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把握处理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温差?
也许,除了印度之外,全世界主要经济体都面临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的温差。微观感受比宏观数据差得多。
1
今年中央经济会议的新闻稿中有这样一句话:
全面贯彻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注意把握和处理好速度与质量、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今年7月,国家统计局发言人也表示,要正确认识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
今年中国经济并不太好,信心严重不足,消费者信心指数萎靡不振,远低于2021年水平,居民净存款火箭式上升。但宏观数据似乎也没那么差,GDP增速全年完成年初的5%目标毫无问题,估计能到5.2-5.3%,失业率回到5.0%,工业增加值,发电量数据增速都过得去,贸易顺差比疫情之前几乎翻了一番。
但微观感受完全不是这样,很多朋友身边的感受都不好。因为大家的微观感受不好,对宏观数据冷嘲热讽,觉得数据都是假的,这个也正常。宏观数据,有些是汇总,比如发电量;有些是估算,比如GDP就是个估算数据。而且,确确实实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的差距很大。
中国对微观感受上的三方调查数据不多,消费者信心指数勉强算一个,微观感受都是靠“身边经济学”。美国这方面的数据就更完备一些。
2
大家应该都知道,今年美国宏观数据非常好,GDP增速在发达国家中一枝独秀。2024年三季度年化GDP增速5.2%,亮瞎无数人的眼睛。网络上也有无数“看看人家美国经济”的声音。
美国经济数字确实不错。但如果我们去看政治领域,却发现拜登的连任岌岌可危,支持率屡创新低。而且主要原因是美国人对拜登的经济政策不满意。这就奇了怪了?美国经济不是很好吗?
拜登上任1065天的支持率,创下了二战以来历任总统的最低纪录。比当年的特朗普还低。从高于50%一路下跌到38.8%。
美国媒体也有类似报道:
原因很简单,美国也出现了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美国媒体,对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不一致这方面的报道,也是连篇累牍。
这篇是今年7月ABC的:题目是《拜登称经济表现良好。但很多支持他选民都不相信他。》
这一篇是2023年12月CNN的《经济担忧触动了许多美国人的心》
这篇是纽约时报的11月的,题目是《即使大多数支持拜登的选民也看不到繁荣的经济》
在纽约时报对六个摇摆州的选民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82%的选民认为经济只是“勉强凑合(Only Fair)”或“糟糕的(Poor)”。即使在2020年投票支持拜登的人群中,也有高达62% 的选民认为经济只是“勉强凑合(Only Fair)”或“糟糕的(Poor)”(相比之下,投票支持唐纳德·J·特朗普的选民的这一比例为 97%)。
在2020年支持拜登的选民中,29岁以下的年轻人,有89%认为经济糟糕或勉强凑合。30-44岁的中年人,有80%认为经济糟糕或勉强凑合。
Blueprint/YouGov 民意调查中显示只有 38% 的美国人表示相信官方统计数据,而 62% 的人不相信。
亲共和党的FOX的调查更加对拜登冷嘲热讽。对美国现状不满的人,从2021年4月的53%,上升到68%,而民主党成员中不满的人,从20%上升到47%。91%的共和党人和61%的民主党人认为经济现在很糟糕。
中国和美国都有消费者信心指数和PMI,可以对比看一下:
中美的消费者信心指数都远低于疫情前。中国(红线)从2021年的120左右,下跌到目前的87。美国(蓝线)从疫情前的95-100,下跌到63.8。中国跌了28%,美国跌了35%,跌幅都差不多。
衡量企业信心指数的PMI,也差不多。在过去10年,美国的PMI明显高于中国,但2023年,美国的PMI居然低于中国了。
真实奇了怪了。中国宏观数据不好,房市股市都也都一蹶不振。信心差点也能理解。
美国的宏观数据如此强劲,股市一路长红,屡创新高,为啥美国人对经济如此没有信心,对拜登如此不满呢。老拜登冤枉呀。
3
美国这边,亲民主党的媒体专家,经济学家,各路精英,都十分困惑。美国老百姓咋就没看到拜登总统治理经济的丰功伟绩呢?
VOX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到:
在一次又一次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表示经济很糟糕,而且拜登在管理经济方面做得很糟糕。几个月来,美国经济学家和政策专家对这些结果表示困惑,指出国内生产总值强劲增长、失业率较低、美国没有陷入衰退以及通胀率降温。
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民主党非官方喉舌,坚定不移粉睡黑懂和唱美打中的保罗克鲁格曼,最近有点气急败坏。在《纽约时报》撰文,题目是《选民会送小丑(指特朗普)上台吗?》
文章写道:
2023 年的经济消息几乎都是好消息——事实上,好得几乎是超现实的。通货膨胀已经大幅下降。大多数试图了解“潜在”通胀、从噪音中提取信号的 措施都表明,我们可能正在接近 2% 的通胀率,这是美联储的目标。这表明,对抗通胀的战争已基本取得胜利,而且这场胜利并未导致失业率大幅上升。
正如《经济学人》最近的一篇分析指出的那样,考虑到经济基本面和情绪之间的历史关系,你会预计美国人现在对经济感觉相当好。相反,他们感到非常沮丧——或者至少告诉民意调查者他们感到沮丧。《经济学人》毫不讳言地表示,“美国人对经济状况的看法与现实存在偏差。” 选民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看不起民主党的经济管理。为什么?
