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荷战争史警示:经商需备剑

1651年10月,英格兰共和国的护国公克伦威尔,那个曾经砍下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头颅的贵族,发布了一项名为《航海条例》的政策,这让对岸的荷兰人陷入了疯狂。

荷兰人为什么会如此愤怒呢?因为英国人决定不再脸红,直接掠夺他们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荷兰人的财富。荷兰人的反应先是惊讶,接着就愤怒起来。

那么,《航海条例》到底包含了什么内容,让荷兰人如此怒不可遏呢?

500

英国和英国海外殖民地的货物只能用英国船只运输,其他国家的产品卖往英国属地时需要经过英国本土中转,不能直接销售到英国的海外市场。

这就像国内黑社会强迫建筑工地从他们的采砂场购买沙子和使用他们控制的车队一样,谁不服就堵工地门或打砸抢。

英国人出这个黑招是因为在正常贸易中竞争不过荷兰人,所以就直接抢劫。盎克鲁萨克逊人从不做公平竞争,他们靠搞黑社会起家。

早年,英国是一个又穷又偏僻的小岛,为了筹集战争经费,他们把伦敦的金融权让渡给了意大利的银行家,贸易权授予了汉萨同盟。

当这些人使英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起来并赚了大钱后,英国人就开始眼红,自己成立了英格兰冒险公会,赶走了意大利银行家,并取消了对汉萨同盟的优待。

500

在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统治初期,英国开始展现出其无礼和霸道的一面。在1559年,他们没收了汉萨同盟在伦敦的斯塔尔会馆,并将从伦敦到安特卫普的羊毛贸易据为己有,以此获取了第一桶金。

葡萄牙人绕过好望角找到了新的到亚洲的贸易路线,西班牙人发现了新大陆并赚得盆满钵满,这让英国人嫉妒得发狂。

英国女王直接投资给海盗德雷克,让他放手去抢,全心全意地做起了没本钱的买卖。英国人的早期奋斗史可以说是一部黑社会的发家史。

尽管英国人在1600年建立了东印度公司并开始了殖民全球的时代,但他们并不是做生意的好手。他们所做的正儿八经的生意都获利微薄,这是因为他们崛起得太晚,好地方都被葡萄牙和西班牙抢占了,做生意又遇到了荷兰人的激烈竞争。

要知道,荷兰人才是真正的经商天才。他们发明了现代银行、期货市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票市场等所有资本主义制度的商业基石。

英格兰人要想和荷兰人比做生意,那还不如直接找块豆腐把自己撞死。

荷兰人在17世纪成为海上马车夫,拥有大量商船,贸易路线遍布全球,甚至在1656年到达了北京。这使得英国人羡慕不已,因为英国虽然生产优质的呢绒,但由于缺乏印染技术,只能作为荷兰的原料供应商。

此外,英国的北海渔业资源丰富,但由于捕捞成本过高,英国人不得不从荷兰购买海产品。这些因素使得英国人对荷兰产生了敌意,他们试图通过《航海条例》来排斥荷兰人。

然而,历史告诉我们,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双方的贸易脱钩,甚至引发冲突。

英国人决心以武力夺回商业霸权,并在颁布《航海条例》后不久就开始主动挑衅,要求荷兰船只在遇到英国船只时必须降旗致敬,否则就会受到攻击。

这无疑是一种挑衅行为。在1652年5月,英国海军将领罗伯特·布莱克率领二十多艘舰船在多佛尔海峡巡逻,与荷兰海军上将特罗姆普率领的四十二艘商船护航的军舰不期而遇。

布莱克要求荷兰海军降下军旗,向英国国旗致敬,这等于是要求对方低头认输。荷兰人当然不会接受这种要求,于是战争爆发了。

荷兰是一个民主共和制国家,政府由代议制产生,商业资本是国家的主要支柱。

而英国此时是一个专制社会,克伦威尔推翻了英国皇权制度后,也和被他处死的查理一世一样,解散了英国议会,实行了个人独裁统治。

荷兰的对外政策是低调行事,为了促进海外贸易,荷兰尽可能地避免冲突,保持欧洲政治争端中的中立。英国则是一个麻烦制造者,频繁卷入欧洲政治争端,一会儿与西班牙开战,一会儿与法国交恶。

因此,英国的工商业为什么比不过荷兰?因为英国大部分资源都用在了军事上,而荷兰则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商业发展。

这导致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尽管荷兰是当时世界上造船能力最强的国家,但其军舰普遍比英国的小,火炮数量也比英国少。

荷兰大部分商船都是无武装的,这样可以节省成本,而英国商船和战舰之间的区别不大,因为英国需要应对各种敌人。

此外,荷兰人严格遵守中立原则,很少参与欧洲王公的混战,所以他们的战术水平不如英国。英国海军将领罗伯特·布莱克发明了线性战列队形,被称为海上排队枪毙,并使用了旗语信号,这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

