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个社会,让民众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很难了?

【本文来自《穷人轻视教育?》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这个问题,不妨换个角度来问。

我有三个亲戚家的弟弟,简称他们为A、B、C。A初中毕业去了技校学习,现在做水电工,包吃住,每月到手能有1万左右。B初中辍学,前两年去了一个汽修厂学习,现在在一个汽修门店工作,每月到手也有1万左右。C也是初中辍学,现在在县城工厂工作,自学了一些技术,受到厂长器重,每月到手也能有1万多。

即便不考虑读本科、读研带来的时间成本损失,单单就收入本身来说,我相信现在很多普通院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收入不如我这几个初中毕业、初中学的弟弟的也比比皆是。如果再考虑到我这几个弟弟还提前工作了几年,那这个收入差距只会拉的更大。

甚至,如果非要从工作环境找优越感的话,也很难。因为我这几个弟弟干的也不是纯体力工作,水电、修车、水暖等等也还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与很多工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环境也差不太多。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现在如果问一下这些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他们是否后悔读了本科、硕士的话,我想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回答,是因为在接受了大学教育的他们眼里,这几年的教育是“亏”的。这种“亏”可以从前段时间流行的“孔乙己”的概念来分析——一方面,凭借本科学历他们很难找到高收入的工作,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想“脱下长衫”去从事一些不那么体面但收入还不错的工作。

如果再给他们一次选择的机会,或许很多人会选择上个好就业的大专,甚至是直接学门手艺去挣钱。

而这样一来去,其实问题的答案就很明显了——这些人之所以会做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尽管他们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并未从高等教育中获得他们预期的好处,因此他们对接受高等教育这件事本身失望了。

这就是人的一个思维的典型特点,人对于某一个事情的理解,往往是基于个人的实际境遇而展开的。哪怕是在同一所大学里,如果一人读了热门专业找到了一份高薪工作,而另一个人读了冷门专业没找到工作,那么前者可能就认为读大学是有用的,而后者则认为读大学是没用的。所以,通常来说,一个人只有实实在在的看到了教育带来的好处,他才有可能认为教育有用。

这也是为什么在现实中,鸡娃最狠的,往往是那些高知群体以及在大城市安家的“做题家”们的原因。作为教育体系中的胜出者,他们对于教育产生的价值有着切身的感受,所以他们会更认可这条成长路径——尽管从概率上说,在一线城市,985的家长孩子考不上一本是个大概率事件,但这并不妨碍大多数人依然坚信教育才是唯一的出路。

而对于普通人而言,尤其是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人而言,除非他们自己家或者周围的亲戚里出了一两个靠着高等教育改变命运的人,否则在他们的人生经历中,他们就看不到任何可以靠教育改变命运的案例,他们眼界所及的可能是隔壁二狗子大学毕业工资5000,二十七八了没攒下几个钱,灰溜溜回老家,而亲戚孩子三驴子进厂打工工资8000,20出头就结婚,25岁都生了俩孩子了。

你要让他们相信“教育能改变命运”,那的确难。

而如果从概率的角度讲,其实大多数人都难以实现靠教育改变命运。因为在五五分流的模式下,100个人只有50个能上高中。而在现今的高考模式下,50个能上高中的人里,大约有20个能上本科,能上一本的大约只有10个人左右。

也就是说,在100个人里,大约有80个人是上不了本科的(在这个本科生遍地的时代,这似乎很出人预料)。对于这些上不了本科的人而言,其实初中毕业、高中毕业还是大专毕业,收入的层级差距并不会太大,

另一方面,在现实中,教育水平或者说升大学的难易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有关系。以题主所在的陕西而言,西安的中高考录取率远超其他地市,这意味着西安人上高中、上大学的难度都更低一些。在全国范围内来看,结合前面所说的认知特点,越是贫穷落后的地区,当地人见到的教育改变命运的案例就越少,也就越意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反之,在他们的生活中,与学习相比,反而可能是谁认识某个大人物、谁能喝酒攀关系,谁就能挣得多一点。

如果回归到教育的本质而言,其实教育也是有双重意义的。从功利性的角度而言,教育可以提升个人技能,提升个人收入,但是从非功利性的角度来说,教育也的确能“开阔眼界”——比如,学习三角函数的确不能让你买菜的时候便宜几块钱,会计算天体运行轨道也不能让你拧螺丝的速度更快一点,但求知本身也是有乐趣的。只是,大多数人所处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没有心力来追求这份乐趣。

人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的产物。在个人无力改变环境的情况下,不要尝试去强行说服别人,尽量减少接触就好。只要你能保证在某个环境下自己可以生活的很好,且不会遭到价值观、认知体系等方面的干扰,那么这个状态对你来说就很不错了。

全部专栏