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为什么会成为全球风暴中心?

1

美国的文化之本

上一讲的《美国地缘简史——从清教徒到世界的统治者》,讲述的是美国这个年轻的国家,是怎么只用了几百年的时间,就在一片全新大陆上建起了一个全球性帝国。

1775年爆发的美国独立战争,并不是美国的起点。这场战争更应该被理解为美国的18岁成人礼。对于一个人来说,他的绝大多数成就都是在18岁以后取得的,而决定其成人后能取得多大成就的特质,又大多形成于18岁以前。

美国这个国家的起点可以追溯到那艘大家都听说过的移民船“五月花”上。1620年11月,这艘移民船在后来美国马萨诸塞州东南的鳕鱼角靠岸。登陆之前,船上的41名成年男子共同签署了一份被后世称为《五月花号公约》的协议。协议的核心内容在于议定未来的殖民地将是一个自治社会。维系这个社会运转的法律,将服务于殖民地的公众利益。

如果不是在公约开头依例表示了对当时的英王詹姆斯一世的忠顺,你甚至可以视之为一份独立宣言。一个半世纪之后,当决心脱离英国统治的美国精英们开始草拟《独立宣言》和宪法时,其核心精神便是源出于这份公约。正因为如此,《五月花公约》及以马萨诸塞州为核心的新英格兰地区,被视为美国精神和美国的起点。

然而事实上,五月花号移民并非第一批抵达北美的英国殖民者。1607年,为向北美移民而特许成立的弗吉尼亚公司,向美国南部弗吉尼亚州的切萨皮克湾输送了第一批移民。这批移民草创的詹姆斯敦殖民地,才是英国在北美建立的第一个殖民地。

詹姆斯敦之所以未能成为美国地缘起点,还得从16世纪席卷欧洲的宗教改革说起。这场改革将整个西欧天主教世界一分为二,那些不愿意再受罗马教廷束缚的国家和民众转而接受了新教信仰。这其中就包括英国。

虽然加入了这场脱离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英国的做法却与许多新教国家不太相同。解除罗马教廷对自己的束缚,是政治家和普通民众参与这场宗教改革的共同诉求。不过对于君主来说,教会的存在并非一无是处。如果能够像东正教那样,将神权置于君权之下,那么教会就能够成为君主用来稳定社会的利器,而这正是英国君主所希望达到的状态。

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在法律上将国王定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拥有任命教会各级神职乃至修定教义的权力,由此也形成了新教最初三大主流教派中的“安立甘宗”,安立甘宗也因此成为了英国国教。只不过在另两个主流教派路德宗和加尔文宗的信徒看来,安立甘宗这种仍然保留完整教会体系的做法,本身就违背了这场宗教改革将与上帝交流的权力回归个人的初衷。

在英国反对不彻底改革的主要是加尔文宗的信徒。由于认定自己是在帮助英国教会清除天主教的旧制,这些自视更为纯洁的新教徒会称自己是“清教徒”。

与其说清教是一种信仰倒不如说是一种态度。只是无论什么样的人类群体,都免不了再次细分为温和与激进的派别,清教徒也是如此。温和派认为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就可,但可以接受君主对教会的统治;独立派则认定教会必须是独立和分散的,甚至君主制也应该被共和制所取得。

显然独立派清教徒的理念难以在英国本土得到支持,于是部分清教徒们最终将视线投向了北美新大陆。五月花号上的移民虽然并不全是清教徒,但公约和殖民地的确是按照清教徒原则拟定和建立的。有了这个支点后,越来越多的清教徒开始有组织的向以普利茅斯殖民地为中心的区域移民,并最终形成了包含了缅因州、佛蒙特州、新罕布什尔州、马萨诸塞州,罗得岛州、康涅狄格州六州之地的“新英格兰”地区。

如果一个前往美国旅行者,想感受下最原教旨主义的美国,那么他肯定应该去以波士顿为中心的新英格兰地区。

500

相反,以詹姆斯敦殖民地为起点扩张而成的弗吉尼亚州就是另一种情况了。詹姆斯敦(Jamestown)是用当时的英王詹姆斯三世之名命名的,弗吉尼亚(Virginia)的原意则是“童贞女王之地”,为的是纪念终身未嫁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仅从这两个地名你就能感受到,南方殖民地对君主制的态度。