因此,尽管荷兰的船只吨位总数世界第一,但还是被规模较小的英国海军击败。英国虽然商业能力不强,但打仗却非常厉害。

英国海军将舰队分为红、白、蓝三支,并发布了第一个海军纪律命令,所有舰长必须严格遵守舰队统帅的旗语命令,否则将被送上军事法庭。

这比荷兰各自为战的舰队高出一个层次,因此英国成功控制了制海权,将荷兰船队封锁在港口,导致荷兰经济陷入绝境。

荷兰只能妥协,于1654年4月签订了《威斯敏斯特和约》,承认英国在东印度群岛与自己同等的贸易权,支付了27万英镑的赔款,同意在英国海域向英国船只敬礼,并割让了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岛。

500

荷兰人在第一次英荷战争中尝到了失败的苦果,他们意识到,再精妙的商业策略也无法抵挡地痞无赖的暴力威胁。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他们开始努力奋斗,同时还有一个天才的出现——米歇尔·阿德里安松·德·勒伊特,他是欧洲风帆时代唯一能与英国的德雷克和纳尔逊相提并论的海军统帅,为荷兰人带来了复仇的希望。

荷兰海军在德·勒伊特的领导下进行了一次重大的变革,他认识到海军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制海权,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护航和防守港口。

他借鉴了英国的先进军事思想,深刻理解了大炮巨舰加线列战术是海上唯一制胜的法宝。同时,他还加强了荷兰海军的战术纪律,并发展了自己的旗语系统,使荷兰海军具备了和英国人一较高下的能力。

然而,克伦威尔死后不久,英国王室再次复辟,查理二世登上了王位。由于国内的长期内乱和对外征战,英国的负债已经高达一百二十五万英镑。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富饶的荷兰,颁布了更为苛刻的《航海条例》并开始对荷兰的海外殖民地进行攻击。

于是,第二次英荷战争爆发了。 在经过了敦刻尔克海峡战役、古德温战役、圣詹姆斯日之战和“霍尔姆斯篝火”事件后,荷兰人逐渐占据了上风。

1667年6月19日,德·勒伊特创造了一个军事史上的奇迹。他率领荷兰舰队出人意料地驶入泰晤士河,袭击了希尔内炮台,然后又突然闯入达查塔姆船坞。

当时,英国在此停泊了十八艘巨舰,每艘都在千吨以上。荷兰舰队打哑了岸上的炮台,登陆部队拆除了河上的障碍,纵火船烧毁了英国的六艘巨舰。

英国海军将领乔治·蒙克的旗舰皇家查理号也被荷兰人趁乱掠走。这一天是荷兰海军史上最辉煌的一天。 1667年7月,无力再战的英国人被迫同意和荷兰签订了《布雷达和约》。

根据和约,英国放宽了《航海条例》,放弃了在荷属东印度群岛方面的权益,并归还了在战争中抢占的荷属南美洲的苏里南。

荷兰在第二次英荷战争后,被迫将哈得逊流域和新阿姆斯特丹割让给英国,并承认西印度群岛为英国的势力范围。荷兰人并未采取进一步的军事行动,而是急于恢复正常贸易,尤其是与英国的往来。

由于荷兰的民主政治,商人集团对军事将领和军人有着天然的警惕,他们不愿意军队拥有过多的权力。荷兰领袖约翰·德·维特为了讨好商人集团,单方面进行了裁军,消减国家开支,防止军人势力坐大。

然而,英国人并非善茬,他们撕毁协议,与法国结盟,共同进攻荷兰。荷兰政府内外交困,缺乏强有力的统治者。最终,荷兰的新执政威廉三世被拥立为荷兰的新执政,他拒绝了白金汉公爵的诱惑,下令掘开海堤,放水淹毁了自己的国家,阻止了法军的入侵,并击败了英法海军舰队,阻止了他们从海上登陆。

威廉三世走上了复辟王权的道路,与英国结盟,同法国对抗,最终成为英国国王。第三次英荷战争重创了荷兰,让荷兰彻底失去了制海权,影响了荷兰的对外贸易,从此以后,荷兰就沦为了二流国家,迅速地走向衰落。

历史上最早的民主政体之一,荷兰联省共和国,已经消失在了时间的长河中。今天的荷兰王国,是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重建的,与那个曾经称霸四大洋、纵横欧洲的海上马车夫,已经是往事如烟。

荷兰的兴衰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无论其商业如何辉煌,最后也只是短暂的繁荣。

相反,英国的成功则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如果在军事上足够强大,即使在经济上暂时落后,也可以凭借武力改变商业规则,最终还是可以逆风翻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