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对整个农村经济的影响的讨论,要跳开只在粮食增长中的作用方面

【本文由“竹林青青~”推荐,来自《合川老农民:靠技术手段否定家庭联产承包制,我只能说美国学者太呆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老农,我觉得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对整个农村经济的影响的讨论,要跳开只在粮食增长中的作用方面。作为农村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家庭联产承包最重要的作用是把农民从集体劳动中转移到个体劳动中。农民有了按自己愿望组织经济活动的权利。如果仅从粮食增长的角度来讲,那么我们打开咱们国家的粮食增长统计年谱,你就会发现确实在家庭联产承包以后并没有出现飞跃式的发展。不信请看文章后的数据,你能从增长率上看出哪年是实现联产承包的时间点吗?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个人的努力,我们从体制上把他们从土地的束缚走出来,有的家庭成员可以去从事农业生产。有的成员就可以从事更多的养殖和砖窑、劳务。我们看《平凡的世界》就看到这一点,孙少安开砖窑和田海民养鱼的历史背景都是这一时期。这才是八十年代农村经济形势好转的原因之一,重要的,也仅仅是之一。

1970年     23996     12.08%

1971年     25014      4.07%

1972年     24048     -4.02%

1973年     26494      9.23%

1974年     27527      3.75%

1975年     28452      3.25%

1976年     28631      0.63%

1977年     28273     -1.27%

1978年     30477      7.23%

1979年     33212      8.23%

1980年     32056     -3.61%

1981年     32502      1.37%

1982年     35450      8.32%

1983年     38728      8.46%

1984年     40731      4.92%

1985年     37911     -7.44%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3
最热 最早 最新

  • 就粮食产量来说,1980-1984年的平均增长率为4.17%,很漂亮的数据,看起来似乎包产到户起了作用,但是之后包产到户的神力就一下子消散如烟了,1985-1989平均增长率就暴跌到0.01%,几乎是没有增长,之后虽然增长率起起落落,但都是在1.9%以下,2000-2004年则再次回落到0.61%的低点,即使是比较好的2010-2014时期也只有2.72%。集体化27年间(1953-1979)总的平均增长率为2.64%,而包产到户35年间(1980-2014)总的平均增长率只有1.74%,明显的低于集体化时期。而这还是在农业技术如化肥、农药、育种取得突飞猛进的基础上的。
  • 联产承包制以后,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解决了农村绝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很多人从体制和机制上分析,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弊端,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等。其实在当时的时间节点,科技居功至伟。国家引进了几个大的石化项目,化肥,化纤得以在农业上广泛运用,杂交种子大力推广,粮食产量就算农村进行集体生产也会上一个新台阶。七十年代末期,我家农村几乎没有化肥,都是人畜肥料,还极期有限。如果遇到寒潮,一个生产队几万斤种子都烂在田里,有了地膜以后才解决。耕种收割几乎都是人力畜力。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     通过文艺作品来研究历史,帖主不是首创。在此领域开山鼻祖应该是尊敬的相声演员苏文茂先生。他不是日本人,苏文茂是其大名,后面加先生二字,表达了我们对他的敬仰。他与朱相臣先生和说的歪批三国,论证了帖主的疑惑。嗯!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