商种地都很鄙夷对从仕却很热衷,虽说他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学就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思想导致中国人汉代之后的政治生态基本都只对上负责,由此生出的各自怪诞何其之多。儒学的文化吸引力在近代才真正受到西洋自由民主学说的冲击,我觉得新风气的引入其实是件好事,新时代的儒学要去魅,去糟粕,新时代的中国人也正是博采众长,吸收并蓄才有了现在成就。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