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华语乐坛创作型人才,王力宏和林俊杰各自神在哪里?
那王力宏,与我们开头提到的同为唱作人的林俊杰,在「唱」和「作」等方面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在创作方面:
开头我们提到林俊杰的一大特点在于旋律。简单来说就是,林俊杰写的歌,旋律好听,抓人,而且不是偶尔好听,是这么多年来的作品一直都很好听。
林俊杰《修炼爱情》
林俊杰在旋律上的造诣,在于他对于简单、常规的和弦能轻松使用的同时,在面对较为复杂以及略微高端的和弦的运用上还依然能让歌曲保持很强的旋律性。这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天赋了。
比如和声古典的《身为风帆》等等,都是林俊杰在较为复杂的和弦下创作出来的不晦涩又优美细腻、还具有浓郁感情的旋律。
而且在作品的出产上,林俊杰更能算得上是劳模般的存在,林俊杰的输出效率之高、精品之多,在同期的唱作人里仅次于周杰伦,而且他不仅仅能长期保持稳定的发片量,作品质量也能保持,除此之外为他人创作的歌曲超过一百首。
林俊杰演唱会
林俊杰为张惠妹写《记得》《身后》、也为陈奕迅写《放弃治疗》《你给我听好》、还为郭静作过《心墙》、为SHE贡献了《一眼万年》、还有王心凌的《当你》以及徐若瑄《爱笑的眼睛》等等,这些作品可以说得上是为他们量身定做又不失一定的水准,有的甚至成为了对方的主打歌曲甚至代表作。
而王力宏在唱作时,则会更加注重对作品的技巧展现,以丰富技巧的展现来提高作品的水准。他爱在和声写作上进行讲究,并且利用具有强烈色彩的高叠和弦,他会为了避免俗套而在旋律写作上反复斟酌、避免出现过多的重复。
他的作品里面除了少数像《大城小爱》《你不在》等之外,其他的旋律不像大部分火的歌那样会让听众容易抓住副歌的记忆点。
但即使是不算很懂的音乐的听众,也很容易感受到炫技的意味,会让人试图多品几遍感受这精湛的技术,比如大量使用离调、转调技巧的《爱错》。
除此之外,王力宏对于中国元素的运用有着自己的心得,美籍华人的他,除了对美国音乐汲取较深,对中国文化也有很强烈的向往。他会在音乐中努力尝试将中国的音乐元素融入到西方模式的歌曲中。
而很多时候他使用的表现方式为:使用中国民族乐器代替西方乐器。他曾经提出的Chinked-out曲风以Hip Hop为主干,加入了中国音乐元素,做出了如《在梅边》《盖世英雄》《伯牙绝弦》等作品。
同样的事情不是王力宏最先做的,但王力宏也算是影响力很大的一个,能融合得这么好需要很强的功底,这种结合带来的效果是曲风的交融。
在演唱方面:
王力宏天生的嗓音条件其实不如林俊杰的好,但是后天接受的系统训练不少,所以他在高音区还是很轻松的,并且音区很统一,录音室唱功也是非常一流的。
但是他的问题在于,有一些半高不高的音,习惯转假声,这使得很多想要翻唱他歌曲的人,会把这个习惯也学了去,非常不好唱。
而且,王力宏早年期间喜欢模仿张学友的演唱方式,唱歌肌肉习惯比较用力,虽然说后来王力宏自身唱功有在提升,高音区唱的很好,但是由于肌肉用力的习惯没有完全纠正,加上他后期创作的歌,唱起来难度越来越大,导致他的现场就很容易翻车。
而同比之下,林俊杰的现场就非常稳定了,既没有太多不良发声习惯,高音区稳定,音色平衡不尖锐,高质量,“行走的CD”这个称呼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再加上他有很多歌曲的演唱难度明显更高,像《不为谁而作的歌》虽然没有《学不会》高,但是从副歌开始基本上每句都有两个A4,这首歌还没间奏,唱的部分很多,所以才会被媒体称为“不给别人唱的歌”。
其实难的不是唱上多高的音,真正难的是寻找到唱高音的稳定的,轻松的状态。高质量的、稳定的高音其实对于有系统学习的歌手来说都不算是很难做到的事情,所以单纯从唱功来说,林俊杰没有到被大家神化的地步。
那如何在高音区的演唱做到轻松,稳定,不容易破音翻车?
首先我们要练习声带的闭合能力,而不是先锻炼我们的气息。
声带闭合可以说是我们说话、唱歌以及一切发声的基础。当我们呼吸的时候,声带打开,气流经过;当我们讲话、唱歌的时候,声带闭合,震动发声。
高音区破音的时候,一般都是在肌肉紧张的状态下,演唱者不自觉给闭合着的声带,多给了很多的气。过多的气体与声带的摩擦力太大,导致声带瞬间“蹦”的一下打开,就自然漏气了,破音了,音区不统一音色变虚了。而如果我们学会让声带,适应在高音区时良好的闭合,我们不用给很多的气量,都可以唱出稳定的高音。
有哪些练习是我们可以做的呢?
1、尝试发一些闭上嘴巴的哼鸣,发出一些短促的,小声的,如同回复别人“嗯嗯嗯”的“en”的声音(注意,不是hen,是en),找到声带闭合的状态;然后再在这个状态下,去哼唱一些音阶。在寻找声带闭合的状态的时候,注意不要主动的去用气,不要猛吸一口气去发声;
2、在习惯小力气的闭合之后,逐渐的加大音量发声;记住闭合的状态;
3、最后可以尝试放松下巴、放松脖子的唱一些开口的“ma”音;
如果以上这些小的练习还不能满足你,那么你也试试报名下面这个7天的发声训练体验营,跟随吕老师的指引体验良好的发声习惯。
- 上一页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