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只有高中那三年才是正经学习的三年,而其它时间,全是放任

【本文来自《为什么第一批简化字成功,而第二批简化字却失败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1、二简字太魔性了,以前在上海和广东一些地方的街边和巷子里有见到二简字,跨越上海到广东能见到二简字,我想过去民间就推行过二简字吧,但庆幸二简字没有最终实施下来。

2、现在一简字学会还能往前推敲到繁体字,读古籍无障碍,要是推行二简字,估计绝大多数就真的彻底和古籍无缘了,重新看老祖宗的文字时,就需要像日本那样重新学习“汉字”才行。

3、中国有数千年积累的、事物都会关联到“道”上的“天道文化”,即使每个字,正如鼻口耳大小细等文字象形与读音等等也都很考究的。[1] 

现在一简字其实还有不少问题,

1)比如缺少文字、故事的溯源,以我家乡的“粿”字为例,小时候这些“专用字”可以见到好几个,但现在只剩下一个“粿”字,用到“粿”字时就知道这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在这个字上的所有记忆都会复苏,放在“好奇心”的心理下,却又能对新鲜事物会有好奇心,对于推出新“粿”(新商品)的商家来说,这就需要去创新。

2)有一简字存在,好像一简字很好,但又缺乏过去繁体字的强大记忆功能(或者说失去了隐性的“传承”功能),比如,若是时常看古书的人,古书上的一些繁体字即使不认识也可以猜到大概意思和意境,再不然重新查词,一查就可以认识、记忆经久不衰;

以单纯的背诵为例(跟上面所说的“传承记忆”不同,这个单纯背诵属于这个“传承记忆”的一部分),我怕表达不好,再补充下一个举例来说明,有些网友小时候应该读过繁体字的诗词,读完整古诗,读完后认真背诗的内容,很容易就背下来,犹如“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一般,即使文字晦涩难懂,只要能读懂整句,背诵就很轻松。

我这里也不是说简体字不好,相反而是简体字很好。但是,我们有了简体字的创新,却在文化传承上出现了难题,文字创新了,但是随着文字背后的隐性文化传承的脉络却没有创新,导致我们无法连接中国数千年的经验。当然,这也与教育质量有关,比如识字的数量、对各种事物与文字的解析等等也都缺少类似古时候教书先生亲传那种“系统化介绍”,还有对古文的大量删减、以及加入大量编造的假故事,当下教育模式太过简略、粗糙了,以至于学校需要不得不让学生强背诵、重复考试。

加上现在所谓的减负,都感觉像是蹦着过去日本、美国的快乐教育去了,仿佛只有高中那三年才是正经学习的三年,而其它时间,全是放任。

引用补述:

[1]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6a4y1y7zG/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