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不同寻常?

​1993年夏天,美国《外交》季刊发表了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的文章《文明的冲突》,其主要意思是说在华约垮台、苏联瓦解、两大阵营的对抗(也就是冷战)消失以后,国际舞台上的冲突将不再以意识形态为界限展开,而主要以不同文明之间的斗争的形式展开。亨廷顿把世界划分为七八种文明,分别是:(一)西方即基督教文明、(二)儒教主要是中国文明、(三)日本文明、(四)伊斯兰文明、(五)印度教文明、(六)斯拉夫即东正教文明、(七)拉丁美洲文明,加上还有可能的(八)非洲文明。

500

恰逢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之际,解读中国工作室策划制作了《文明之约》系列视频,邀请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们畅谈自己对文明对话、文明冲突以及文明优越论等概念的理解。

​要和平还是冲突?

500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我们的影响是很大的“

来自以色列海法大学的教授Sammy Smooha谈到了巴以冲突的问题。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都声称拥有争议领土。这也涉及一场民族冲突,巴勒斯坦和犹太两个民族的独立运动使得两个民族在同一领土上主张自主权,这使冲突变得非常棘手。

文明孰优孰劣?

500

在20世纪西方帝国主义的扩张和殖民统治的背景下,不少陈旧的观点认为文明有优劣之分。人类自古以来的各大宗教,各大思想体系,都不但把自己的价值看成是普世性的,而且都预设人性有统一的价值标准。但如果文明之间只剩下相互的博弈或者是较劲时,和平的对话与合作就难以实现。

“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如果人类文明变得只有一个色调、一个模式了,那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也太无趣了!”

站在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的讲台上,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呼吁各文明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承认每个文明的不同特点。

唯有交流互鉴才能共赢

500

中国立身于自己的文明,同时作为亚洲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积极地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过去5年间,习近平主席出访50多个国家,在世界五大洲留下了探索文明交流互鉴的思考和身影。他多次指出应促进亚洲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国际社会获得热议和认可。

在我们的采访中,剑桥大学方德万教授和柏林自由大学阿尔穆特-芭芭拉.伦格尔都认为不同文明之间应该相互交流借鉴,关注更多全球范围内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普遍性问题,谋求符合不同文明共同利益的合作对话。

5月15日,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本次大会,聚焦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的主题,旨在传承弘扬亚洲和世界各国璀璨辉煌的文明成果,搭建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的平台,增强亚洲文化自信,促进亚洲协作互信,凝聚亚洲发展共识,激发亚洲创新活力,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参考文章:

《共绘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画卷—写在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五周年之际》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寻求共同发展》—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 徐贻聪

《数量优势下的恐惧—评亨廷顿第三篇关于文明冲突论的文章》— 李慎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