美国的这种南北区别,甚至在殖民时代之初就已经划分。1624年,英国对北美殖民地重新做过一个分割,将北纬40度线以南的土地定性为“皇家殖民地”,以北则交给清教徒主导的“新英格兰理事会”打理。这两种取向,使得那些对君主制无感的移民,会向新英格兰地区汇集,而那些更原意复制英国乡村生活的移民,则会选择弗吉尼亚地区。并以此为中心生成了在南北战争中,归于南方阵营的:弗吉尼亚、北卡罗莱纳、南卡罗亚纳、乔治亚等州。

500

对于欧洲人在全球的扩张行为,我们一般会称之为“殖民”。诚然无论基于何总目的,扩张行为都会伴随着人口的迁徙。然而在大航海时代开启之后,绝大多数前往海外的欧洲人,是抱着发财之后再回到欧洲的想法。几乎只有移居北美的清教徒,属于完全切断退路的移民。在清教徒看来,这是上帝赐给他们的天选之地,可以帮助他们完成建立一个新世界的梦想。

基于这一历史,当那些生活在英国北美殖民地上的移民,希望建立独立国家时,你很容易感觉到清教徒的理念、创业史会更适合成为美国历史与精神的源头。之后南北战争的结果,更是印证了新英格兰地区在建立一个独立新世界时的优势。

人有性格,国家和文明也有性格。从这个角度说,第一讲《江山社稷——揭秘中国文明的成长密码》的意义在于剖析出对“社稷”重视形成了中国文明的基础性格。只不过这个社稷在农业时代表现为“耕地和粮食”,工业社会表现为“工厂和产品”;通过第二讲《美国地缘简史——从清教徒到世界的统治者》复盘美国历史,则会意识到美国文化最核心的内核是——有信心依照自己的理念建立一个新世界。

这一文化内核体现在技术层面会表现为“创新精神”,使得美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当下仍在持续的信息革命,更让美国成为了全球创新中心。同时在政治上则体现为,美国人会视自己为历史终结者,希望按照自己的理念重塑全球政治生态,特别是输出自己的价值观。

2

为什么这次要讲中东

当下世界的核心矛盾是中美之争,已经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事实了。中国人社稷为本的思维,以及美国人的创新精神,都帮助各自的国家走上了世界中心。从美国的角度思考,当下最要紧的是如何在中国之外,再造一条产业链保证自己的金字塔统治结构的稳定;而从中国的角度来说,保持持续竞争力关键则是如何向对手学习,成为全球另一个创新中心。

回顾人类历史我们会发现,政治博弈固然吸引眼球,但人类的生存下限却是由一次次的技术进步提升的。而在科学革命帮助人类打通任督二脉之后,人类终于找到了加速技术革命的密钥。

前天的直播我曾经半开玩笑的说到,文科生的使命应该是服务于理科生。如果正式表述的话,这句话应该是“社会科学的使命应该是服务于自然科学,营造有利于自然科学创新的环境”。就像我写《地图里的人类史》,剖析出人类社会在过往300万年时间中,所遇到的40多个节点,便是希望大家更关注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当下的中美之争很大程度体现在高科技之争。从为人类创造更多新技术的角度来说,这种竞争并不是坏事。带来的影响将是我们将越来越快的看到革命性新技术的诞生。至于说作为追赶者的中国,需要改进什么包括向对手学习什么,才能成为全球另一个创新中心,以后我们可以专题讨论下。

这次之所以讲中东,主要是因为相比技术对人的影响,大多数人始终更容易被那些摆在台面上的战争和政治博弈改变世界感兴趣,无论是看客还是身处其中者。伊朗昨天发生的自1979年革命以来,最严重的恐怖袭击就是一例;仍在持续的加沙战争同样是一例。

世界可以从很多角度去看,单纯从地缘政治角度去剖析世界的走向同样重要。就像我的第一本书《谁在世界中心》就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地缘政治类书籍一样。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东这个全球地缘政治博弈的焦点地区,还会持续动乱下去。虽然这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大有可能为人类整体的技术进步作出贡献,但作为风暴中心却有着极强的风向标作用。

如果特别想了解世界在未来30年的走向,那这块兵家必争之地的情况还是很有必要了解的。考虑到直播时拿地图不太方便,要是大家对这块内容感兴趣,可以先就着下面这两张地图,预习下中东各国的位置及地理特点。

500

500

500

 -The End

文章首发:公众号——地缘看世界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