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率统计已经无法真实反映中国就业的状况

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在进入工业化阶段之后必然出现和长期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面对所谓失业的考验,挑战和承受压力最大的主要是中年人,需要及时自觉地调整就业和生活的观念与方式。

失业统计或失业率统计与公告,源自西方国家。其目的可能是基于向各个市场经济主体如实反映或提告在某一个时期国家内部劳动就业以及劳动力富余的状况,以便发挥市场调节劳动资源更加合理配置的作用。

防止国家劳动年龄人口大规模失业和国家陷入长期高通胀,不只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在西方资本主义各个发达的经济体,皆属于两大宏观经济把控的重点,始于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社会大危机和长期大萧条带来的教训。(而到了19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依然普遍性陷入了长期的滞涨,畸高的通胀在不少发展中国家延续得更久,对其国民经济的打击甚至摧毁更严重)。

失业率统计必定只能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它的初期针对的也主要是制造业或劳动力密集型的服务业领域全日制工作的人群,而且是全日制工作的男性劳动力为主。因为女性在早期工业化的国家,全日制参与到社会性劳动大军的时间是在工业化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才有的事。工业化早期,女性尤其是家庭妇女,主要从事的还是家庭劳务或偶尔在外有兼职。在我们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情形大概也差不多。

但是,一个国家由市场经济开始了工业化,完全进入到了工业社会之后,很快要不了多久,工业制造业的大规模生产与就业就会出现分道扬镳的情况,即工业制造业在技术工艺装备等等不断优化升级的前提下,其产能迅速提升,而同样产能或产量所需要的劳动力(俗称蓝领工人,包括搬运工)则快速下降。无论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还是从我们中国工业化的进程看,莫不是如此。可见,这是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卡尔.马克思生活的19世纪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迥然不同,是任何人无法预知的)。

首先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具体而言大约是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劳动市场便出现了急剧的变化:知识性工作迅速增多,知识工作者迅速崛起。知识工作者和服务工作者迅速取代蓝领工人,成为发达国家劳动市场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群体,包括家庭妇女,学生和老年人、以及跨越中年的男性群体的兼职和零工就业逐渐增多。附着在体力劳动上的社会社会生产力快速下降(如果放任大量仅能提供纯体力劳动供应的存在,甚至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进步的拖累和负担,这跟非理性的意识形态主张毫无关系,无法解决其间存在的客观矛盾与冲突)。

如此以来,由于劳动就业市场快速分化,各种就业形态不只体现为劳动工时上的差别,更主要体现为各种商业雇佣或商业合作关系的复杂化及其变革,结构以及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越来越复杂,失业或失业率统计的真实性也就越来越差。

这在我们当前的中国也一样出现了劳动就业形态的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失业和失业率统计已经无法真实反映现在以及未来中国就业的状况。

尽管不少发达国家依然有这方面的统计和报告,但是其可供市场经济主体(企业以及各类公共服务机构)用于雇佣政策调整参考的价值,以及不同国家经济体之间的类比可比性已经大大下降,很大程度丧失了意义,如果不加以具体的分析和判断甚至也会产生很大的误导,不论是对于求职者还是用人单位都会有误导。

用人单位误以为失业率很高失业者很多,可就是招不到它想要的人,不知道他们到底在哪里?更不清楚求职者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求职者也容易误以为就业的渠道变得越来越狭窄,就业机会在持续地变少,所以就业就变得特别难,特别让人不适应。

其实都是经济格局和经济社会深刻变化引发了就业市场、就业生态以及就业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体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