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江苏女声,我更喜欢听苏州话而不是扬州话

【本文来自《爸妈坚决不同意我和苏北姑娘结婚怎么办?》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不是地域黑,不过可以说说童年的记忆

其他城市不清楚,

但题主所描述的情况,我选择相信,尽管极端了一些,但这个氛围能体会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还是孩童时,就被外婆(原籍宁波)提醒,不要和对面马路那块的苏北小孩去玩(儿时居住地,隔着一条马路,两边住着不同地域的人,马路北边基本都是花园洋房,新式里弄,老上海人为主,马路南边都是平房或者后来解放后新建的新工房,以苏北人居多)

我们那时区分上海人还是苏北人,主要就看口音,不会去关注淮北苏北的区别,只要口音是苏北那块的,就是苏北人,当然,有时口头上也称江北人,而且以“江北人”称呼居多,这个词,在老上海的语境里,是个相对贬义的指称,我们小孩有时吵架,如果对方是苏北口音的,就会用江北人来蔑称他

当然,这种观念到了父母这一辈,就已经淡很多了,不会特别在意这个,但也不会非常支持

我想,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于上海鸦片战争开埠后,人口的构成,主要是江浙移民为主,基于各种先天的条件和后天的机缘,逐渐在上海,形成了行业和地域捆绑的格局,当然,现在不要说上海,就是全中国也是如此,很多行业具备明显的地域特点,这个就不一一展开了,大家都知道

往往相对高端的行业,都是浙江那边尤其是宁波人把持,比如航运,百货,商贸,高级裁缝等等,比如最近大火的电视剧繁花,那个爷叔,就是宁波人,替阿宝做西装的,也是宁波红帮裁缝,那时著名的上海滩大亨虞洽卿,就是宁波人,相对偏低端的,偏体力的,偏服务的,苏北人居多,著名的扬州三把刀,厨刀,理发刀,修脚刀,后面的两把刀,就是理发修脚行业,以扬州人居多,这个在旧社会,明显就处于行业鄙视链的低端,还有人力车夫,从事者也以苏北人居多

除了江浙两省,有些特定行业,也有明显地域特色,比如解放前上海的基层警察,山东人不少,滑稽戏-查户口里面那个警察角色就是山东人设定

所以,在老一辈的上海人中,逐渐就形成了观念固化,把行业高低端,带到了地域上,本质上,这是一种行业鄙视链的延展,如果各行各业,里面各种地域的人是平均分布的,那么这种歧视就不会存在,但这个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那么到了婚配上,自然而然就会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但这一般都在上上一辈中,像楼主这个年纪,其父母这个态度这么坚决,那是不多见的,可能还和常州人口构成,移民不够多有关,地域观念还是相对封闭

另外说一句母语是沪语的人对江浙两地口音的感受,视角是男性听女性

同样是江苏女声,我更喜欢听苏州话而不是扬州话,那确实是好听,但苏州男性说苏州话,豪气就差了那么一点,这方面可以参考一种苏州特有的曲艺,评弹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