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茅台”为何高发 “利厚而原料易得“是造假诱因
毕舸
据新华社报道,杭州市拱墅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近日查获了76瓶以“钻孔”方式伪造的53度飞天茅台酒,涉及货值金额达25万元。何为“钻孔茅台”?据执法人员介绍,“钻孔茅台”是指造假者揭开真酒酒瓶上的标签,在瓶身上钻出一个0.2毫米大小的细孔后,先抽出其中的真酒,再输入其他价格便宜的酒液,并用瓷粉将针孔堵上贴回标签,然后冒充正品的茅台酒。
0.2毫米是一个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大致相当于两根头发丝的粗细。造假团伙 “头发丝里做道场“,可谓煞费苦心。有网友质疑,造假者为何要取出真酒?这是因为造假者会拿真酒作为造假时所用基酒,与其他廉价酒液勾兑,让其口感更接近于原酒。
近年来,此类仿冒假冒茅台案频发。据淄博日报报道,2018年,贵州贵安新区警方破获的一起假冒茅台案件中,造假团伙买来茅台酒,用注射器抽出真的茅台酒后,以1:20的比例与金质习酒勾兑,也即3瓶真茅台“勾兑“出60瓶假茅台。在电商平台上,一瓶金质习酒500ML价格为400元,也是中高档白酒。可见,该造假团伙为了口感上以假乱真,不惜工本。
除了真酒与假酒勾兑,造假团伙在造假技术投入上也在迭代。据北京商报报道,2019年,湖北省警方破获一起特大生产销售假茅台酒案,现场查扣假冒飞天茅台白酒1349瓶,涉案金额近千万元。据造假者杜某交代,他早期制售的假茅台口感和品相都不太好,经销商退货索赔的情况时有发生。2018年,杜某从贵州买来每斤50元的散装白酒,通过分装到高仿茅台酒瓶内,再贴上高仿商标、防伪芯片。购进1100斤酒,花了5.5万元,而购买假冒包装的钱则高达10.5万元。
在仿制茅台酒过程中,分装、贴标都很简单,最难的是系飘带和装防伪芯片,这两道工序都需要专门技术人员操作。杜某专门从贵州雇请技术员,制假团伙在完成基础工序后,技术员就到现场操作关键工序——系飘带和装防伪芯片,1000多瓶酒只需两天完成,报酬是1万元。
茅台被仿冒造假,形成规模不小的产业链,原因有三。其一,茅台具有相当的金融品属性。无论从社交还是投资角度,茅台在白酒行业没有平替品。而茅台产量有限,市场需求远大于供应,造成茅台酒一旦入市就被哄抢。一瓶1500元的飞天茅台,许多人愿意以3000元乃至更高价格购买。当商品存在巨大的利润差,且在市面上容易流通变现时,市场参与者自然会倾向于寻求获取这部分超额利润的机会,也就为仿冒者提供了“低成本、高回报”的造假诱因。
其二,茅台所用原料并不如某些人想象的那么“高端奢华”。据界面新闻2017年报道,以53度飞天茅台为例,2016年毛利润率为91.2%,则生产成本约为75元,其中原材料、人工费用分别为43.5元和22.5元。
在飞天茅台的商品介绍详情页中,明确其原料为高粱、小麦、水,这些原料,其他酱香型白酒也在使用。茅台酒厂所处的贵州仁怀市茅台镇,2019年就有1000多家酱香型厂家。
茅台也在防伪上下了不少功夫,但主要集中在包装等方面。比如今年10月,茅台宣布新防伪技术体系正式启用。在核心防伪部位即瓶口胶帽叠加使用了光学、油墨等防伪技术,取代了原有的电筒电池装置类防伪识别器。
这意味着,市面上有足够数量、口感相近的酱香酒液可选择。造假者只需获取到真品酒瓶,通过“钻孔”等手法注入相似度较高的廉价酒液,即可鱼目混珠。原料的可获取性和造假技术的简易化,无疑加剧了市场上的假冒乱象。
其三,消费者辨别难度高。由于茅台酒数量有限,售价高,相当比例的购买者目的是送礼,能够大量品尝茅台酒的消费者非富即贵。因此,普通消费者在购买时往往只能依赖于品牌信任和外观标识,购买后也很难通过简单的品尝来分辨真假、及时举报,这就让仿冒产品的售假周期得以拉长。
某种程度上,仿冒茅台,就如同仿冒各国法定货币一样,是一项暴利生意。只不过,相比于法定货币,茅台无论是在原材料的稀缺性,还是防伪技术的投入上都有相当差距。此外,仿冒法定货币是重罪,我国为此专设“伪造货币罪“,《刑法》第一百七十条规定:伪造货币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伪造货币集团的首要分子、伪造货币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而假冒茅台酒,构成销售伪劣产品罪,根据《刑法》规定,若销售假茅台的销售金额在5万元以上不满20万,通常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违法成本差异较大。因此,仿冒茅台者屡屡出现、查而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