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见的未来,中国社会也会呈现相对保守化的局面,这是全球性的现实情况所决定的

在世界范围来看,当下的社会依然是一个父权制社会。在这种社会形态下,女性的就业机会和群体意识,更多是受社会发展的整体程度影响的。简单一点来说,就是社会经济的增速快,提供的就业岗位多,则女性进入职场的就多,反之就少,回归家庭也就成为一股潮流。

以经济而言,欧美的社会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是很多的。大体上,即便在经济增速较快的阶段,女性所能获得的岗位也大都具有零散、边缘性和低收入的特征。也就是说,这类工作的稳定性不足,且收入不高,一旦遇到大规模的经济问题,很容易造成群体性失业。

之所以女性在工作方面会受到这种影响,本身也还是受生理和观念共同影响的。即便一个社会对于女性的就业没有任何歧视,但在当代社会,一个女性从生育到休完产假也要一年多时间,当她重新回归职场的时候职业发展的连续性肯定是会受到影响的。如果生多个孩子,这个影响也就更大。这也导致很多女性即便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但只要生育,收入和职位也还是会差于同水平的男性。

体现在社会思潮的变化上,就是经济增速高的时候,社会思潮偏激进,而经济增速停滞乃至衰退的时候,社会思潮就趋于保守。如纳粹德国,甚至会强行让女性回归家庭。这一点甚至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都不大。

所以,女权——这里指的是推进男女社会平等的那种真女权——的活跃,与经济发展的快慢常呈现周期性的特点。在这方面,类似tradwife(传统妻子)这种保守,也不是什么传入不传入的问题——忽略保守主义的物质基础,而纯粹谈思潮的影响,就属于舍本而逐末了。

有些人拿之前经济增速较高的时期男性一人养全家来论证这种模式不可能,也纯粹是颠倒了因果。因为经济增速较高的阶段,只是提供了这么一种一人养全家的可能,而不是人人都做这样的选择。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戈尔丁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研究,就是关于女性就业的内容。在她的研究里,她发现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在二战后到90年代前这段时间一直处于上升阶段:

500

这一时期最典型的特征是,随着工业化逐渐完成,社会进入了后工业阶段,第三产业发展,加上教育等的普及,这为大量的女性提供了就业机会,也带动了劳动参与率的上升。体现在社会思潮上而言,那些被人怀念的“一人养全家”的黄金年代,恰恰是女权主义崛起的年代——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女性有了就业机会,有了独立的经济权,才可以谈女权。

至于国内,虽然没有tradwife,但是社会的保守趋势也是明显的。体现在择偶观上,之前我关注的一位博主曾经转发过一个博文,大意是说70后、80后成长中流行的青春文学中,感情往往是充满了叛逆与挑战的,男女的行为模式一般是反主流的,但是到了90后、00后成长的年代,流行文学作品中的感情,“门当户对”越来越普遍,男女双方极为看重家世、出身、外貌、财富等等标准。在这些流行作品中,男女主或者一方非富即贵(或者是神仙之类),或者双方都是如此,“凡人之爱”、“叛逆之爱”几乎已经消失。

至于国内,虽然没有tradwife,但是社会的保守趋势也是明显的。体现在择偶观上,之前我关注的一位博主曾经转发过一个博文,大意是说70后、80后成长中流行的青春文学中,感情往往是充满了叛逆与挑战的,男女的行为模式一般是反主流的,但是到了90后、00后成长的年代,流行文学作品中的感情,“门当户对”越来越普遍,男女双方极为看重家世、出身、外貌、财富等等标准。在这些流行作品中,男女主或者一方非富即贵(或者是神仙之类),或者双方都是如此,“凡人之爱”、“叛逆之爱”几乎已经消失。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流行艺术必然是需要基于某种普遍性的社会观念才可能出现。那么对于当下这种流行艺术作品而言,可以看出来女性“依附性”的诉求正变得越来越普遍。虽然这种诉求与tradwife有一定区别,但性质上还是想有很多相同之处的。无论如何,当下的流行艺术中至少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独立女性”(这里说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女性”)的人设不吃香了。

而这里还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千万不要将tradwife的理念认为是“傻”。就以我们隔壁的日本来说,众所周知,大多数的日本女性在婚后都是不工作的。这看似是对男性的依附,丧失了独立性,但另一方面也通过让渡一部分独立性,获得了男性的庇护。相当多的家庭妇女因为掌握了家里的资金支配权,以及对家庭生活更为熟悉,在家庭内反而有更大的自主权。

在可见的未来,中国社会也会呈现相对保守化的局面,这是全球性的现实情况所决定的。但同时也如前面所说,欧美有自己的保守主义传统,其保守主义进程并未被现代化而打断,而中国因为近现代激烈的现代化,并未形成系统性、成规模的保守主义思潮,今天我们讲的“保守”更多是一种激进中的保守。因此,tradwife或许会对中国的保守观念有一定影响,但交集也并不会太大。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