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雯娜:德国人认知中国困难在于,亲美媒体影响力太大,文化历史与制度差别较多

来源:德国在华女孩@海雯娜

在前年的某个时候我注意到了一件事情:我的推特账号不再涨粉丝了。

搜索我的名字也找不到我。我觉得我被推特限制访问了。即使推特换了马斯克做老板以后这个状况也没有改变。我无法确定这是否跟我从中国访问推特有关。

因此我推特上停更了很久。

但这两年我注意到了西方社会的一些变化让我重新思考我在网络社会中的位置。

我发现西方媒体特别是德国媒体的影响力在断崖式的下滑。尤其是俄乌战争和哈马斯以色列冲突发生后,任何再“黑中国”的报道基本上会遭到多数的德国民众的反感。

民众们厌恶政客和媒体把德国搞的一团糟的情况下,还对遥远的中国各种冷嘲热讽。

最近德国国家媒体和主流媒体对中国圣诞节的报道尤其说明了这一变化。

昨天和前天的德国媒体都以“中国禁止圣诞节为标题”来恶评中国政府。

这些文稿都是一个人写的:同一套叙述方式,同样的案例。

巧合的是这三个案例我都知道:一个是深圳小区的号召不过圣诞节的倡议书,一个是来自某社团的类似倡议书,另一个是社会组织和媒体把“不过圣诞节同纪念长津湖战役相关连”。这三个案例被用来证明中国民众被政府动员起来,反对和禁止圣诞节。

考虑到我的微博后台时不时有西方媒体记者找我问问题,我都有点怀疑这些新闻线索的泄露是不是有我的无意的“功劳”在里面(希望没有)。

这些新闻遭到了德国民众的大量声讨。

有人认为破坏这些文化传统,是绿党人干的事儿。有人说仅凭借三个社会团体的声明就说这是中国政府禁止过圣诞节,这种构陷太拙劣。在中国体验圣诞节的德国人也站出来指出这类报道偏见不实。

我其实根本不关注不想过圣诞节的中国网友心里是怎么想的,基于什么理由。但是我知道,西方反华媒体的进攻方向在哪里。

这个进攻方向扭曲事实,这个进攻方向把中国塑造成一个保守的、不愿意同西方和睦相处的国家,同时充满仇西方思想的中国国民。

因此,那些鼓动仇恨西方整体(鄙视人民、特有历史文化和信仰),而不是就西方错误政策进行平衡、合理的批判的思潮,实际上会恶化中国自身的处境。它与西方媒体努力描述中国的愿景是一致的,有一种像圈套一样的感觉。

我对德国民众鉴别真相的能力和整体道德水平有一定的信息。我知道我的国家的人的思想和教育水平,它远不是一些人说的那样低劣。

最近一段时间,德国民众产生了对中国更加客观和理智的知觉,这源自于西方媒体在俄乌战争和以色列哈马斯冲突中的信用毁坏。

德国人认知中国的困难在于:亲美媒体在德国的影响力太大,文化历史与制度同中国差别较多,而接触中国的语言和地理障碍太多。

这些正在发生的事情和演变的过程,印证了我所坚持的立场的合理性:

包容和多样化的中国社会,有助于破解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污蔑,从而动摇他们在西方社会内部洗脑我国民众的能力。而单一和排斥的中国社会氛围,则是西方媒体和反华力量想要看到的。

开放的中国社会可以让更多德国人看到真实的中国,从而帮助更多人进一步远离充满仇恨和偏见的政治媒体。比如在上海体验到了中国圣诞节氛围的德国人,就反对这种偏见。当这类人士数量足够了,就足以鼓励更多人站出来说出真相,而不是在畏惧下噤声。

我并不需要在推特或者Instagram愤怒地去“战斗”(这更有可能吓跑普通人),我只需要记录和传播我在中国真实的经历即可。这种经历,不管是愉快还是被一些人攻击后的不愉快,都是真实的一部分。这些真实就是说服力,它能够使得那些跟我一样在中国遭遇各种事情的德国人信任我。

拥有真实的人,即拥有叙事的权威,它与利益、名誉和现实影响都是紧密连接一体的。

基于这种对“真实”的理解,我明知道一些言论对我的微博环境没什么好处,也会讲出来。我的团队和认识的记者经常建议我说什么不说什么,我也经常坚持自己的不听他们的。

我自认为自己不是傻子,我有我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方式。

我还理解,针对我的恶评和误解,终将停留在网络上一瞬间,并且不会穿透到任何我能发挥现实影响和利益的领域里。

因此网友现在看不到我在推特上“战斗”的痕迹。有人骂我懦弱了,但是我觉得认识到了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我的推特现在只记录我的快乐和沮丧的中国生活。(很可惜它被限流了)

我作为一个人的立场从来都是始终如一并且简单的:我寻求一个让我生活的更开心、更和平、更少欺骗的环境。

这个环境在两年前在德国,因为我生活在德国,现在在中国因为我生活在中国。

最后让大家看看我最近的一个推特。看看能够找到多少有趣的细节?

500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