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流浪地球》在 Netflix 上线后 IMDb 评分跌至 6.5?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认为《流浪地球》和好莱坞科幻大片很不一样?饱和式救援,背景的一些中国设定,这些很有特色,但光有他们,并不能让《流浪地球》成为一部成功的电影。和集体主义有关的元素,在原著里确实有,确实被强调,但在电影里却是被弱化到推动剧情都算不上的环节。当时我还写了一个答案说到这个看法:

500

《绝世天劫》里布鲁斯•威利斯扮演的父亲牺牲自己炸碎陨石

500

《独立日》里酒鬼父亲自我救赎撞向外星人母舰

500

这个答案我想表达的是,《流浪地球》之所以脱颖而出,关键在于他在地球线之外还加入了空间站这条线。这条线在原著中并没有,而且完全是个人英雄牺牲自己拯救全人类的桥段,在《独立日》和《绝世天劫》这些电影里都被用过。

《流浪地球》和儿子长期疏于沟通的刘培强牺牲引爆木星

这三部电影里最后最抓人的情节,几个要素是完全一样的:

1,都是父亲。

2,小时候都由于各种原因和儿子/女儿不合。

3,在最后关头都完成了与子女的和解。

4,刚和解完就牺牲了,牺牲拯救了人类。

父亲和子/女的和解,在这几年的科幻/灾难片中比比皆是

500500

《釜山行》,一开始不负责任的

500

父亲最后牺牲自己拯救女儿

500

《星际穿越》,一开始埋怨父亲的墨菲发现父亲就是传递信息的幽灵(没有牺牲)


为什么这样的桥段大家都用,而且效果还特别好呢?

很好理解,因为和父亲的交流障碍基本就是全世界子女的共同问题,这个矛盾埋藏在很多人的一生所有的时间线中,当这个矛盾被化解时还辅之以更大的拯救和牺牲时,感情的迸发会更加强烈。

这种父子关系并不是外国人的专利,中国古典文学中,父亲的形象一般缺位,作为一种高高在上的父权不可动摇地存在,但在五四之后的中国新文学中,随着子女力量的扩张,子女期望父亲的皈依反而成为了更受欢迎的主题,比如

王荣发(《咆哮了的土地》)、魏大叔(戴平万《村中的早晨》)、老通宝(茅盾《春蚕》)、云普叔(叶紫《丰收》)等等,。这些农民父亲最先怀疑甚至阻挠儿子们的革命行动而形成父子间的冲突, 而最终又在共同的阶级利益的基础上皈依了儿子的反抗道路, 使父子间的冲突得到和解。——王爱松,贺仲明,《中国现代文学中“父亲”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意味》

然后这种子女权力和父权的斗争持续到现在,就成为了源源不绝百看不厌的电影主题宝库。

现在考虑下,如果《流浪地球》保留了所有的地球线上的背景(太阳要完蛋了地球装上发动机跑路)、细节(北京第三交通局)和价值观(饱和式救援,集体主义),然后把空间站这条线扔掉,结局不是刘培强完成父子和解同时牺牲自己拯救全人类,而是韩朵朵号召全人类一起推撞针赢得了胜利,那电影会是个什么样子?

我觉得,大概会,完蛋了吧?列位读者请自行想象一下。

因此,强调《流浪地球》和好莱坞电影有多么不一样,集体主义价值观有多鲜明,饱和式救援多有社会主义美感,我觉得方向是走偏了。这些细节,有了,当然很好,但是只堆砌了这些材料,远远不够。

《流浪地球》的优秀,正是在于他终于成功运用了成熟制片工业发展那么多年来的做法,在一个浪漫也比较独特的原著背景设定下,嵌进了一些横跨世界八万里上下历史五千年百讲不厌的矛盾点,讲了一个人们爱听的故事。

《战狼2》也是类似的道理。中国人打外国人,这个背景很多电影都有,但他们都没有那么成功。根本原因就是像罗素兄弟拍《美国队长2/3》那样拍出《中国队长》的,也只有《战狼2》——事实上罗素兄弟作为执行团队班底,和《战狼2》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仅仅是交叉骨这几位演员。

回到问题本身。《流浪地球》在IMDB上目前的评分是6.3,这个分数也算是正常,毕竟在这样的大制作里讲好故事对中国电影来说可能是破天荒。而我在一开头提到的《独立日》、《绝世天劫》,许多80后应当都看过,属于经典灾难/科幻片。他们在IMDB的评分,一个是7.0,一个是6.7。在把故事讲圆润、起承转合的节奏感上、演员的表现力上,《流浪地球》确实还不如这两位前辈,但其差距至少要比《龙虾刑警》和《极限职业》之间的天堑要小多了。

因此,作为讲了一个类似故事的后辈电影,6.x的分数,我觉得也算是挺不错的,希望它能够成为中国科幻电影标准化、工业化的良好开端,用更成熟的手法讲好中国人爱听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一个好故事,好故事全世界都爱听,相似的情节推动换成长着中国脸叫中国名字说中国话的演员,只要说圆了,中国人也会爱听。而不是去刻意设计一些充满了中国特色和中国细节的故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