克鲁格曼给出的一个理由是,因为“媒体通共(共和党)”。
一个故事是,我们正处于一种“氛围衰退”中,人们正在接受一种负面叙述——在某种程度上是由新闻媒体传播的——这不仅与数据不一致,而且与他们自己的经验不一致......人们对他们所听到的消息的评价尤其令我震惊。自乔·拜登上任以来,我们已经增加了1300 万个就业岗位,但美国人始终表示,听到的就业方面的负面消息多于正面消息。
克鲁格曼很着急:我已经告诉你们经济很好了,你们这些榆木疙瘩怎么不接受我的启蒙,去给拜登投票呀。如果我们看克鲁格曼的专栏,最近三四个月,他至少写了不下十篇这个话题的文章。他说:目前美国经济存在两个大问题。一是为什么美国经济这么好。另一个原因是为什么这么多美国人坚持认为美国经济很糟糕。他还发明了一个词,叫“feel-bad economy”
另外一篇文章中,克鲁格曼郁闷的说:明明美国目前失业率处于50年来最低点,咋美国民众的感受却如同失业率是50年来最高点一样?
克鲁格曼的文章中提到了《经济学人》,这个杂志也对这个问题有一些分析。经济学人杂志建立了一个统计模型,利用广泛的经济数据来预测 1980 年至 2016 年间的每月消费者信心指数。通货膨胀、失业率和汽油价格等 13 个变量的组合解释了这一时期指数变化的 86%,非常吻合。
疫情之前,这些指标与消费者信心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当使用 2017-19 年的数据进行测试时,在 1980-2016 年期间训练的模型能够可靠地预测情绪,只有很小的误差。然而,新冠疫情似乎切断了这种联系,使得该模型的预测极其不准确。如果2020年前的模型仍然有效,今天的分数将为98分(深蓝线),比实际值(浅蓝线)高出约30分。
这到底是为啥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现在的美国,支持民主党的媒体、经济学家都着急上火,明明经济非常好,为啥美国老百姓就是不认呢?
建议在中美交流中增加一个议题 - 怎么把握处理宏观经济和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相信中美两国的政府官员都有一肚子苦水要倒,能找到共情点。开个诉苦大会,互通有无,交流经验吧,说不定能改善中美关系呢。
毕竟,温差问题处理不好,中国这边就是网上发发牢骚,骂骂咧咧,也没啥大不了的。美国这边,温差问题,对老拜登可是“生死攸关”呀。老拜登的时间不多了,离24年大选只有不到一年了。
4
中国和美国不同的是股市。美国股市高歌猛进,中国A股一蹶不振。为啥美国人没信心,股市却非常好,中国人没信心,股市却一蹶不振呢。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在美国,有钱人和精英信心十足。普通人沮丧。大选投票,问卷调查是一人一票,而股市上却是以金钱论英雄。一个精英的声音顶得上成百上千个普通人。
美国前1%的群体,持有16.4万亿美元的股票和债券。而后50%只持有0.4万亿美元。
大选投票,民意调查时,一人一票,并不会因为是大富豪就可以一人投一万票。但股市上,钱说了算,大富豪的话语权是普通人的百万倍。按投资额计算,前1%群体在美国股市的人均话语权是后50%群体的2000倍。
比如克鲁格曼这样的美国精英,那对美国是信心十足,在媒体上天天讲美国必胜,中国药丸,拜登万岁。美国精英对美国民众那是恨铁不成钢,美国老百姓怎么看不到经济现在如此强劲呢,怎么能不支持拜登呢?
股市上,精英话语权大,美国经济数据红得发紫,自然美国股市一路长红。
但美国老百姓,特别是后50%,过得不怎么样,所以投票和做民意调查时,就一肚子怨气。克鲁格曼这样的精英越是歌颂老拜登的伟大光明正确,老百姓心里越不爽。
也许,除了印度之外,全世界主要经济体都面临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的温差。微观感受比宏观差得多。
VOX那篇文章,提到拜登的低支持率时,还不服气的说: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发达民主国家的领导人目前非常不受欢迎,包括加拿大的贾斯汀·特鲁多、英国的里希·苏纳克、法国的伊曼纽尔·马克龙和德国的奥拉夫·肖尔茨。(事实上,拜登比这四位中的任何一位都更受欢迎,尽管他们都比他年轻数十岁。)
确实,拜登支持率38%,特鲁多32%,苏纳克26%,马克龙24%,舒尔茨23%。拜登的支持率和这些领导人比,确实遥遥领先。当然,支持率第一名还是印度老仙莫迪了,高达77%。
中国不一样。中国的精英群体中弥漫着“丧”气,特别是一部分经济学家、金融精英。他们和克鲁格曼一样,以粉美黑中为天职。政府恨不得把他们的嘴都堵上,但他们被半堵着嘴还是忍不住要骂“药丸药丸,不听我的一定药丸。”
股市上,肯定精英话语权更大,精英群体的丧气,传递到股市上,中国的股市自然也很丧。有一部分财经精英更有趣,一边说中国迟早药丸,一边又大骂政府无能A股不涨。这就奇怪了,要是大家都认为中国药丸,A股怎么可能涨呢?
其实我觉得,这部分精英说什么都无所谓。愿意骂就骂,没必要管。听到蝲蝲蛄叫,还能不种庄稼?十一年前,吴敬琏吴老就说了《中国经济社会矛盾几乎到了临界点》,过了11年了,现在不还没崩吗?
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当然,真的是拿了外国情报机构的钱制造谣言,另当别论。
到底有没有人拿美国钱唱衰中国呢?我觉得是有的。美国天天说中国情报机构在美国互联网兴风作浪,唱衰美国。美国说中国做的事情,一般自己都同时在更大规模的干。如果美国情报机构在中国互联网无所作为,那也太低估CIA了吧。
只要没拿美国CIA的钱,愿意咋说就咋说,没必要堵。我们不是美国,有点温差也无所谓。
至于最后谁对谁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十年后再看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