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一个科幻小说构思,如果有人能写出来的话也许会很有趣
想到一个科幻小说题材,如果有人能写出来,应该是一部很有趣的作品。
公元24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这个时代,国界已经消失,人类活动范围拓展到了海王星轨道以内,受控核聚变成为人类的主要能源。
这个时代,家庭已经完全消失,整个社会由自由人联合体组成,性完全回归到了纯粹的个人事务层面,不再具有社会属性。三百年前吵的让人头疼的什么LGBT、什么同性婚姻、什么男权女权、什么996、什么韭菜之类的话题,全部失去了现实意义。除了少数对专门史有兴趣的人之外,多数人已经不再关注。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马斯洛前四层需求都已经得到充分满足,但第五层需求“自我实现”,如果要满足,就需要自己去奋斗去追求了。
这一天是2319年5月17日晚上22点,一个混得不怎么得意的自由人,意外发现了一个虫洞,这个虫洞可以通往三百年前的2019年。
在这个时代,所谓“混得不怎么得意”,其含义和古代大大不同,不是说吃穿有问题,不是说物质生活条件得不到满足,也不是说被人讥笑嘲讽,不受尊重,也不是得不到性、爱情和友谊——这些都是前四层的需求,早就已经被充分满足——而是,难以实现第五层“自我实现”的价值需求。
竞争在这个时代仍然处处存在,甚至是更为激烈。但竞争的目的不再是钱,而是自我实现的价值意义。比如最新一代的聚变发动机,效率可以比过去提高15%,搭配这样的发动机,从地球到土卫六的时间会大大缩短。人们甚至幻想,也许继续改造下去,靠聚变发动机也有那么一丁点可能进行恒星际旅行,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困在太阳系里。
这个时代,所有人都没有固定的职业,甚至“职业”这个词都变得生僻拗口。对古代常识了解不多的人回望历史的时候,甚至会感到奇怪——为什么古代的人要把自己的工作形式“固化”起来,形成一个叫做“职业”的枷锁?为什么不能上午干这份工作,下午换去做另外一份工作呢?而且为什么很多时候他们几年的工作过程都要被限制死固定在一个公司“上班”呢?这有什么必要呢?为什么不能上午在这个公司,下午在另外一个公司呢?
这个时代的生产方式,从宏观上看,是去中心化的。没有政府,没有企业,更没有什么总公司、分公司、县级办事处这种“中心节点”式的旧文化。整个社会就是一张大大的完全扁平化的大网,每个节点都是一个自由人。得益于几乎无限的能源和高效的信息网络,整张大网的各个节点,从宏观上看是一片不断涨落的大海——这里出现了一个高峰,一批人组织起来要搞一个工作,工作结束,高峰落下,然后其中的不同个体,又奔赴另外新形成的高峰,和另外的自由人组合。
新一代聚变发动机,就是2319年的人类社会这张自由人大网中,波峰最高的一个。因为它的伟大意义,很多人都想参与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留下自己的名字,满足自己的“自我实现”的强烈欲望。
然而,这位“混得不好”的仁兄,提交的代码再次石沉大海了。
他的大脑发出了一个指令,调用植入芯片返回了一个结果——距离他最近的一个波峰是附近的一个路面清扫工作,操作完成的预计时长大概二十分钟。就这工作现在也已经有三个人盯上了,要不赶快抓紧,这个“零门槛”的享受机会很快也没有了。
这个时候,他看到了那个虫洞,不是很显眼。但是和他想象中的虫洞差不多,发出淡蓝色的光。
……
三天之后,他发了一个消息,范围限定为熟悉的一部分人:“我发现了一个通向2019年的虫洞!千真万确!”
……
随后一段时间,这个自由人集结了一些和他一样“志同道合”——也就是一批在这个时代混的不如意的人。他们欣喜地发现,虽然自己在这个时代碌碌无为,甚至为此苦闷忧虑。但是相比于虫洞后面那个三百年前的古代社会,他们身上的现代文明知识,足以碾压后者了。
如果带着三百年的现代文明知识,以及这个时代的一点科技产品,穿越到三百年前的21世纪初,会发生什么伟大的事情?
我们不再是被时代忘记的小人物了,我们将拥有整个世界,我们可以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知识,去改造那个世界,成为那个新世界的创造者!还有什么比这更能提供“自我实现”的巨大满足感呢?
想一想就令人激动窒息。
想穿越虫洞人数越来越多,最后大概有500人左右,他们在这个世界不得志,希望在三百年前建功立业,成为救世主或者创世主。
他们要用脑中掌握的现代科学知识,去归化、拯救、启蒙三百年前的愚昧民众,一点一滴建立起现代工业体系,并逐步征服那个世界,改造那个世界,把它变成现代工业化的人类天堂。
穿越的地点,选择在了一个海岛上,三百年前的2019年,这里是中国海南省临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